盘点:秀才考举人难,还是举人考进士难?大家认为呢
清代时是秀才考举人难还是举人考进士难?
秀才考举人难度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官僚选拔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的方面来讲,分为四级制,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根据考试成绩,取中者之功名分别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在初级的院试中,全国录取的生员(秀才)数量较多,平均下来一个县大概有20名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清代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因此一些文化不发达的县所参加院试的考生数量相对较少,一般在一二百人左右。换句话说,不到10个童生中就有一个可以考中秀才,这个难度并不是太大,可能还达不到现在211的水平。

乾隆中期,全国秀才的数量约为50万人,而全国的读书人中获得童生资格的也仅有三四百万人。可以说,秀才的人数仍然是十分可观的。
那么为什么考秀才的难度相对较小呢?这是因为秀才有一个天生的缺陷,就是不能入仕做官,对国家的编制不会带来太大压力,他们只能获得有限的政治待遇。因此,朝廷对秀才的录取相对宽松。
秀才的进阶考试是乡试,考中后的功名为举人。进入乡试阶段后,考试的难度、考场的纪律以及录取的比例都成倍增长。从顺治朝到康熙五十年,在乡试录取人数上进行了不断调整,总体趋势是越往后录取的人数越少。
乾隆九年基本形成定制,各省乡试的录取人数被固定了下来,具体如下:
顺天102、江南114(江苏69,安徽45)、浙江94、江西94、湖广93(湖北48,湖南45)、福建85、广东72、河南71、山东69、陕西61、山西60、四川60、云南54、广西45、贵州40。总计1114人。
乾隆后期以及嘉、道时期,虽然对乡试录取人数有一些细微的调整,但总体变化不大。乡试具体的录取人数不完全有记录,只有个别省份有记载。比如康熙五十八年,江西乡试入场的考生为一万二千余人,而录取人数为90人,换算下来是133个秀才中取1个举人。
江西的考生数量可以说并不是最困难的情况,我们知道江南贡院是清代最大的贡院之一,里面有20644间号舍,而录取人数只有114人,换算下来就是181个秀才中取1个举人。
当然,江西、江南、浙江等地是文化大省,竞争也最为激烈。相对来说,偏远地区文化不发达的省份,如广西、云南、贵州等,乡试录取比例较高。以康熙五十八年乡试为例,贵州的考生数量只有四千余人,录取比例为88取1。
此外,像次偏远的省份,如陕西、四川、山西等,录取比例也在130取1左右。综合来看,全国乡试的录取率应该在1%左右。
但是这个数字好像怎么算都觉得不多,因为全国的秀才数量约为50万人,而乡试只录取1114人,这个比例应该在500比1左右。

这是因为有很多秀才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参加乡试,或没有通过科试、岁试,或因自身原因未参加考试。我们计算的仅是进入考场的秀才,而没有将全国的秀才纳入考虑。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举人的含金量也可以一窥究竟。清代共有1600多个州县,平均下来,每个县要三年才能出一个举人。事实上,有些县几届乡试下来都无法出举人。
这些数据和细节展示了科举制度的激烈竞争和选拔标准的严苛性,让人不禁对古代的教育体制产生好奇,并反思现代教育与选拔机制的差异与改进。
举人考进士难度
在清代的文举选拔制度中,与乡试不同,会试的录取率是根据每科考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并没有固定的比例。清代一共开设了112次文举,总共录取了26849名进士,平均下来每科约录取240名进士。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到会试考生的具体数量,就能得出实际的录取比例。尽管御史并没有找到历届会试考生的具体人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顺天贡院的号舍数量来推测。根据明确记载,顺天贡院的号舍数量为16000个,这是因为参加会试的1114个新科举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主要还是以历届举人为主力。

根据16000个考生录取240个进士的计算,录取比例大约为1.5%,即66个举人才能产生1个进士。从表面的数字来看,会试的难度似乎比乡试要低一些,对吗?
然而,这个问题需要有所区别对待,因为会试的录取并不仅仅以文章水平的高低为准,其中还涉及到一个“分省取士”的规定。
其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仅仅以文章为依据,那么可以确定的是,云贵、广西、四川等偏远省份的考生将会丧失很大的机会。这些省份的考生素质远不如江南各省,甚至可以说偏远省份的考生很可能会栽在文学考试中。
早在清初时期,朝廷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为了照顾偏远省份的考生,下令实行分省取士制度,总的原则是确保每个省份都能产生少量的进士,最大限度地保证科举制度的公平和公正。
分省取士无疑提高了江南省份考生的录取难度。原本江南省份的读书人就众多,现在又要将部分名额让给其他省份,所以录取比例显然会低于平均值1.5%。
与此同时,由于朝廷有扶贫助学的政策,偏远省份的考生数量较少,录取比例也就相应提高了。据不完全统计,江南各省的会试录取率大致维持在1%左右,这个数字基本上与乡试的录取率持平。也就是说,江南省份在考举人和考进士的难度上基本上是相当的。

通过分省取士制度的引入,清代的会试选拔更加细致地刻画了不同省份考生的实际情况,也增加了观众对于这一选拔制度的好奇心。从改写后的文章中,不仅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具体数字,还能体现出会试的选拔机制更具挑战性、更加公平公正的特点。
顺治为什么喜欢董小宛(才艺 容貌)
顺治皇帝对董小宛情有独钟,是因为她的才艺、容貌、出身背景、性格等方面的原因。清朝顺治时期,宫廷传奇中出现了一位女子,她名叫董小宛,来自江南地区,却成为了顺治皇帝的宠妃。这段宫廷佳话引发了人们的广泛猜想和兴趣。1、董小宛的出身背景我要新鲜事2024-01-20 19:01:0000022006年男子“去世”,三天后妻子上坟,听到棺材内传出丈夫的声音
“我的丈夫还活着!”2006年,一声尖叫划破了南安村的寂静。跪坐在新坟旁边的妇人,顾不上擦干净自己脸上的泪水,便急急忙忙地冲到坟前,一边拼命用手拨开丈夫棺材上覆盖的薄土,一边招呼自己身边的两个儿子,回到村中叫人来帮忙。一番手忙脚乱后,装着梁金石的棺材便被赶来的村民们抬了出来。可等到开棺的那一刻,看到棺内的景象,围观的人们纷纷倒吸了口凉气。我要新鲜事2023-05-24 15:30:480000古代男子 尤其皇帝为何喜欢娶十三四岁少女(花容月貌)
在古代的男子,哪怕是皇帝都非常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少女,当时古代40岁的少女已经被称之为老年,十三四岁正值花容月貌,有着年龄优势。之所以古代的人都比较偏爱十三四岁的女子,有一些客观原因的。除了年龄较轻之外,其次则是性格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养成。拥有着年龄优势我要新鲜事2023-02-23 16:13:230000从十二道金牌说起,聊一聊宋代的邮驿传递制度
民族英雄岳飞和岳家军抗击金兵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其中岳飞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逼迫班师回朝的故事,也最令人扼腕痛惜,真是十年之功,废于一旦!不过,这十二道金牌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历史真实性又如何呢?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8:57:07000016-17世纪,英国为管理贸易公司签订了哪些章程?
#历史开讲#文|木木编辑|观星随着奥斯曼帝国实力衰退,各行省也逐渐试图摆脱苏丹中央政府的控制,单方让与协定所维持的帝国与欧洲国家的政治、外交和贸易机制也渐趋瓦解。按照女王章程的七年到期的规定,1588年土耳其公司的垄断经营权到期,但是却没有立即续期,因为公司商人表示公司经营所得的利润基本与承担大使的经费相抵消。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2:24:3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