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会试路费大揭秘!未能获得资助,流落街头成现实?
大家都很好奇,在电视剧上经常看到哪位哪位古人时常提前几个月,甚至半年都有的人走路翻山越岭进京,只为能够参加会试,那么,清代时举人赴京参加会试,朝廷都会给予哪些照顾呢?

◑ 参加会试还能领银子
各省举子参加会试,从顺治初年就规定颁给举子路费,官方的叫法为“盘银费”,具体如下:
安徽20两,江西、湖北17两,福建15两,湖南14两,广西12两,浙江、河南10两,山西7两,陕西6两,甘肃、江苏5两,直隶、四川4两,山东1两,广东20两,最多的是广东琼州府每名30两。
上面的几两银子如何换算,先给大家讲个概念,以下只是米价做参考:
我们以清朝中期举例,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康乾盛世期间,市面上一升优质大米的价格在10-15文钱,一两银子等于1000文钱,一升米等于1.5斤。
也就是说,清朝中期的一两白银可以购买150斤优质大米。买过粮油米面的朋友应该会了解,各地大型商超出售的东北优质五常大米,每斤价格约为5~5.5元一斤。按照等量米价换算,一两白银折合750元人民币左右。
对于贫寒的学子而言,进京赶考的开销可谓是最大的负担,尤其是交通费。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云南、贵州等地的考生不仅可以领到一点点现银,沿途还有官府提供的驿马服务。后来,乾隆皇帝统一了新疆地区,按照云贵的例子,尽快给予了驿马服务。总的来说,朝廷所给予各省举子的会试盘费虽然数目不是很多,但却能解决一些举子们的困难。
然而,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刚开始规定,朝廷下发的盘银费必须在各省的布政司衙门领取,对于离省城较近的举子而言,还不算太麻烦。而对于那些地处偏远的府州县的举子来说,就显得更加不便了。
雍正八年,朝廷颁布了新的规定,只要在当地州县的衙门领取盘银费就可以了,不需要再长途跋涉。然而,让州县衙门发放盘银费也引发了一些问题,衙门中的胥吏们借机刁难,或者故意不发放,又或者克扣一部分盘银费,导致举子们无法领取到全额的补助。
雍正皇帝深知地方官府的腐败问题,因此严令警告地方官府:“如果发现有地方官府故意克扣或索要盘银费,而督抚没有察觉到,一旦经朕调查确认,将一并追究督抚的责任。”并且雍正帝特别嘱咐,发放给举子们的盘银费不能由胥吏们来处理,必须由州县正印官亲自操办,原则上要准时发放,不得拖延。
根据清代的核销制度,地方官府支出的银两需要向户部核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举子们需要提供发票,好让地方官府向户部报销。
当然,举子们不可能开具发票,因此朝廷制定了相关规定。举子们在参加了会试之后,如果不幸落榜,需要到顺天府领取一张路引证明已经赴京入场,回到家乡后,凭借这张路引就能完成核销。如果没有路引证明,那么就必须返还盘银费。至于那些已经通过会试的举子,则不需要提供任何证明。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定和具体措施,朝廷努力保证了贫寒学子们的利益,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参加考试,克服财务困难。这也彰显了朝廷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关怀。
◑ 考不上后该如何返乡呢?
古时候,长安的米价一直居高不下,而对于30-50岁之间的举子们来说,前往京师参加会试可谓是一项不容易的任务。整个过程一算下来,至少要耗费一个多月的时间,而期间的花费更是令人吃惊。这对于出身贫寒的举子们来说,实在是难以负担,一旦会试落第,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着落。清初时期,朝廷对于举子们仅发放来京的路费,而举子回籍的费用却没有相关措施。
幸好,雍正皇帝深知读书人的辛苦,于是在雍正二年颁布了上谕,特别照顾了那些来自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五省的举人,每人赏银十两;福建、浙江、江南、江西、湖广、陕西六省的举人,每人赏银七两;直隶、山东、河南、山西的举人,每人赏银五两。从雍正八年开始,各省落第的举子们都能领到回籍的路费,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个制度一直被沿袭到科举制度废除。
乾隆时期,国家财力雄厚,朝廷为了笼络和表彰年老举子,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凡是年逾七十且会试落第的举子,朝廷赐予他们国子监司业、学正等头衔;九十岁以上的举子更能获得额外的赏赐,如赏缎三匹;而八十岁以上的举子,则能获得赏赐缎二匹。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一匹绸缎大约相当于白银1.4两。虽然数额并不多,但这也是朝廷对举子们的一份心意。

上述提到的朝廷赐予举子们的盘银费以及回籍路费,在举子应试的总费用中并不占比很高,可能不到五分之一。大头的费用实际上来自于他们原籍的士绅们的捐助。科举时代,能够在乡试中脱颖而出,并通过会试的举人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因为举人这个头衔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吸金效应。就像《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一样,他在发榜前一天还为吃饭发愁,可是第二天成为高中举人后,就有当地乡绅们纷纷前来送礼。
范进中举的情节或许带有一定的艺术渲染,但大致上还是反映了科举时代的普遍现象。当然,也不能排除个别读书人中举之后依然贫困的情况,但大部分举人并不至于连进京赶考的银子都拿不出来。
历史上真的有精绝女王吗:不存在(小说杜撰)
历史上并没有真的精绝女王的存在,精绝古城确实是历史上有迹可循的,有大量的史料可以佐证这座王国的存在,但是并没有任何有可信度的资料能够证明有精绝女王这个人的真实存在。精绝女王和精绝古城在著名的以盗墓为题材的小说《鬼吹灯》中都有提及,尤其是精绝女王甚至贯穿着某一篇故事的发展。在小说的描述中,精绝女王十分神秘,力量强大。一、传说精绝女王是鬼母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8:33:440000北伐收复中原有多难?历史上的数次北伐,大多以失败而告终
东晋后南方的发展,让江南一带成了新的经济重地,江淮一带地位提高,但仍然无法作为国都首选,因为离北方太远,无法对北方形成有效治理。西安汉唐两朝都有把长安作为国都是鉴于开国时诸多优势,但随着经济中心向东偏移,在长安定都已经无法完全控制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疆域,所以后来开始在洛阳定都,定都南京的政权不是更偏向进攻,而是无险可守导致的,没有江淮,江南政权的结局都是一样,吴国是,陈国也是。我要新鲜事2023-12-22 20:33:320000薛平贵为什么毒死王宝钏:王宝钏被五马分尸(民间虚构故事)
在薛平贵与王宝钏当中,王宝钏只做了18天的皇后,之后就死了。许多人说是薛平贵毒死的王宝钗,然而实际上,王宝钏并不是被薛平贵毒死的。至于其是怎么死的,众说纷纭,网上有两种说法。薛平贵为什么毒死王宝钏在《薛平贵与王宝钏》当中,王宝钏并不是被薛平贵毒死的,而是最终郁郁而终。王宝钏是唐朝宰相王允的小女儿,当初决定下嫁薛平贵,为此其父王允怒击三掌和王宝钏断绝父女关系,之后王宝钏随薛平贵住进寒窑。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9:07:44000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清朝,按理说推翻传统的封建统治和反抗外国侵略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为什么会失败呢?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在于它是一场农民阶级革命,目光短浅,只贪图于眼前,过分依赖上帝教,后期又出现腐败等多种问题,最终导致失败。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要新鲜事2023-03-15 17:17:2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