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爱才 却为何不用奇才谭延闿 背后原因与她一段经历有关
慈禧一生热爱人才,将才华视为珍宝。这一点在她26岁时发动的“辛酉宫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成功地摆脱了死敌肃顺的威胁。然而,慈禧并非铁面无情的权谋家,她在一些关键时刻表现出对人才的惜才之心。

尽管慈禧素以阴险毒辣著称,但令人惊讶的是,她并没有剿灭肃顺一派的余党。她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到此为止”,就将这场风波平息了。这种看似宽容的举动,引起了许多人的疑惑。慈禧并非单纯地以权谋取胜,而是在权力的较量中兼顾了对人才的珍视。
奇怪的是,尽管慈禧对人才的珍视在历史上有例可循,但在后世人的眼中,却难以找到对她真正珍爱人才的正面评价。这似乎与晚清时期一位被除名的状元郎有关,他的遭遇展示了慈禧权谋和对人才的双重较量。
1879年,两广总督谭钟麟家中来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的丫头李氏在家中不慎打破了水杯,因害怕责罚而躲藏在床底下。谭钟麟的人在搜寻中发现了她,朋友提议留下她作为粗使丫头。这位丫头就是后来的李氏。
谭钟麟将李氏留在府中,由于她的聪慧和努力,李氏成为了谭钟麟的通房丫头。然而,尽管她生下了谭钟麟的儿子谭延闿,却只被升格为妾室,继续从事低层次的工作。李氏的遭遇展示了封建社会地位的严格等级制度,即便是有才华的人,也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谭延闿在父亲的支持下通过努力读书,成为一名优秀的学子。然而,在殿试中被慈禧太后除名,原因竟然是他的姓氏与支持百日维新的谭嗣同相同。慈禧太后因为个人恩怨,将一个有着优异文学成就的状元除名,使得他只能获得二等第三十五名。这一事件不仅阻碍了谭延闿的个人发展,也反映了慈禧对权力的过于追求,甚至愿意因此削弱国家的智囊团队。
慈禧并非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权力而忽视人才。她的执政时期,得到了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杰出的臣子。这些人的忠诚和效力,为清朝的稳固和延续提供了有力支持。慈禧的权谋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家的安宁。
正是慈禧权谋的高度集中,导致了晚清朝廷的官员缺乏经验和独立性。在她去世后,接班的官员在面对复杂的国内外事务时显得力不从心。例如,摄政王载沣在接手权力后,由于之前在朝廷几乎没有发挥作用,对于治理国家毫无经验。这使得袁世凯等人趁机掌握清朝廷的控制权,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谭延闿,尽管因为慈禧的个人恩怨错失了一次展示才华的机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相反,他回到家乡创办新学,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致力于改善社会。他的努力使他成为湖南都督,推动了反清起义,为清朝的覆灭做出了贡献。这也表明,在封建社会,即便是在逆境中,仍有人能够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实现个人价值。
慈禧太后的爱才之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抹独特的光辉。她的权谋与对人才的珍视之间,交织着历史的复杂图景。她虽然在某些时刻因为权谋而削弱了国家的实力,但她在爱才之路上的努力也不能被忽视。或许,她的一生就是一场权谋与爱才之间的博弈,而这博弈最终也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皇太极为何会爱上海兰珠?两人最终结局如何是否圆满
皇太极是清朝的开国皇帝,他的父亲就是著名的努尔哈赤,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因为太过于优秀,努尔哈赤才破例选他为太子,皇太极的功绩值得人讨论,他的私生活也是值得讨论的,他和海兰珠,孝庄的爱情故事让人艳羡不已,一起看一下海兰珠和皇太极。一、海兰珠和皇太极的爱情故事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6:38:060002古代公主为何不愿远嫁匈奴?只因匈奴这个怪癖,任何女人都受不了
和亲是古代历史上一种具有政治目的的联姻,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这种传统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著名的成语“秦晋之好”,说的就是秦国与晋国之间的世代联姻。到了汉朝时,中原大地已经实现了大一统,为了能与外族匈奴加强双方交流,于是便开始了与匈奴和亲;“昭君出塞”这一著名的典故,说的就是西汉时期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的事迹。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37:200001烫伤起泡怎么处理:碘伏消毒烫伤部位(涂抹烫伤药膏)
在日常生活当中,偶尔会遇到烫伤的情况,如果没有尽快做好处理的话,可能会导致伤口化脓恶化等等。那么在烫伤起泡之后,应该怎么处理才是正确的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烫伤起泡怎么处理如果身上被烫伤了,一定要尽快的离开热源,并且将被烫伤的部位裸露出来,不能闷在衣服当中,所以如果是烫到了身体,一定要第一时间将衣服脱下来,注意轻轻地不要伤害到皮肤。我要新鲜事2023-05-12 15:32:130000张绣杀了典韦曹昂曹操为什么还重用他(稳固人心)
曹操为了稳固人心、长远目标等。在公元197年,曹操南征张绣于宛城的历史背景下,一个看似荒谬的情节发生了:张绣竟然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得力将领典韦。然而,曹操却并没有因此而将张绣斩首,反而还重用了他。一、回溯张绣的过往我要新鲜事2024-03-04 14:59:040004丁汝昌安徽后人发声:“投降图”完全违背历史!
最近两天,历史读物出现“丁汝昌投降图”一事引发关注。有网友称,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读物《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在讲述甲午中日海战的历史时,用了一张“丁汝昌投降图”,此事引发不少质疑。就此事,记者调查发现,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淮军爱国将领丁汝昌遗迹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在当地丁坎村,至今仍居住着不少丁氏家族后人。5月10日,大皖新闻记者独家采访了丁汝昌后人丁昌明。我要新鲜事2023-05-14 03:38:3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