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为何喜欢娶13岁、14岁的女孩?真实原因令现代人倍感无奈
古代男子为何喜欢娶13岁、14岁的女孩?这个问题可能会让现代人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觉得是一种恶俗的风气。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古代的婚姻制度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法定结婚年龄、寿命、战乱等方面来探讨古代男子早婚的动机和利弊,希望能够让现代人对古代的婚姻有一个更全面和客观的了解。
一、当代法定结婚年龄,男22女20方可登记
在当代中国,法定结婚年龄是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这一规定是在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明确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促进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这一规定也符合了当代人的婚恋观,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在完成学业、稳定工作、积累财富后再考虑结婚,而不是草率地步入婚姻的殿堂。
当代人的婚姻更多地是基于爱情、个性和理想的选择,而不是受到家庭、社会和传统的束缚和影响。

二、唐代:男15女13岁可结合
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古代,尤其是唐代,我们就会发现,法定结婚年龄在现代人看来很低,男15女13岁,也就是说,古代的男子可以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娶妻,而女孩也可以在刚刚成年的时候就出嫁。
这一规定是在唐代的《唐律疏议》中规定的,是古代婚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为什么唐代的婚姻年龄会如此之低呢?
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唐代的社会是一个开放和多元的社会,婚姻的自由度和多样性也比较高。
唐代的婚姻制度,不仅允许男子多妻多妾,对女子的贞洁也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你如果多了解唐代历史,你就会发现很多女子也有自己的情人和外遇,甚至有一些特殊的婚姻形式。
在这样的环境下,古代的男子和女子,可能更加注重婚姻的感情和快乐,而不是婚姻的年龄和责任,他们可能更愿意早早地结婚,享受婚姻的甜蜜和乐趣,而不是等到年老色衰,再去寻找婚姻的伴侣和安慰。
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唐代的文化是一个崇尚自然和美的文化,婚姻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也受到了影响。
唐代的诗人和画家,都喜欢描绘和赞美自然界的美,如山水、花鸟、风月等等,他们也喜欢描绘和赞美人间的美,如美女、美酒、美食等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和爱情的热情和向往。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古代的男子和女子,可能更加注重婚姻的美和和谐,而不是婚姻的实和利,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年轻貌美的对象,作为自己的婚姻伴侣,而不是选择年长成熟的对象,作为自己的婚姻伙伴。
三、寿命有限,早婚也是无奈
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的人口寿命是远远低于现代的。根据统计,唐代的人口平均寿命大约在40岁左右,也就是说,古代的人在中年就可能面临死亡的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早婚早育,就可能错过生育的机会,也可能无法看到子孙的成长,甚至可能导致家族的断绝。
因此,古代的人为了延续香火,为了传宗接代,不得不选择早婚早育,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四、女子地位低
其次,我们要知道,古代的女子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是远远低于男子的。古代的女子从小就要受到三从四德的教育,就是要从父、从夫、从子,要贞节、言顺、工巧、德良。
古代的女子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也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她们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和媒人安排的,她们只能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古代的女子在嫁人之后,就要完全依附于丈夫和婆家,她们的主要职责就是服侍丈夫,生育子女,管理家务,她们没有自己的财产权,也没有自己的社会地位,她们的一切都取决于丈夫的恩赐和婆家的待遇。
因此,古代的女子早嫁也无需承担太多的责任和压力,她们只要顺从婚姻的安排,就可以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
五、战乱需要人口补充
再次,我们要知道,古代的社会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战争和灾难是常见的现象。唐代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但也不乏战乱和动乱的时期,如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唐末五代十国等等。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口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为了补充人口,为了增加兵源,国家和社会都鼓励人们多生育,多结婚。《唐律疏议》中就有这样的规定:“人各有偶,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婚配。若以贱妾为妻,或以妻为妾,皆不许。惟以兵乱之后,人民稀少,为国家计,故许之。”
这说明,唐代的婚姻制度也是为了适应战乱的需要,而放宽了一些限制,允许人们早婚多妻,以增加人口。
六、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男子为何喜欢娶13岁、14岁的女孩,其实是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的,不是单纯的恶趣味或者无知。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美化或者歌颂古代的婚姻制度,我们要认识到,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父权制、封建制的基础上的,是不符合人性和人权的,是不利于女性的发展和幸福的。
我们要感谢现代的文明和进步,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让我们的婚姻更多地是基于爱情和平等的。
满清十大酷刑之剥皮之刑,活剥人皮只为取乐(残忍之极)
剥皮抽筋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形容词,形容对某个人非常的憎恨,要剥他的皮抽他的筋才能泄愤。但你知道吗?指我国古代时期却是有这种恐怖的剥皮之刑所存在的。这种酷刑比起凌迟刑来说其残忍程度也是有的一比啊!和什么杖刑、黥刑、劓刑、老虎凳那更是小巫见大巫了。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此刑的恐怖之处吧。满清十大酷刑之一我要新鲜事2023-03-12 16:54:230002刘表为什么会失败(性格上的软弱与多疑)
提及汉末三国时,人们往往会想到那段近百年的动荡时代,而在这个充满战乱的年代里,刘表作为荆州的雄主,为何最终失败了?答案或许可以从他的性格上寻找一些端倪,特别是他的软弱和多疑。刘表作为荆州的主人,一度凭借着七个猛将的帮助,稳固了在乱世的立足之地。然而,他的病逝彻底改变了局面,七将纷纷散去,荆州也被曹操、刘备、孙权三方瓜分。这一切似乎与刘表个人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要新鲜事2024-03-29 18:47:100005香烟的发明者是谁 谁在什么时候发明了香烟契机是什么
香烟的发明者是美洲的印第安人。虽然美洲的印第安人并没有制作出烟卷,但印第安人却经常咀嚼一种植物叶子,而这种植物叶子就是烟草叶,既可以咀嚼,也能做成烟卷来吸。由于这种叶子给人带来快感,所以印第安人每次劳作前都会咀嚼一片植物叶子,时间长了之后,便形成了习惯。一、香烟有哪些类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3:17:360000火铳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明朝发明火铳(脱胎于南宋突火枪)
火铳发明于元代时期,其实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在使用火枪,而火铳就是根据火枪演变而来。元代时期火铳出现之后就迅速的发展。并且在朱元璋时期的战斗中就已经投入使用火铳,并且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最原始的战斗中,一般都会使用剑或者是矛,但是都不及火铳的威力,而火铳也就是枪的前身,可见古人留给后人很多宝贵的物件。一、火铳原理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3:01:2200020土山一战关羽真的打败了徐晃和许褚吗其实夏侯惇早已心知肚明
在土山一战之中,关羽并没有真的打败徐晃和许褚,夏侯惇心中也早已知晓。在三国演义之中若说猛将关羽绝非是其中之一,并且也被冠武圣之名,后来再经过影视作品的宣色之后,关羽的形象更是令人觉得凶猛出彩。关羽打败徐晃,许褚我要新鲜事2023-05-14 00:42:5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