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真题泄露,比如今考公困难百倍,其中仅1项都难接受
从先秦到明清,我国古代在教育和人才选拔方面也经历了很多曲折。
如秦代的战功进爵、汉代的察举制和皇帝征召、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大家熟知的科举制,是隋朝才确立的,自此以后沿用到清末。
世间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公平,由此中国历史上的每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也存在着各自的优劣势。其制度最初的确定,也大多是出于统治者的目的。
但无论怎么说,科举制相对来说还是最公平的。它彻底打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困境。
同时它能沿用1300而不衰,也可得见其之功效。
科举制起于隋,兴于唐。隋朝灭亡后,唐朝继承了科举制度,并逐渐完善了科考制度,将考试科目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分别考察文学和经学。
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科考制度又发展出了更多的科目,如诗赋、策论、法律、数学等,考察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

“科举制”,之所以叫作科举,只因它的操作是分科取士的方式。
从隋至清,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考试通过后为秀才;然后是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为举人,第一名叫做解元。
再高一级的是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叫殿试。
殿试通过考试后为进士,第一名叫做状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由此可见科举制度下考取状元是何等难得是一件事。
数据显示,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加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历代科考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
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科举1300多年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共计777人。
平均下来,快两年才能诞生一位状元,难度之高可想而知。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科举考试是3年一次,并不是年年都有的,对于每位考生来说,机会更是难得。

科举考试发展到清朝,达到巅峰时期。
公元1644年清朝入关后,刚开始努尔哈赤还比较排斥科举考试。后来他几番思考后发现,没有一种办法比科举考试更公平,更有效,更合理。
于是皇太极即位后,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和发展清王朝,开始重视人才,重视知识分子。
在清朝执行科举制的当年,就有两百多名读书人通过考试解除了奴隶的身份。这也是清朝统治者用科举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开端。
谈及科举考试,在内卷日益严峻的当今社会,有人认为科举考试更简单。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考上功名。只要研读一下“八股文”,就可以轻松取仕。
以文史君之见,这样的看法着实可笑。要知道那时的科举试题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即便时称“八股文”,那多半有些自嘲的成分在里边。
接下来文史君给诸位分享一些清朝时期的“会试”真题,看看大家能答出几道来:

第一场,考史论
(其实这场共有5道题,因篇幅原因文史君选择其中两题,下面几场同样只摘取部分试题):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第1题藩镇,第2题平戎,纵横古今中外事实,观点,论证,所以才叫史论。
史论,表面上看像一场辩论赛。考生可选取自己的视角,结合历史过往的事件进行论证。
这样的题目比较发散,与如今高考的作文题目相似。但从考题的立意上看,它的深度要比高考深很多。可能和公务员考试题目有一拼。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二场的国际政治也是极有难度的。首先考生涉猎需广,要知道国际大形势,各国政治以及采用的治国方略。
接着还要以此结合我国之国情,进行论述,提出解决方案。并非一贯认知的“八股文”,死记硬背就能考取功名。

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第三场考的也是议论文,主要是论述老祖宗经典作品《四书》、《五经》里的一些观点。
这些内容平时可能还会准备些,准备些应对之法。但那也并非那么简单,1、不知道考试会出哪一句;2、所作答案也是灵活的,都是论述,没有选择题。
还有一点,古代的科举每一场考试都是三天时间。3天内,不允许考生出考场,吃饭、睡觉、上厕所都必须在自己的座位上。
仅是这一点,如今的考生几乎都难以接受,更别说考取功名了。
国之重器 司母戊鼎 殷商时期的贵重青铜文物
青铜制品,承载着历史的艰辛岁月,蕴含着古代文明的厚重精髓。以其独特的风采和雄浑风格,青铜器铸刻着不同领域的历史背景和特征,展现着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文明。经过千百年的洗礼,青铜器的光辉仍然璀璨耀眼,展现着它们所代表的时代魅力。我要新鲜事2023-08-31 19:23:000000战国七雄地图古今对比,战国七雄是哪七国(我是楚国人)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有7个超强国家,被称之为是战国七雄,那么你知道战国七雄是哪七国吗?战国七雄地图又是怎么样的一个划分呢?今天度哥历史小编就来给大家来科普一下,来了解一下战国七雄地图,以及战国七雄分别是哪7个国家,好了废话不多讲,下面一起进入正文来了解。战国七雄是哪七国:齐国、楚国、秦国、魏国、燕国、赵国、韩国战国七雄地图地域划分齐国:我要新鲜事2023-03-14 06:18:1200014看破梁山结局看透宋江 最终结局如何 (李俊)
在水浒传之中排名第26位的李俊,看破梁山结局和宋江,装病离开,在海外建国称王。在水浒传之中,宋江其实特别的惹人厌烦,正是因为话说的特别的满,可实际行动上面就比较像小人,因此梁山最终也走向了覆灭。在梁山危难来临之前,有人就看透了最终的结局如何,所以就装病离开了。李俊刚认识宋江我要新鲜事2023-03-31 19:54:580000法正不死,便无三国:刘备谋士,与诸葛亮齐名(因病去世)
法正是三国时期的一代霸主,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帐下的谋士,善谋略,多次为刘备出谋划策,为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一度与诸葛亮齐名,甚至有时在军中的权势大过了诸葛亮,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法正在三国时期的作用吧!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我要新鲜事2023-05-13 03:39:030000恭王府三个主人,第一贪污800亿,第三助慈禧发动政变掌控朝政!
恭王府虽然因其地理位置、占地面积,以及内部建筑之精美被誉为清朝时期规模最大的私人豪宅,传言说恭王府是《红楼梦》中贾府和那座梦一般的大观园的原型,而且在清代人的笔记中也约略有这样的记载。既然这座恭王府本身都如此传奇,那自然跟它的主人脱离不了关系,这座私人豪宅的先后住过三个主人,这些主人则更厉害,一个比一个身份显赫,一个比一个大权在握。我要新鲜事2023-05-22 03:52:5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