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发配千里,为何官差抢着押送女囚犯?只因这三个好处
为何官差抢着押送女囚犯?好处多多!
流放是犯人最恐惧的惩罚,然而对押送的衙役来说,这却是一份美差。如果被押送的是女囚,衙役们更会争先恐后。
那么,古代的流放制度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衙役们都会抢着押送女囚呢?
流放不再是官吏的警告或轻罚,而是皇帝严惩罪人的手段。北宋中期,流放刑的性质发生了转变,由原本的仁慈宽厚变得严苛无比。
在赵煦时期,刑法改革使得流放刑变得异常残酷,对罪人进行了无情的折磨。一旦被判刑,就要接受二十大板的惩罚。
据史书记载,宋代的刑杖长达一米多,厚度为三厘米,每一击都足以让人体无完肤,疼痛难忍。

在二十板之刑结束后,更加残酷的刺面刑紧随其后。行刑官会用凿子在犯人的脸上刻上黑色的文字,这些文字记录着犯人的流放地点,例如“发配徐州”、“发配松潘”等地名。
他们脸上的伤痕如同烙印,鲜红的血液预示着他们已经失去人性。前面的惩罚已经让他们身心俱疲,而接下来的流放之路则是真正的炼狱。
犯人背负着超过二十斤的枷锁,每天必须步行五十里,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皇命。
犯人们被沉重的枷锁拖曳着,脖子和手腕上的皮肤被磨得血肉模糊,痛不欲生。而他们的流放地,常常是风雪交加的北方,单薄的衣着和沉重的枷锁,让他们很快就无法抵挡寒冷的侵袭,手脚被冻伤。
在风雪中行走,伤口被撕扯,疼痛难忍。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罪犯会在风雪中倒下。可以说,这次刑法改革将流放变成了对犯人生命的残酷折磨。
随着流放刑的残酷性达到新的高峰,押解犯人的工作变得异常抢手。这暴露出了人性的丑陋。

尽管路途艰险,但官员们仍竞相争取此任务,其中押解女性犯人尤为受欢迎。这主要是因为押解女性犯人能给官员带来许多实际好处。
因为女囚犯的家境各不相同,有的家境富裕,为了减少家人的痛苦,她们往往会慷慨解囊,大肆行贿送礼,希望狱警能够网开一面。
这些钱财对官员来说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因此他们为了这笔财富,也就能忍受押解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艰辛。
此外,女性犯人天生力量较小,比较容易控制,不太可能在押解过程中发生反抗或袭击等事件。
如果运气不佳,押解的犯人恰好是性情刚烈、武艺高强的男性,那么在押解过程中被犯人反杀的情况也并非没有发生。
相比之下,官吏更愿意押解柔弱的女性犯人,这样他们就可以少一份担心。最后一个原因就比较不堪入目了,那就是在押解过程中,官吏可以利用独处的机会,肆意侵犯女性犯人。
罪行已定,女犯无法申冤,官吏可以任意发泄欲望,这也是原因之一。综合这些诱惑,押解女犯成为官吏最渴望的任务。
他们为了这个任务,可以忍受旅途中的艰辛。可以说,这种以权力满足私欲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女性犯人的痛苦。
在那个时代,她们没有能力反抗或申诉,只能默默地接受这种痛苦的命运。这正是中国古代许多歧视妇女陋习的一个缩影。
在宋朝以前,流放刑比鸿毛还轻。
在流放刑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转变趋势。起初,人们对待流放刑较为宽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流放刑变得越来越严酷无情。
流放刑起源于隋唐时期,当时的君主们注重生命价值,不愿意因为惩治一个官员而剥夺他的生命。他们希望通过一定期限的流放来警示犯错者,为他们留下改正错误的机会。

在隋朝,大臣裴矩因为被诬告而被流放到巴州。他在那里买了一百多亩田地,储存了一万多斛的粮食,并且还迎娶了一个美丽的胡族女子为妻。
这种情况在隋朝之后的唐代也存在。唐代的法律将流放刑细分为常流、特流等多种。
常流是唐朝时期最普通的流放惩罚,期限最长达三年,分别是“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的不同距离。这种三年内的流放对唐朝官员来说,虽然是一种警告和惩罚,但基本上不会危及生命。
而特流是唐朝法律中规定的另一种流放惩罚,适用于那些原本不应该判流刑的轻罪,但由于“责情特流”而被特别判处流刑的情况。
这也可以看出,在唐朝,流放还不是正式的刑罚,它只是一种较为轻微的惩罚手段。
在唐代,很多官员都借着被流放的机会外出做生意或者旅行,从而积累了很多财富。然而,到了宋代,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皇帝需要更严厉的惩罚来惩治犯罪分子,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因此,流放刑变得更加无情,被扩展为漫长而恐怖的肉刑。
明朝初期,流放的期限已经被彻底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残忍的惩罚方式——虐杀生命的酷刑。这种转变充分暴露了统治者权力的扩张,他们可以随意添加新的惩罚手段,以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这种看似公正的惩罚背后,隐藏着许多扭曲的人性欲望。
今日,我们已经完全废弃了那种野蛮残暴的流放刑罚。然而,人性中的弱点与冲动并未消失,它们仍然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自我审视与警觉,用理性与道德来规范权力与欲望,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复先人的错误,走向真正文明与光明的未来。
却姓起源和来历:与郤姓同宗同源(以封地为姓)
却姓是最稀少罕见的中华姓氏之一,源流非常单一,被认为和郤姓属于同一家族,主要源自姬姓,晋国大夫叔虎受封于却邑,又被称为郤邑,建立了却国,子孙以封地为姓。而却姓族人普遍认为郤宛是得姓始祖,他是伯宗的孙子。却姓起源和来历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6:27:450000五代十国前杀兄篡位的皇帝 先杀父亲再杀哥哥(皇家无亲情)
自古皇宫无亲情,生在皇家虽然享尽荣华富贵,可也身不由己。历史上有诸多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皇位反目成仇,甚至有弑父也有杀掉自己孩子的。今天为大家盘点一下历史上十大杀兄篡位的皇帝。历史上十大杀兄篡位的皇帝秦二世胡亥胡亥是秦始皇二儿子,也是秦朝第二个皇帝。原本秦始皇打算让胡亥的哥哥公子扶苏继位,但是还没有立下遗嘱就在南巡的途中突然病死。随后赵高和李斯合谋篡改遗嘱尊胡亥为帝,扶苏则是被杀死。我要新鲜事2023-05-10 21:36:210000莉娅:13岁被抓进慰安所,14岁产子被摔死,15岁16岁又连产两子
(说历史的女人——第1489期)这个荷兰女孩,叫莉娅。她的悲惨经历,不过是二战时期遭受日军摧残的众多女性中的一个,但因为一个叫玛格丽特·哈默尔-毛努·德弗瓦德维勒的荷兰女史学家的努力,莉娅的事迹被记载了下来,使得今日之人能够通过她的经历,再次了解在那一段炮火连天的二战岁月中女性的悲惨命运。莉娅出生于巴达维亚,并且在这里度过了幼年时光。我要新鲜事2023-05-20 15:28:430000他凭一己之力让周朝走了800年,却也因后代无能终结于乱世
众所周知,周朝的历史能够长达800年之久,这一个人的功劳功不可没,他就是姬昌周文王。而我们也知道在“封神演义”里面有过周文王给姜子牙拉车的故事,在后人里面被称为“文王拉车800步,周朝天下800年”的传说。我要新鲜事2023-11-20 19:30:43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