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是蜀魏的必争之地 诸葛亮北伐能有五万人马 就已是极限
在蜀汉巅峰时期,汉中之战成为一场关键的战役,定义了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格局。在定军山一战中,夏侯渊和张郃率领的魏军溃败,郭淮和徐晃被迫撤退至汉水北岸。蜀军逆袭之势显现,太阳关和定军山两大要地先后沦陷,使得曹操的魏军在汉中之战初期处于被动不利的境地。然而,历史的转折并非仅此而已。

赵云挑战重重困境,单枪匹马救出被俘的黄忠,并巧妙地运用空城计吓退曹操大军。这场看似胆大妄为的举动赢得了刘备众将的一致赞誉,他成为备受尊崇的“一生是胆和虎威将军”。在汉水之战中,赵云再次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华,粉碎了徐晃的背水一战之计,使得魏军在汉水中溃不成军,哀鸿遍野。曹操无奈之下,只能撤军回长安,结束了在汉中的挣扎。
诸葛亮对刘备伐吴的态度与一般认知有所不同。他并未直接反对伐吴,而是劝告刘备暂缓此计。当时的蜀汉已经遭受了关羽失荆州、孟达降魏、刘备夷陵失利等连续打击,国力大损。诸葛亮认为蜀汉需要通过外交手段,恢复荆州,或者借机麻痹东吴,而不是急于发动一场战争。此时的蜀汉已经承受了长时间的战争,初得的汉中也遭受人口大量流失,国家百废待兴,综合国力难以支撑一场大规模的伐吴之战。
在诸葛亮北伐时,蜀汉的兵力已经损失了数次,包括关羽荆州失陷、孟达降魏、刘备夷陵失利等。这使得蜀汉的总兵力锐减,估算八万以上的兵力损失。诸葛亮的北伐兵力也仅约五万左右,因为在夷陵之战后六年的时间里,兵力的恢复是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考虑到东吴的袭击和南中地区的叛乱,蜀汉需要在成都留守兵力,因此每次北伐的最大限度也只能达到五万人马左右。

汉中的地理条件为蜀汉守军提供了一定的优势,山峦险峻难以攻克,使得魏延和王平在汉中能够以少量兵力成功守住阳平关,击退曹真等多次攻势。尤其在兴势之战中,王平率领的三万军队在劣势情况下成功击退曹爽率领的十万大军,取得了蜀汉对曹魏的一次巨大胜利。然而,这样的地形条件在一方面为蜀汉提供了守势,但另一方面也为蜀汉的北伐增加了极大的困难。
汉中地势险要,但也有其局限性。蜀汉要从汉中打出去并不容易,关键问题在于蜀国和魏国在国力和人口上存在巨大差距。魏国全国拥有四百万人,可以轻松养活六十万的常备军队,而蜀国的九十四万人口要同时维持十万军人和支持北伐,已经是将益州一地掏空,消耗了蜀汉的全部国力。汉中的人口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加之曹操的进攻摧毁了军粮,使得蜀军只能依赖从千里之外的益州运输粮草。这使得北伐的过程中,蜀军不得不面对长途运输的困境,增加了消耗,而曹操则可以在中原地区轻松调动兵力。

历史总是充满着不可预知的变数。战争中,人们总是在不断的权衡和选择中前行。蜀汉在汉中之战中经历了巨大的困难,但也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智慧。汉中之战的结局或许并非唯一的正确答案,但正是在这场千钧一发的战争中,历史的分支逐渐展开,为三国演绎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李莲英墓葬被打开后 尸体只有一个头颅(疑似仇家追杀)
李莲英墓葬被打开之后,发现只有一个头颅,很可能是家人害怕仇家追杀,掩耳盗铃才如此做法。李莲英是当年辅佐慈禧太后的一个太监,但为人处事各个方面都非常的精通,一生之中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1966年的夏天才被几个年轻人挖掘出来了李莲英的墓。李莲英的一生我要新鲜事2023-05-14 02:44:080001菲利普亲王的另一面:歧视华人的“白人老爷”,腹黑的英国赘婿
在网络上,赘婿是个很火的词,很多人谈起赘婿,大概都有着从最底层到最高位的曲折故事。赘婿本身是比普通人更低下的社会地位,在古代时,按照封建法理,如果有人选择当人赘婿后,需要改人之父母为父母,改己之儿女为人儿女,全面丧失自己的身份地位。我要新鲜事2023-04-22 00:58:190000愚公移山移的是什么山:太行山和王屋山(古代寓言故事)
古代为了教育民众编造了许多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教给了百姓一些道理,因此这些寓言故事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而《愚公移山》也是古代寓言故事的其中一个,不过愚公移山到底移的是什么山呢?他又是要给我们讲什么道理呢?愚公移山移的是什么山我要新鲜事2023-05-13 02:53:570000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晋文公与清明节的故事(祭奠介子推)
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有很多,曾经的晋文公为了争夺王位接受了介子推的帮助,但是等到自己功成名就之后,却忘了给介子推论功行赏,介子推当然是一个有识之士,他不喜欢和其他的大臣争抢功利,所以就选择了隐藏在深山之中从此与世隔绝,但是晋文公后来想到自己忽略了介子推的感受,于是选择重新求回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只想一直守护在老母亲身边。一、晋文公与清明节以及寒食节的故事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0:21:010000牧野之战,为何商纣王70万大军却败于数万周军?毛主席8字点破因由
牧野之战,为何商纣王70万大军却败于周军?毛主席8字点破因由(说历史的女人——第11期)每个朝代,到了晚期的时候,因为权臣做大等因素,即便是君主再圣明,也往往无力改变历史的走向,纵观数千年历史,这好像已经是铁律了。——引言。殷商末期的时候,历史的走向,也正在完成一个轮回。当时殷商的国君是商纣王,但在商朝西面的周,也羽翼渐渐丰满。我要新鲜事2023-05-20 04:33: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