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如果不失荆州北伐会成功吗
联合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只能是短期的选择,甚至都不能称之为战略,因为从长远看这里面有一个基本的逻辑悖论,即便是孙吴不袭取荆州,且后来的北伐也很顺利。届时孙吴又何以自处,俯首称臣还是引颈待戮,或是决一死战?既然总要决一死战,又怎可能干等蜀汉北伐成功,中途背刺才是唯一的选择。

这个问题三国演义原文中也有提及,是鲁肃问关羽的,问的是倘若汉中王北伐成功怎么处置东吴的问题。关羽说大哥是天命所归,东吴不想死就要自觉点。三国鼎立已是死局,是无谋之局。只要三方平衡没有打破之前,北伐注定失败,统一天下注定不可能,再怎么折腾也白瞎。蜀汉想要北伐,必须先破局,所谓待天下有变正是破局的契机,刘备集团是一群理想主义者。
即使关羽不失荆州,蜀地北伐也不能成功,这是因为荆州与蜀(即现在的成都)从地理位置相隔太远,古时最快的机动部队是马兵(即骑兵),更何况那时交通不便,绕行之处太多,即使今天有高科技的火车(每小时达200公里)直达,也要一天一夜,大家想想这路行时速差别有多大?一是从地理位置、二是从战略部署就不现实,岂有不败之理。关羽不丢荆州,也只能是蜀败多延迟些年罢了。

那时信息不联通,要靠马兵传送,更何况荆州与成都中间隔着魏国管理的襄阳、南阳及河南整个地界,送信马兵出了荆州地界就要受魏管理的地方严格检查,就像现在进站受各个关卡检查一样,不同现在有网络联系,人不出户即可与千里之外的人交流联系传递信息,所以诸多现实连在一起,这是诸葛亮在最初与刘备谈论三分天下的最原始战略上的败笔,其实诸葛亮被神化过头了,他真实的军备才能不足、而治国才能有余。只是治国,不适军事。
没有孙刘联合,刘备得不到益州。刘备拿到益州后没有主动回来答谢孙权,这是孙刘联合产生裂缝的源头。如果刘备能够按约归还荆州,孙刘联合应该还是有市场的。一来两者之间有信用备忘,继续联合下去是大概率事件;二来腾出来的关羽集团可以用作北伐,皆大欢喜。结果我们都知道,荆州没保住,还搭进去关羽集团。关羽集团的陨落,把上庸也弄丢了。地盘丢了不算,还与东吴大动干戈,损兵折将,关系彻底闹掰。

关羽失荆州是历史的必然性,换成蜀汉谁来结局都一样,因为从一开始诸葛亮的布局就出现了问题,一个年轻人随嘴说说就能决定天下大势了吗?想在魏吴的夹缝中生存谈何容易,更何况国力还是最差的一个。有人提过放弃荆州,单守益州,全线退守防御,大力培养人才,发展经济民生,让魏吴相争,可能结局会好点,也许这种做法也是无奈之举,至少比前者死守荆州会好点吧。
庞统劝说刘备别在荆州发展了,赶紧去抢占益州,不然孙权早晚会和他翻脸,庞统劝刘备赶快重新找一块根据地是对的,别再想着在荆州和曹操、孙权三足鼎立了,这不现实。庞统的规划是:当拿下汉中赶走曹操后,再顺势北上争夺雍凉两州,以当时的气势拿下雍凉两州十拿九稳。此二州虽然经济比不上荆州,但没有东吴在旁边掣肘,大方点把荆州还给东吴。蜀汉占据当时天下的西边,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从汉中北上、雍州西进第一战去争夺长安,恢复中原。
1950年梁漱溟邀他进京任职,他走到半路想到自己的身份,连夜南逃
“几十年的老友中,未有针砭漱溟之切如先生者。”这句话中的“先生”指的是胡兰成,而说这话的人是梁簌溟先生。从梁漱溟先生生前的信件中,可以看出,梁、胡是从1947年开始书信往来,一直延续到1951年。这期间梁先生非常赏识胡兰成的才华,认为他是“近于巴甫洛夫学派”。而梁漱溟先生至死都不知道,这场相识就是一个骗局。这个与自己书信往来五年,名为“张玉川”的“文人”真实身份是大汉奸胡兰成。我要新鲜事2023-05-23 10:11:490000张作霖临死前说,决不可让此人来东北,我儿不是他对手
如果说,上海滩流氓头子中,有一人足以让如今的我们也感到佩服的话,那他必定是杜月笙,杜月笙为人处世方面绝对是一名老手,以至于现在的我们看他曾做出事也钦佩不已,在民国军阀中,作为人人喊打的军阀,如果其中有一人值得我们佩服的话,那么此人也必定是张作霖,张作霖虽然为一代军阀,却也是一代枭雄之辈。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8:39:5000011916爱尔兰复活节起义:加速了爱尔兰获得自由的进程
1916年的复活节起义,推动了争取爱尔兰自由的斗争。这个起义的背景及其结果是怎样的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复活节起义吧。1916年爱尔兰复活节起义起义背景我要新鲜事2023-05-12 06:11:440001赵佗为什么不救秦国 赵佗后来的结局是什么
在秦国危难之时,赵佗选择放弃秦国是因为他知晓,秦国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就算救助秦国,秦国剩下的时间也不会长,秦二世和赵高两个人的残暴统治使得百姓民不聊生,他认为自己手下的士兵有必要为这样的昏聩无能的残暴统治者卖命,所以赵佗毅然决然地选择不救秦国。一、赵佗对秦国的感情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6:02:380000明朝十大首辅:张居正为其中之一(开创万历新政)
说到明朝,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内阁。而明朝内阁中有着十大首辅,那么这十大首辅分别是谁呢?接下来大家就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明朝十大首辅明朝的首辅指的是内阁大学士,主持内阁大政,权利非常大。到了明朝中期,内阁大学士有着宰相的实权。杨士奇杨士奇,名寓,字士奇,担任内阁首辅二十一年。由于他居住地所处的地方,所以人们将他称为“西杨”。他辅佐明宣宗,为仁宣之治立下功劳。张居正我要新鲜事2023-05-13 13:59:1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