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度是怎么奖励?
秦国普通士兵需要自己准备装备,但可以打胜仗后分掠夺的物质,可以凭借斩获的人头获得军功而封爵,封爵后有地位有俸禄。提振士气是考按功行赏,赏罚分明。兵器铠甲这类军械确实是国家提供的,平时有专门的甲库收纳管理,不能随便民间拥有。士兵买马买鞍韂,没买兵器铠甲。士兵五颜六色和制服颜色不统一,应该不是一回事。散兵游勇确实有衣服穿就行了,但正规部队的服装颜色和款式是有统一规定的,可以五颜六色但同一个部队同一组士兵应该颜色一致。

因为和旗帜等都属于敌我识别系统和管理等级系统,可以参见《司马法》和其它文献。就是兵马俑看将军俑和士兵、不同兵种也是有不同款式的衣服,不能穿错不同兵种、级别的衣服,越级是不行的,颜色错了有可能打仗被自己人误杀的。秦军打仗,弓弩、戈、长矛、战马、基本口粮等是政府提供,但衣服、盔甲(秦军很少戴头盔)、更多的军粮,这些升级版物资需要自备。可见秦军的管理非常类似我们现代企业,底薪(统一发放物资)很少,主要收入靠高额提成(斩敌首换田地、房子、家人显赫)。
《大秦帝国》里动辄数十万人,王翦要六十万人,已是秦国能动员的全部兵力,而且二十二年时王贲刚刚灭了魏,在这之前又千里奔袭打垮了赵和燕,秦国国内后勤已经渐渐支撑不住了。如果要动员六十万人还要打赢、灭楚,非得休整一年然后重新囤积粮草、动员不可。最重要的是,王翦灭楚前,担任丞相十年之久的昌平君启刚刚代表秦与楚达成协议,楚割让陈郢和青阳以西。但很不幸,青阳是屈氏封地。于是屈氏杀了秦国使者,甚至打到了南郡,导致秦国派出六十万人攻打楚国。

秦军军功爵斩首立功并不是谁都要上阵厮杀,斩首立功仅适用于底层士卒,一旦晋升伍长这类小队队长,那队长的功绩就是按照队伍整体战功记功。而睡虎地秦简记载大夫以上不允许上阵厮杀,违者流放,大夫是第五级爵位,即最底层的指挥官,秦军官选拔是以指挥能力选拔,军功爵是刺激底层士卒厮杀欲望,保证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高效的指挥能力及体系,这才是军功爵,这种理念已经接近于现代军队了。
秦国有句谚语“爵位不过五大夫”,底层老百姓参军后再怎么拼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以后,最拔尖的人到五大夫就顶天了,再往上,对将帅的综合素质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光会杀人不识字不行,光识字不懂兵法韬略,不懂行军布阵等更不行。

而战国史书记载的秦国名将不是宗室,就是昔日秦国老世族,要么就是山东六国来的贵族,地主知识分子,就是没有一个草根出身的老百姓,这些人虽然在商鞅变法以后失去了经济基础以及世袭权力,但是之前几百年的家传学问使得其自身文化素质较高,在军队中的晋升速度肯定远远快于普通百姓出身的士兵。
军功爵制只是底层士兵的晋升道路,提升的也只是爵位,而不是在军中的军衔。我被封为男爵,但是我只是个大头兵,是不冲突的,而一个将门子弟,我没有爵位,但是家族是公爵,所以我可以世袭到同级或者第一级的爵位,但是我还没有参军,这也是不冲突的,更何况文官压根就不采用军功爵制,大部分人都是招贤的名士,本身就是因为才能品德出名的人,自然不用走卖命的路,求贤令就是干这个的。
大唐预言家李淳风与袁天罡,介绍两人传奇预言故事
不知道大家是否相信预言这一说,之前有关于世界末日是哪一天的预言,霍金预言实现过几次?一次也没有。但是唐朝有两位预言家,李淳风和袁天罡却拥有预测未来的奇术,据说当时还预测出有一位姓武的女子将要代掌李唐地位,他们真有这么神吗?一、卜算出状元郎狄仁杰我要新鲜事2023-03-17 11:53:170000宋仁宗为什么无子的真实原因,皇宫装修材料有毒(儿子全夭折)
最近随着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将我国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的历史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而关于宋仁宗为什么无子以及宋仁宗无子的真实原因成为网友最关心的两个问题,真如电视剧中所说是因为“身体抱怨”吗?在真实的历史中他膝下无子的原因到底是为何?下面我们便一起来了解一下!宋仁宗无子的真实原因我要新鲜事2023-03-17 21:42:0100012她19岁嫁给廖仲恺,携手走过28年,丈夫被暗杀后独守空房47载
(说历史的女人——第1639期)“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何香凝一:何家有女,从小叛逆。1878年,清德宗光绪四年。这年的6月27日,香港何府降生一名女婴,她一共有三个名字:原谏、瑞谏、香凝。最广为人知的名字,正是最后这一个。0000李善长之死:偏狭刻薄,积怨太深,牵连谋反,自酿苦酒
1390年,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奔赴刑场,他的妻女侄弟等全家七十余人一起陪葬。这位曾经位极人臣,声名显赫的开国第一功臣的人生就此落幕。一年之后,虞部郎中王国用上疏为他喊冤,认为于情于理李善长都没有参与谋反的理由。朱元璋并虽然没有采纳但是也没有怪罪他。很多人据此认为李善长没有参与谋反,是冤假错案,其实,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我要新鲜事2023-09-20 20:49:4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