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中刘备只损失了五万兵马吗(是的)
荆州丢失后,在刘备当时的处境确实只能硬着头皮伐吴,否则蜀汉政权有可能在刘备还在世的时候就得崩盘。蜀汉本身在三国里是那种最不稳定的政权,刚刚打下地盘还没来得及巩固。东吴虽然也是外来户把地头蛇的地盘占了,但是孙策基本上已经把反对他的人清扫干净了,孙权接手的时候基本上内部还算是稳定的。
而蜀汉内部派系多了去,刘备在世大家都服刘备,但刘备一死就不好说了。蜀汉政权现在看来更像是江湖帮派。小弟被人砍了,当大哥的就得表态,否则非但那些元老们心寒,那些半路投靠的和最后征服的那些人会更加质疑刘备的能力,因此只有把危机转嫁出去才是最好的方法。

站在蜀汉的角度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关羽,张飞损失过大丢了荆州损失士兵。孙权还趁势从政治否认刘备官职合法性,从军事上蚕食蜀汉外围,佯装与魏国干戈玉帛之态。刘备对政治把握比诸葛亮成熟,打夷陵之战,刘备看准曹操不会偷袭,看准孙权龟缩之态是必然,蜀汉内部暗流忠奸不分,败就败在刘备手上没有得力的水军将领,因而放弃前期水陆并进的优势搭配。
最后刘备败北,托孤白帝城,还行白帝城易守难攻,这也断了孙权的念头。关羽打襄阳首先是正确的,只有把门户打开才有北伐的筹码,问题在于他棋差一招,襄阳没拿下把自己的地盘也丢了,所以很多事情都和下棋一样,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刘备和关羽的失败说穿了还是水平不行,换别人去是会出现其他结果。蜀汉一共10万兵力,荆州关羽先丢了3万,刘备又丢5万不就几乎接近灭国了。10万战兵需要100万劳动人口供养,正好对应蜀国百万国力。
刘备伐吴,水陆军满打满算也就5万左右,汉中有魏延驻守,不需要兵吗?成都以及周边各个郡县包括南中不需要兵驻守吗?这些大小不等的上百个城池,驻守兵马几百到几千不等。留守成都的兵马最少也是过万的,汉中魏延部也不会少于万人,随便一加,国内剩余的兵马也在四万以上。
能拉出5万大军伐吴已是极限。至于伐吴经过,汉军水陆俱进,之后进去对峙,北岸有黄权大概万人防备曹魏,长江之上有水军,南岸则是所有汉军主力。也正是因为如此布局,陆逊无机可乘,只能龟缩等待时机。后面陆逊给孙权的信中也说了,最怕的就是刘备大军水陆俱进,因为无机可乘。
当对峙进入夏季后,汉军士气低落,刘备才撤掉长江之上的水军上岸。同时刘备带着中军围攻夷道,南岸的汉军此时兵力不会太多,两万左右,毕竟刘备带着中军去了夷道,并汇合蛮兵一万。

之后的剧情就是,陆逊派兵试探南岸汉军实力,确定是主力而不是虚营后。水军突入长江之上,阻断南北两岸的汉军,然后趁其不备对着汉营放火,汉营大乱,吴兵趁乱杀入,之后主将冯习张南阵亡,汉军群龙无首,乱作一团,这时候汉军伤亡不会很大,因为乱军之中兵马四散逃窜。
吴兵也没有四处追杀乱兵,而是率主力直指刘备中军,此时的刘备还是有底气的,因为手里的中军两万左右都是精锐,加上蛮兵一万,还有决战的本钱和底气,所以敢陈兵马鞍山和吴兵决战硬扛。这一战汉军阵亡一万,刘备明显抵挡不住了,然后一路向西而逃。当然,汉军的舟船也不会损失殆尽,不然刘备根本过不了长江。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八万,何止五万。四万支党(前部,张南,冯习的前部,入蜀的荆州军嫡系),武陵蛮万余。还有黄权,陈式川军水师,这部分是酱油,战败降的降,跑的跑,另有沿途驿站,辎重兵。傅肜的后卫,刘备亲军白毦,此战刘备的家底都交代了。刘备夷陵兵败,精锐损失殆尽。
仅成都和汉中还剩下些能战之兵,还得提防东吴和守卫汉中,其余郡县之剩兵皆不可用。刘备去世后,南中出现大规模动乱,为何诸葛亮要等到建兴三年才平叛?就是因为无兵可用。有兵的话直接派出一员大将就完事了。

得亏了诸葛亮能在短短两年内训练出一些能战之兵。诸葛亮治蜀的十几年里,不是魏吴能比的,如果诸葛亮治下的蜀汉和魏吴一样的世家大族隐匿人口,蜀汉早就亡了。所以还是诸葛亮厉害,几年时间就搞得蜀汉重新蒸蒸日上,虽然因为国力差距和地形限制无法克复中原,但直接续了一个新兴国家几十年的命。
蜀汉总计也就90万户,90万去掉女的,去掉不适龄的,国内需要生产建设的,算下来蜀汉能使用的机动兵力其实很少的,5万不是一个小数。还有一个重要的点,下一代人长大起码又需要10-15年吧,这中间这段时间就是虚弱期。
刘备的家底太薄,赤壁之战前也就不到1万人,入蜀之后虽然接管了益州的军队,势力大振,但接下来的汉中之战可是倾举国之力的生死战。后面襄樊,夷陵两波团灭对刘备这种新兴势力的打击是毁灭性的。益州户口接近百万,5万人看起来是不多,但去掉女人老人小孩,男丁其实很少,而且不是每个男人都适合上战场。
军队除了需要士兵,还需要经验丰富的基层军官,下面那些百夫长的战斗素养和执行力才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可以说,益州最健壮骁勇的男子,最优秀的基层军官,这一战都折进去了。更要命的是,刘备在益州本来就是外来人,经营益州时间短,根基浅。这场大败下来,威望尽失,直接动摇了蜀汉的统治基础。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
凌叔华:繁华半生,卓尔不群任我行;寂寞落幕,念念不忘徐志摩!
(说历史的女人——第994期)在民国时的才女中,她很另类。她出身名门,美貌如花,才华横溢。不仅在文学上,成就卓著,具有世界声誉,而且在绘画上也达到很高的造诣。但她一生却在爱情上,几起几落,十分坎坷,最终在寂寞中落幕,令人唏嘘。我要新鲜事2023-05-22 05:56:050000历史上樊梨花怎么死的:自然死亡(或被武则天处死)
樊梨花,薛丁山小说中的人物,是薛丁山的老婆,一个武功高强会带兵打仗的女人。因为薛丁山本身是虚构人物,樊梨花自然也是虚构的,所以历史上樊梨花怎么死的,根本没这个人,因此不存在怎么死的。不过演义中没有提到樊梨花的死因,应该是自然死的吧!一、历史上樊梨花怎么死的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5:37:560001万历十五年发生了什么 为何后28年都不上朝 (身患残疾)
朱翊钧近30年不上朝,后再发现陵墓之后,找到答案很可能是因为患有残疾的问题。朱翊钧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在位时间也是最长的,统治了明朝48年,可却28年都没有上朝,非常喜欢罢工,据说是和万历15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有关系。他人帮忙辅佐我要新鲜事2023-03-03 22:19:3800021985年黄克诚谈林彪,在场人员听后感叹:敢这么说的只有他了
作为一名开国大将,黄克诚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他立下了多少战功,而是在于他的敢于直言。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黄克诚的一生因坚持正确意见而与上级“唱反调”的次数达十次之多。因为讲真话,被降级被撤职的次数更是数不胜数。因此,他也被称为共和国最为耿直的将领之一。1985年黄克诚应要求谈谈林彪,谁知,在场的人听后却纷纷感慨:“只有黄老将军才敢这么说林彪吧”。我要新鲜事2023-05-23 16:37:170001古代人为啥不吃猫肉 李时珍给出答案(饮食习惯)
古人不吃猫肉是因为李时珍形容又酸又咸。很多国家如今的饮食习惯是从古代时期传承下来,比如说在古代我们中国人就是不吃猫肉,这个习惯一直传承到了现在,不过是有很多人比较奇怪,明明我们中国人这么会吃,也这么能吃很多的动物都被我们吃到需要养殖才能够存活。为什么猫肉没人吃,哪怕是在那个比较贫穷饥饿的年代,中国人不吃猫肉这一点李时珍早就给出了答案。猫的出现我要新鲜事2023-11-12 21:33:4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