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656

诸葛亮有黑点吗(有)

我要新鲜事2024-01-10 17:52:220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出一段语文老师黑诸葛亮的视频,差点没把我看吐血。

在视频里,一名所谓的小学语文老师,对着一帮小学生普及“历史真相”,对正史中诸葛亮的形象描述如下:

草船借箭是孙权的事迹,与诸葛亮无关,空城计也没有;

在蜀汉,诸葛亮原先只是后勤主管,庞统等谋士死了之后,才有他的一席之地;

诸葛亮六出祁山,只是为了夺兵权;

诸葛亮长相猥琐,黑黑的,身高不到一米七;

第一点就算了,正史中诸葛亮确实没干过这事,但从第二点开始,我估计稍微读过点《三国志》的人就想骂人了。

诸葛亮只是个后勤主管,地位不如庞统?

来,翻开《三国志.蜀书.庞统传》看记载:(庞统)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亚”什么意思知道吗?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了夺兵权?

《三国志.后主传》: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

诸葛亮被刘禅“委以诸事,遂总内外”,合法地掌管全国军政,需要夺兵权?还是说我夺我兵权?

最后一点是最受不了的。诸葛亮长相猥琐,皮肤黑黑,身高不到一米七?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汉代一尺大约23cm,诸葛亮身长八尺大概1.84米,这叫一米七不到?而且人家“英霸之器,容貌甚伟”,活脱脱一个阳光帅哥,哪来的皮肤黑黑长相猥琐?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

所以,这老师也不知道在哪读了几本地摊三国文学,《三国志》都没翻过几页,就敢出来丢人现眼,真是可气又可笑。

不过,这倒很好地说明了,对于诸葛亮这样的超级历史偶像,尬黑是绝对行不通的。要想黑他,必须得下点工夫。那么,作为一名资深三国粉,今天笔者就化身“亮黑”,来仔细地抠一抠诸葛老贼的种种黑点。

一、常房案

先从一件少为人知的事说起——常房案。

常房案是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东晋史学家孙盛的《魏氏春秋》,发生在蜀汉建兴元年的一件事:

初,益州从事常房行部,闻褒将有异志,收其主簿案问,杀之。褒怒,攻杀房,诬以谋反。诸葛亮诛房诸子,徙其四弟於越隽,欲以安之。褒犹改,遂以郡叛应雍。

《华阳国志》也有相关记载:

丞相诸葛亮以初遭大丧,未便加兵,遣越巂太守巴西龚禄住安上县,遥领郡。从事蜀郡常行部南人,以都护李严书晓喻闿。答曰:“愚闻天无二日,士无二王。今天下派分,正溯有三,远人惶惑,不知所归。”其傲慢如此。颀至柯,收郡主簿考讯奸。褒因杀为乱。

根据这两段史料,我们可以大概梳理出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章武三年,也就是建兴元年刘备去世后,蜀汉元气大伤,南中地区受到东吴的策反蠢蠢欲动。益州从事常房(常颀应为同一人)奉诸葛亮之命,带着李严的书信前往南中巡视,而南中大族雍闿态度傲慢,出言不逊。常房到达牂牁郡,发现太守朱褒有异志,便审讯郡主簿并杀了他。朱褒因此大怒,攻杀了常房。

诸葛亮闻讯后,为笼络雍闿和朱褒,杀掉了常房留在成都的所有儿子,并将常房的四弟流放到越巂郡,制造了这一冤案。但和朱褒并未收敛,最终联合南中诸郡一起发动了叛乱。

所以,如果这两段史料属实,那么这个案件必然是诸葛亮的一大黑点。因为他通过滥杀无辜去安抚奸佞,最终还没能成功,完美地复制了四百年前汉景帝诛晁错的景象,可谓亲痛仇快。那么到底是不是呢?

别的不说,首先裴松之就不信。他说,“房为褒所诬,执政所宜澄察,安有妄杀不辜以悦奸慝?”——诸葛亮怎么可能做这种蠢事?所以他的结论是“斯殆妄矣!”——这两段史料有误。

他的态度完全出于对诸葛亮人品的信任,并非理性讨论,因此不足为据。但史学界为了诸葛亮的名声,针对此案展开了新的“辩护”。比如:

一,诸葛亮是否真的杀了常房诸子?

按照孙盛《魏氏春秋》的记载,诸葛亮杀了,并且流放了常房的四弟。而根据常璩的《华阳国志》,案件到朱褒杀常房那里就结束了,完全不存在诸葛亮滥杀无辜以取悦奸佞的说法。二者之中必有一误。

孙盛素来尊曹贬刘,而常璩与常房同为蜀郡常氏,能获得关于此案的第一手资料,一般认为可信度要高于前者。这就为诸葛亮洗刷了这部分黑点。

二,是否无辜?

根据后来雍闿和朱褒造反的结果看,常房是敲钟人,不该受到如此对待。但仔细想想,常房的做法是否有问题?

在当时那个大环境下,常房被诸葛亮派去巡视南中,目的是稳住人心不被孙权搞分裂。本来他应该对南中豪强好加安抚才是,结果他到了牂牁郡后,二话不说就把朱褒的亲信主簿给审讯杀了,不是激人造反吗?

所以,诸葛亮的本意是暂时稳住南中诸郡,但被常房闹成了提前造反,算起来还有过错,并不无辜。诸葛亮诛其子、流其弟,理所应当。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当今学者关于此案的猜测,并无真凭实据。我们作为“亮黑”,自然不管这些,我们只需要知道房案的存在就够了。这便是诸葛老贼的第一个黑点。

二、彭案和刘封案

除了常房案,诸葛亮的第二个黑点则是“人品”问题。

在当今社会,我们最讨厌的一类人必然包括喜欢在人背后说坏话打小报告搞阴阳手段的人。而很不幸的是,长期以来被人当作道德标杆的诸葛亮,就有这个毛病。

最典型的案例,:

诸葛亮虽外接待,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三国志.彭羕传》

翻译:诸葛亮明面上虽然和彭羕相善,但内心十分讨厌他。于是他经常和刘备打小报告说彭羕心大志广,将来会出问题。刘备一向信任诸葛亮,因此疏远彭羕,不久将其贬为江阳太守。

看看,是不是?当面笑嘻嘻,背后mmp。几句密语,就把自己看不顺的人贬到十万八千里去了。诸葛亮这小报告真是打的飞起。

最有意思的还在后面。后来因为被贬,心怀不满,想勾结马超造刘备的反,结果被马超反手一个举报,给抓到大牢里去了。临死前他想自救,居然写信向始作俑者诸葛亮求救(估计还被蒙在鼓里,以为诸葛亮和他处得挺好),说自己怎么怎么错了,您是当世伊尹、吕尚,和主公关系好,求求你救我一命!

结果呢?诸葛亮理都没理,彭羕“竟诛死”,当场去世,死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而且这不是单个案例,关于诸葛亮爱打小报告的事,《三国志》中还有很多。再举个例子,刘封案: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三国志.刘封传》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在刘禅出生前曾被刘备当作继承人培养。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北伐失败,刘封镇守上庸而见死不救,加上欺辱孟达导致孟达降魏,被刘备严厉责怪。但刘备不想杀他,诸葛亮则认为刘封刚猛,刘备去世后很难制御,劝刘备早除后患。于是刘封被赐死。

又是三言两语把人整死,关键这理由居然是怕刘备死后不好制御,完完全全地诛心,你说诸葛亮老贼黑不黑?要不是后来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估计有人都要怀疑老贼早就在剪除对手谋划夺权了。

刘封死后,刘备“为之流涕”,更加证明了他内心其实是认为刘封罪不至死,不愿杀他的。这事与彭羕案加在一起,说明诸葛亮此时的话语权,在蜀汉可谓一手遮天,想弄谁弄谁,已经有点专权的意味了。

估计彭羕和刘封若泉下相见,知道他们的死都是诸葛亮在背后搞的鬼,都要痛骂一声:诸葛老贼,你害我啊!

三、街亭案和魏延案

最后,街亭案和魏延案是讨论诸葛亮黑点必绕不开的点。

先说街亭案。

近年来有人就街亭案替诸葛亮辩白,说诸葛亮在街亭用马谡是迫不得已,而且战败责任应该归于马谡,不干我大丞相的事。对此我只能说,这事还真赖你诸葛亮。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三国志.马谡传》

看到没,诸葛亮当时身边是有人的,能打硬仗恶战的宿将魏延和吴懿都在,而且大家都觉得这俩人去守街亭最合适,偏偏你诸葛亮一人专断,违背众意,选了个名不见经传的马谡去守街亭,最后被张郃所破,这不赖你赖谁?

当然,谁都有看走眼的时候,我们不能因为诸葛亮看错一次马谡就说人家怎么怎么样。关键我们为什么把这当作诸葛亮的一大黑点,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先主临薨谓亮曰:“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三国志.马谡传》

刘备早就说了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论看人,刘备从黄巾之乱到三足鼎立东奔西走几十载,识人无数,他的眼光可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他能在自己临死前这么重要的时刻,特意交待诸葛亮不能大用马谡,很显然是深刻了解过马谡的品性。结果你诸葛亮不以为然,在街亭这么重要的地方用他,败了是不是活该?

所以,这不是单单是看错一次人的事,而是诸葛亮有点“任人唯亲”的问题——马谡他哥马良和你关系好呗。

说完街亭案,再来说魏延案。不过正式开始前,我认为有必要先澄清一些。

受《三国演义》影响,很多人至今认为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是打压和猜忌。但实际上,这种说法与事实完全相反。正史中,诸葛亮对魏延的看重和提拔,完全不下于甚至超过了刘备。

以子午谷奇谋为例,《三国志.魏延传》中关于这段的细节描述很有意思:延每随亮出,辄欲清兵万人……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

翻译过来就是说,魏延每次跟诸葛亮出去打仗,都会把子午谷奇谋在诸葛亮耳边说一遍,然后诸葛亮每次都“制而不许”,结果魏延转身就对人说诸葛亮真胆小……

这说明什么?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是真的好。

试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公司董事长,有一次否决了总经理一个风险较高的提议,但是他每次开会的时候都要把这事再提一遍,你只能每次都耐心听他说一通再否决,结果他不但不思悔改,还总对同事们说你胆子太小了……你会怎么办?

▲影视剧中的魏延形象

我猜是最低也是降职处分,但诸葛亮并没有。相反,他还特别重视魏延。

从魏延的官职升迁上看:

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五年,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八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短短几年之间,诸葛亮就把魏延就从蜀汉的一个中级将领提拔到元帅的位置,军中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李严,可以说是非常器重。

讲清这个基本史实之后,我们再来说魏延案。准确的说,是魏延之死案。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魏延传》

从后来发生的事看,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在临死前所作出的这个遗命,正是造成魏延冤死案的源头。

笔者曾在《魏延斗不过办公室主任》一文中分析过,诸葛亮的这个遗命,具有两大漏洞。

第一,不合法。诸葛亮作出遗命时,只秘密地与“杨仪、费祎、姜维”商量,而军中第二号人物魏延完全被排斥在外,加上诸葛亮死后杨仪等人秘不发丧,更降低了遗命的透明度。对此,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就曾质疑过这个遗命的真实性,怀疑它只是杨仪等人假传而已。

第二,不合理。按照常理,诸葛亮去世后,不论从地位还是能力考虑,他都应该把北伐大军的临时指挥权应该交与前军师、南郑侯、假节的沙场宿将魏延,而不是一介文官只知“分部,筹度粮谷”的杨仪。

所以,这个既不合法又不甚合理的遗命,直接导致了后来魏延被费祎欺骗,大怒而企图杀杨仪夺权的行为,最终酿成了冤死案。

虽说魏延的暴躁性情是这场冤案的主要原因,但这口锅,你诸葛亮至少也得背一半。谁叫你整了这么个遗命呢 ?

后来《魏略》应该是考虑到诸葛亮对魏延的看重,认为诸葛亮临死前不可能将军权交与杨仪,特意记载了另一个版本的遗命:诸葛亮临死前将军权交给了魏延,并交待他悄悄撤军。杨仪因与魏延不和,见他掌权,怕被所害,所以先下手为强,诬蔑魏延谋反,最后导致魏延被杀。

但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看到没,想黑诸葛亮,还是得多读书。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