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说的桃花源在哪里 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在今天的哪里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杰作。他的曲折动人的情节,生动流畅的描述和栩栩如生的人物, 为人们展示了一个百姓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据说,在晋朝太元年间的武陵地方,有个渔人,经历了一次美妙的奇遇。一天,他沿着一条小溪划舟向前,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片桃花林间。这里是一片桃花的海洋,树上满眼是盛开的桃花,地上到处是飘落的花瓣,桃林夹着溪水向两岸伸展,一眼望不到尽头,令人心旷神怡。渔人很觉奇怪:我以前怎么从来没到过这地方呢?
他好奇地划着小舟,打算找到这片桃花林的尽头。划呀划呀,他终于来到了小溪的源头。只见这里有一座山,山脚下有一个山洞。渔人拴好了自己的船,沿着山洞向里面走去。起先,洞中的通道很狭窄,走了几十步后,洞口一下子宽敞起来,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令他万分惊奇的新天地。
举目望去,这里有宽广平坦的田野,整齐排列的村舍,清澈美丽的池塘,绿叶婆娑的桑树和竹林??那些在田地里劳作的农夫,路上行走的行人,房前闲坐的老人,河边洗衣的妇女,说着、笑着、唱着,神态都十分快乐,这里仿佛没有忧愁,没有痛苦,没有伤悲,甚至鸡鸣和狗叫的声音都是那么平和。这里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洞中的人们瞧见了这位陌生的渔人,都围拢过来。交谈之后,大家都热情地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做客,好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渔人来到了一个人家,那家人杀鸡摆酒招待他,许多村民来看望他。渔人问他们是怎样到这地方来的,他们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原来,他们的祖先是秦朝人,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逃难来到了这里,以后再也没有到山洞以外去,于是,便和外面的世界隔绝了。
这些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了世外之人,这里也成了世外桃源。
渔人听了他们的述说,十分惊奇,问他们道: “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
他们都说不知道。
渔人就把外面发生的事情,朝代的更迭,像讲故事那样讲给他们听。从陈涉吴广揭竿而起讲起,什么刘邦灭了项羽建立汉朝呀,汉武帝出征匈奴呀,王莽篡位呀,刘秀称帝呀,魏蜀吴三国鼎立呀,五、六百年的历史使他们感到十分新奇。
后来,渔人又被别的人家请去吃饭,家家都用好酒好菜款待他。过了好多日子,渔人思家心切,临别之时,大家叮嘱他说:“千万不要把我们这儿的情况跟外面的人说呀!”
渔人告辞以后,顺着来时的路途往回走,并沿途做了记号。
回到武陵,渔人立即跑到太守那里,向官府报告了他的见闻。结果,他带着官府的人沿小溪前行,却迷失了道路,再也没有找到原来的记号,找不到那个世外桃源了。
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 “道子专权,国宝乱政,王恭起兵,桓玄夺位”,朝廷腐败,骄奢淫逸,百姓生活痛苦不堪。谁不向往那没有剥削和压迫,自耕自食,融洽相处,老有所养,幼有所育,自由安乐的社会呢?
《桃花源记》激起了人们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人们从各个方面探寻桃花源的真实所在,可惜,其说不一,莫衷一是,直至今日,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关于桃花源究竟在今天的哪里,从历史上考证有以下几种可能:
武陵源
桃花源得名自陶潜的《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由此可见,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应位于“武陵”这个地方。那么武陵到底在哪儿呢,《通典》卷一百八十三:“朗州今理武陵县。春秋、战国时皆属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汉高更名武陵郡,后汉、魏至晋皆因之。晋赵廞问潘京云:‘贵州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郡,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数为所攻,光武时移东出,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称高平曰陵。’《武陵记》桃花源,即此地也。”
那么上面提到的“郎州”即“武陵”又在哪儿呢?“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领)县十三:索(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地,故城今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孱陵(今湖北公安县与湖南安乡、澧县、津市、南县、华容等县地)、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和桃源县地)、沅陵(今沅陵、泸溪、吉首、麻阳等县地)、镡成(今洪江市、靖州、绥宁、会同、通道、中方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无阳(今芷江、新晃、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迁陵(今保靖县地,错入今重庆市境)、辰阳(今辰溪、麻阳、花垣、凤凰等县地)、酉阳(今永顺、龙山、古丈等县地,错入今重庆市境)、义陵(今溆浦县地)、佷山(今湖北长阳县地)、零阳(今慈利、石门、临澧、澧县等县地)、充(今永定区、桑植县地)” ①。武陵郡又称“义陵郡”。其来历据晋人常林《义陵记》云:“项羽弑义帝于郴,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帝闻而义之,故曰义陵。”郡治义陵县(一说治索县)。建置时间,据《后汉书·郡国志》武陵郡下原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年更名。”[《水经注·沅水》记为“汉高祖二年(前205年)]
文学参考
由此可见,陶潜所说的桃花源应该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并且在历代写“武陵”的诗文中,如唐孟浩然的《武陵泛舟》、王昌龄《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为题》、《武陵开元寺黄炼师院》、司空图《武陵路》、曹唐《武陵洞》、五代王建《武陵春日》、宋梅尧臣《武陵行》、张斛《武陵春晓》、唐庚《武陵道中》、胡浚《武陵竹枝词》(六首)等诗,基本上是写桃花源,标题却写的“武陵”,往往把“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
常德市内现有4A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桃花源风景区,景区内风景秀丽,历史遗迹众多,酷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所以我们认定湖南常德内的桃花源是最接近陶潜文中所描绘的仙境。
然而为了考证更加严谨,我们在此也不下定论,只是认为湖南常德桃花源更接近陶潜所描写的桃花源。
对以上的各类说法进行下归纳,可以得出以下几种结果,试看下述的几种说法,哪个使人信服。
根据地名说。
有人认为,现今湖南省桃源县有一景点,恰似“桃花源”。那里面临沅水,背靠青山,景色秀丽,林木深幽,有唐人建的寺、观、有宋人建的楼,有明清两代人建的景点,仿佛都符合作品中“渔人遇仙”的意境。但据考证,宋代才在这里设县命名,那些景点和建筑肯定是后人的附会。此说过于牵强。
根据时代说。
有人认为,桃花源应为湖北武陵地区的苗民村落。其根据是,东晋时期,湖西苗族正处于父系氏族初期的社会,贫富不悬殊,无徭役,无官税,百姓们生活安宁,相处平和。另外,武陵地区的苗民崇拜桃树,并有杀鸡待客的习俗,但具体地点,无人说得清楚。
根据作者游踪说。
有人认为,桃花源是在古海州的宿城山凹。据考察,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无陆路与外界相通。据说,陶渊明曾任过参军,到过此地,领略过宿城山凹的美丽景色———那里极像《桃花源记》描述的洞内外景观:“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方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或许是陶渊明心目中的桃花源?
根据作者家乡说。
有人认为,桃花源就是陶渊明家乡浔阳柴桑附近的康王谷,这里亦称“桃花源”。康王谷长三十余里,不是知情人即使来到康王谷口,也不会知道其中有深谷。这里的春天繁花似锦,遍野飘香,美丽的田园风光几乎与《桃花源记》里描绘的世外天地一模一样。作为家乡人,陶渊明肯定是康王谷的“知情人”。康王谷成为他笔下“桃花源”的原型,十有八九。
上述种种说法,各有千秋。至今没有一个公认一致的答案。这也并不奇怪,“桃花源”毕竟是人们向往中的世外之地,怎能处处“对号入座”呢!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以打鱼为生的人。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了已经走了多少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长。其中没有其它树,青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渔夫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便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夫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和桑树竹子之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夫,感到非常惊讶,问渔夫从哪里来。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夫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夫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夫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夫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夫说:“这里的情况不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夫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失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他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长勺之战双方兵力是多少 长勺之战最终谁赢了
长勺之战双方的兵力非常悬殊,当时齐国有30万大军。鲁国仅仅只有3万将士,但是在这场战争中齐国被逐出,当然鲁国的损失也非常惨重,毕竟双方实力相差太多。但是这一次鲁国却躲过了灭国之灾,的确存在很多的侥幸。一、长勺之战的背景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7:28:180003重庆大隧道惨案,数千人死于窒息(哀嚎不断尸体堆成山)
在1941年6月5日,日本出动24架飞机分三批轮番轰炸重庆。日军一共袭击218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伤14100人。很多人躲入防空洞,却因为防空洞种种的不合理之处,导致了大隧道惨案的发生。因为种种原因,有数千人因此窒息而死。一、哀嚎一片的大隧道惨案我要新鲜事2023-03-17 11:29:000007奥斯曼帝国怎么灭亡的:固守封建制度(被时代淘汰)
奥斯曼帝国的灭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没有推翻封建制度,没有完成向进步的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过程。17世纪,实力到达巅峰的奥斯曼帝国几乎可以与发展迅速的欧洲国家相匹敌。彼时的欧洲伊斯兰势力强大,而奥斯曼帝国丝毫不惧怕与伊斯兰势力硬碰硬,可见过去的奥斯曼帝国实力十分强劲。可惜的是,在欧洲国家继续发展的同时,奥斯曼帝国却停下了脚步。一、奥斯曼帝国固守封建我要新鲜事2021-08-08 22:19:470001贵妃鸡:一种鸡禽和菜肴的名称(外貌奇特,营养美味)
贵妃鸡是我国传统四大名菜之一,在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味道鲜美,因此有许多人喜欢吃,不过据说有一种鸡的名字也叫做贵妃鸡,因为它的长相奇特,头部的羽毛就像欧洲贵妇,因此而得名,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着探秘志的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这种奇特的动物吧!贵妃鸡我要新鲜事2023-05-13 08:00:090003李自成遭到山海关惨败后是否还有翻身机会(有的)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在山海关遭遇惨败,这一历史事件常常被用来讨论领导者和起义军在面对逆境时的命运和可能性。尽管李自成遭遇了重大挫折,但从多个角度分析,他在那个时刻仍然拥有重新振作的机会。1、军事角度的机会我要新鲜事2024-01-30 20:56:09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