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故事,孔子10则小故事让你领会人生真谛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那么关于孔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他的儒家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文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可见其名声有多大了,在中国是老少皆知的人物,孔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度哥历史小编来一起看看吧!
关于孔子的10则经典故事
1、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故事感悟】:学习看似简单,要学好是很不容易的。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跟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年轻人在工作学习中,应当像孔子一样不厌其烦,反复揣摸,真正掌握技术精髓,成为优秀操作手。
2、孔子后生可畏的故事

一次,孔子坐着马车经过一条小路,半路上遇到一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个城堡,挡住了去路。孔子就问他:“你不让路,我怎么过去呀?”小孩说道:“从来只有马车给城堡让路的,哪有城堡给马车让路的?”孔子没想到这小孩这么会说话,非常吃惊,就表扬他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懂的事情可真不少。”小孩回答:“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在地上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么大小之分吗?”孔子听了这话更是钦佩,忍不住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
【故事感悟】:孔子博学多才是众所周知的,连他都觉得后生可畏。这就足以说明孔子在对待知识的问题上,是极其谦虚的。因此,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年轻人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哪怕对方比自己年轻,资历比自己浅,只要别人在某些地方比你强,就应该放下“面子”,谦恭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3、以渔夫为师

一天,孔子与众弟子在树林里休息,孔子弹琴自乐。附近河岸边的船上有个老渔夫,他问孔子的弟子:“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贡说:“他就是以仁义、忠心而闻名的孔圣人啊。”渔夫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啊。”孔子听到后,立刻走到渔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说:“我从小就开始求学,现在都69岁了,还没听过如此高深的教导,因此来向您请教。”渔夫毫不客气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孔子听了很受启发,不断地点头。最后,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运,我愿意做你的学生。
【故事感悟】:孔子自己曾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对他们的优点要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借鉴改正。”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青少年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你才能更快地进步,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4、不耻下问

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祖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别人询问祭祖典礼的事,几乎把每个细节都问到了。当时人有讥笑他说:“谁说‘邹人之子’(孔子的父亲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把孔子称为‘邹人之子’)懂得礼仪?他来到太庙还不是什么事都要向别人询问!”
孔子听了那人的讥讽,一点也没有感到羞耻,反而微笑着回答道:“我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会向别人虚心请教,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如果明明不知道,却假装知道,而耻于向别人请教,那我就永远不会懂得礼仪了。”
【故事感悟】:“不耻下问”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则成语,然而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在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 我们往往会为了所谓的“面子”而不懂装懂,其实这种自欺欺人的态度才是真正可笑甚至可耻的。
5、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6、为善知度

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
“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7、救急不救穷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8、善易不卜

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9、有教无类

只要有人想学习,就应该教育他,而不要管他是什么出身、什么品性,这就是“有教无类”。这个主张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他也是这么做的。他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子贡是商人,颜涿聚当过强盗,子张是做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国籍也各有不同,曾子是鲁国人,子张是陈国人,子游是吴国人;学生性格也有很大差异,高柴愚笨,曾参迟钝,仲由鲁莽。有人问子贡:“孔子的学生怎么这么杂?”子贡回答:“老师自身很端正,想来的人都不拒绝,想走的也不阻止,所以很复杂。”而“杂”正体现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故事感悟】: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样能促使我们完善自身,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该克己勤勉,永不懈怠。
10、诲人不倦

孔子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于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于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后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故事感悟】:孔子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并且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这是他对待教育的一贯态度,令人钦佩。在现实生活中,在传授或指导别人时,一定要耐心细致,认真负责,力求使每个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诀窍,这样才不愧为人师。
卡扎菲下场有多惨?下水道中被抓:我可以给你们钱,求你们放了我
1986年4月4日,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北非办公室十分繁忙,他们此时正在监听利比亚的秘密联络。不久之前,利比亚从苏联购买了一套萨姆-5型导弹,并在锡德拉湾海岸部署完毕。美国认为这些导弹对在地中海活动的美国飞机危险极大,于是在当年3月开始了“草原烈火”军事行动。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2:32:050000伥鬼真的有吗?中国古代关于伥鬼的故事(神话传说)
导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成语——为虎作伥吧!这个成语在古代民间旧时迷信有特殊的传说故事,那么接下来呢探秘志就为大家讲解在神话传说中什么是怅鬼?有兴趣的大家赶紧往下看~~伥鬼(chāngguǐ)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3:00:110000老皇帝驾崩 新皇帝上任 后宫的嫔妃将会如何处理 说出来别不信
当老皇帝驾崩,新皇帝上位时,后宫嫔妃们的处理方式因新皇帝的决定而异。她们可能继续留在后宫,被清理出宫,或者重新分配职位。无论哪种方式,都将对后宫内部的权力结构和嫔妃们的地位产生深远影响。在古代中国的宫廷中,后宫嫔妃的地位备受关注。当老皇帝驾崩,新皇帝上位时,嫔妃们的命运也随之发生变化。我要新鲜事2023-09-22 20:28:050001孟尝君是哪个朝代的人 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曾为三国之相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呈现出了无数贤能之人。在这之中又有四人有战国四公子之美誉,其中的孟尝君。其人门下食客三千,曾任战国七雄中三个国家的相国。他的贤能最为世人所称道。孟尝君是哪个朝代的人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2:50:1200002019年中国教授做日本间谍被捕,其子公开叫嚣:这是破坏中日友好
文|晓鲲编辑|林画“你们是谁?想干什么?”2019年4月,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袁克勤回到中国为母奔丧。这一天他突然被两个穿着制服的人控制起来,袁克勤一边挣扎一边质问对方身份。只听穿着制服的人回答自己是国家安全局的,请袁克勤配合调查。袁克勤听闻此话一下子泄了气,自己做过什么事自己清楚。有些事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该来的终会到来。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4:30:5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