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982

未来已来?全球气温首次超过巴黎协定的2°C阈值,这意味着什么?

我要新鲜事2023-12-02 12:15:550

今年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肯定是“热”!今年到底有多热,不用任何数据,每个人都应该能感受到。

从今年6月份以来,几乎每个月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当月,过去的十月也不例外——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月。

就目前收集的气象数据来看,今年的平均气温几乎百分百会超过2016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不仅如此,科学家通过研究更早以前的气候代理数据——例如树木年轮或冰芯等的数据,得出的结论,今年的平均气温可能是人类这个物种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或许是十多万年来最热的一年。

所以,今天我还穿着短袖写这篇文章,也就没啥好稀奇的,因为今年真的很热。

在这种“热”背景下,估计大家都很难被热相关话题打动,但本周一爆出的“气象大瓜”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的。

欧洲哥白尼气候监测机构本周一表示,上周五的全球平均气温有记录以来第一次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2℃以上——这是全球气温比1850-1900年(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 2℃的第一天

另外,初步的数据显示这一记录一直持续到上周六,在这段时间内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约2.06℃,而十一月的这两天也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两天。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超出2℃很关键呢?超出这个阈值又意味着什么呢?

2℃是什么值?

有些朋友可能对这个超过2℃没啥概念,这个其实是2015年全球195个国家共同签署的一项名为《巴黎协定》的气候变化国际条约,其中对全球变暖限制气温的上限数值。

该协议确定,未来全球平均气温不得比工业化前的平均气温高出2℃,我们现在减少碳排放这些政策其实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巴黎协定》之所以确定是2℃的阈值,而不是其它值,这里有原因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全球正在加速变暖,所以有许多科研团队投入到这方面研究,而他们使用的基本都是1℃到2℃作为参考点来模拟地球在不同变暖程度下可能发生的情况,之所以不用更高的值,是因为那毫无意义。

而事实证明,如果全球变暖平均超过2℃,那么全球状况就将超过任何人类文明经历过的水平。

实际上,在2010年之前,联合国讨论的这个全球变暖阈值比2℃要低得多,但是这一年的《坎昆协议》确定了1.5℃和2℃,这两个数值。

直到2015年,《巴黎协定》才最终将2℃确定为目标值,但同时也将1.5摄氏度列为更理想的目标。

之所以确定是2℃,我个人觉得,到了2015年估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控制在2℃更低阈值以下几乎不可能。

比如,作为预定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的2023年,今年1月份以来的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化前的平均水平高出1.43℃了,而截止10月份,今年已有86天的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以上。

你可能还会好奇,如果全球平均气温真的超过2℃的阈值,结果会怎么样呢?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海平面上升,预计到那时70%以上的海岸线都会上升0.2米左右。

另一方面是极端天气,你可以想象地球气候本身具有一定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的时候,会出现各种极端天气,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更猛烈的热带气旋,热浪,寒潮等等。

任何这些变化都将对全球经济和生态造成极大的打击。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这次超出这个阈值,是否意味着不好的未来已经到来了呢?

其实,并没有那么悲观。这里我们需要了解全球平均气温的概念。

全球平均气温是通过海洋和陆地温度的平均来计算的,这个数值有单日的,也有一个月的,当然也有一年的——目前全球每年的平均气温维持在15℃左右——一个对生命非常友好的平均温度。

而这次超过2℃阈值指的是单日的平均气温相比工业化之前,但观察气候变化,并不是观察一天两天,甚至不是一年两年,它是一个更长周期的平均值。

根据报道,气象专家对变暖的定义,其实是30年全球平均水平相对于1850年至1900年平均水平的增长。

就目前统计的数据来看,最近30年与参考时期相比,全球变暖了将近1.2℃。

所以,虽然有那么一两天超过阈值,但整体来看还算安全。

不过,这个数值绝对具有警示作用,或许也可能是标志性的一天。

最后

虽然现在全球变暖几乎是事实,但它并不是稳步上升的。

人类拥有可靠的气象数据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850年至1880年,而从这个时间开始,全球气温就在稳步上升。

但是在1940年到1975年间全球气温又相对稳定,之后又开始加速上升,大约以每10年上升0.15℃至0.2℃的速度上升。

现在全球有许多机构都在追踪和研究这些数据,但是没人知道气候变化的具体规则和全部因素。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