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沟考古遗址公园:探索史前文明起源 赓续文化精神血脉
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灵武市区北35公里,东距首府银川市19公里,这里是银川平原、毛乌素沙漠与黄河的交汇地带,北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相邻,明代长城在辖区自西由东蜿蜒延伸,总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
考古研究证明,大约4万年前,一群从北方迁徙至此的狩猎者,在这里生存繁衍。随后,陆续有先民到此生活,直至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群仍在这里打石制陶,续写史前文化历史,传递文明的薪火。水洞沟是黄河上游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遗址,也是宁夏境内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2003年至202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水洞沟进行考古发掘,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砥砺奋斗,考古成果丰硕,水洞沟遗址逐渐被世人熟知。这里成为考古学和地质学科考基地和培养考古人才的田野学校。1988年,水洞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2年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是我国唯一一处以史前遗址为核心的国家5A级景区,也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重要的组成部分。
加强遗址保护 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为全面做好水洞沟遗址科学保护和发展,2005年,灵武市人民政府编制实施《水洞沟遗址保护规划》,使遗址保护、管理、利用和研究有章可循,在水洞沟遗址保护与发展的15年里,严格按照规划内容实施。2020年,组织专业人员对水洞沟遗址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重新进行测量划定,结合遗址未来发展目标,重新修编《水洞沟遗址保护规划》。2023年,编制《水洞沟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水洞沟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等,为遗址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序进行。
积极争取水洞沟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推动遗址保护工作。先后实施水洞沟遗址保护项目、红山堡保护项目、水洞沟遗址考古挖掘、清水沟环境治理、水洞沟基础设施建设、宁夏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非遗展示馆等多个项目。2020年,争取国家文物保护资金1789万元,实施水洞沟遗址保护管理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水洞沟遗址综合展示厅3950平方米,毛石护坡800米,设立文物保护标志牌21个,界桩100个,发掘点保护棚1个。2021年,争取国家文物保护资金1146万元,建设红山堡城址保护管理设施项目,修建休憩廊亭设施、木栈道、文化保护设施、环卫设施、绿化景观、停车场、5公里明长城保护巡护道路、2个景观台。
成立由灵武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专班,现场测绘踏查,收集整理资料,编制相关规划和报告,积极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公园规划面积665公顷,形成以博物馆展陈、考古发掘点保护及考古发掘研学游等史前文化为主,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军事文化和红色文化相配合的展示体系。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进一步系统推进大遗址保护、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形成集保护、考古、展示、研究、教育、研学、宣传等功能为一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考古遗址公园,为深入探究早期现代人起源与扩散等重大考古课题,提供科研和展示平台。
水洞沟遗址由若干地点组成,散布在边沟河流两岸,埋藏着距今4万年至5000年前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不同生存活动所留下的遗物与遗迹。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遗址设立工作站,从2002年起做持续调查、发掘和研究,不断拓展遗址文化内涵。将最新野外发掘和信息技术及理念运用到考古实践,以遗址为田野学校展开专业人才系统培训,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前沿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青年才俊从这里走出。围绕遗址发表大量论文和专著,提出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创新性的观点和论述;以纪念水洞遗址发现80、90周年为契机,举办两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升我国相关学科的地位和影响力。
创新保护利用机制 彰显文化遗产价值
虽然水洞沟遗址在考古界早已闻名遐迩,但很长时间这里只是人迹罕至的荒漠和残垣断壁。2005年,灵武市人民政府吸纳社会资金建设水洞沟,开启遗址保护与利用结合创新模式。2011年6月,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这座耗资5600多万元打造的博物馆,外观为石核造型,展陈面积3100平方米,系统展示了遗址发现、发掘和研究历史,再现水洞沟先民狩猎、采集、生存繁衍的情境。最具创意和吸引力的是沉浸式远古生活体验区,用声光电、幻影成像、动漫、地震等科技手段和实景、古环境再现等方式,让游客身临其境,近距离观赏先民迁徙交流、制作工具、狩猎采集、载歌载舞的场景,体验狂风骤雨、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得到国内外专家和游客的高度评价。
2018年,成功举第二届旧石器时代文化节,通过面向公众科普讲座、石器制作与使用演示、再现先民生产生活场景、小小讲解员大赛等多种形式,普及旧石器时代知识,诠释人类演化的历程和伟业,传递珍爱文化遗产的理念。建设水洞沟博物院、复原“张三小店”,开发藏兵洞等景区,引入“北疆天歌”“疯狂原始人”等演艺活动,开辟“一脚跨两省”打卡点,打造钻木取火、考古挖掘等融科普、游玩于一体的体验活动,使观众置身于史前环境中,沉浸式体验古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还发起文化扶贫公益活动,将西部山区孩子请到遗址和博物馆,为他们传授人类演化知识,讲述科学家成长励志故事。此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宁夏卫视等先后拍摄水洞沟遗址专题片,学术机构联合有关公司推出图文并茂的中英双语《水洞沟:穿越远古与现代》画册……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进一步彰显水洞沟遗址文化价值。
勇于探索实践 形成“水洞沟模式”
近年来,水洞沟遗址各项工作取得瞩目成就,学术地位与社会影响日益提升,在保护发展过程中,形成机制创新与互益共赢的“水洞沟模式”。
水洞沟旅游公司承担遗址利用和旅游资源开发职责,政府部门与企业在准确把握政策法规基础上明确双方责任,制定清晰、合理的运行规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保障遗址保护与利用双赢。2020年国家文物局颁布《大遗址利用导则(试行》,“水洞沟模式”有了进一步的政策依据。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大遗址保护发展“水洞沟模式”,概括为:政府 科研机构 企业,三方既密切合作互动,又发挥各自优势专长,政府做好政策把握和宏观指导,承担遗址保护和管理责任;科研单位负责遗址发掘、研究、价值阐释并为遗产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开发文旅资源与市场,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为遗址保护提供信息。在这一模式下,遗产保护和利用并重,学术与科普互促,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最终实现保护、科研、科普、旅游互益共赢。
2023年是水洞遗址发现100周年,也恰逢宁夏考古百年,一系列研讨纪念活动将陆续开展,举办水洞沟考古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水洞沟遗址百年文物特展、短视频大赛、文创产品大赛等,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系列活动,讲好水洞沟遗址故事,进一步提升水洞沟遗址影响力。
青海湖水怪之谜,体长超14米形似恐龙(视频)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海报3196米,四周群山环抱。而在这条湖中有用许多的传说和奇怪的事件,而最著名的当属青海湖水怪之谜,已经被列入了世界十大水怪。而且在青海湖中还不止一只水怪,一共出现了三次,每次出现的水怪都不一样。而且还有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共后人继续研究。今天探秘志就带大家来探索青海湖水怪之谜。青海湖水怪视频青海湖水怪曾三次出现(1955-1982)1955年我要新鲜事2017-12-05 12:33:540003黄河的地底下有多恐怖 黄河地底传闻之透明棺材
黄河蔓延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黄河地底的区域也非常广泛,由西到东,由北到南囊括了中国大陆非常广泛的区域。因此,其地底有非常多的未知因素。根据民间流传下来的许多传说,在黄河地底曾经挖出过非常奇怪的东西,也流传出非常奇怪的传闻,例如透明棺材以及数十米长的千年白蛇。一、黄河地底传闻之透明棺材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2:34:230000揭秘邓丽君死亡真相,一代歌后疑似死于吸毒
一代歌后邓丽君的突然离世让很多人都为之惋惜,她是华人音乐历史中一位不可替代的巨星,她影响着中国音乐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在文化方面影响着华人社会。小编想,就算我们不了解这位巨星,但是对其名字应该有所耳闻吧,最近关于邓丽君死亡真相的话题又引起了一番热议。一、泰国警方宣布邓丽君疑是死于吸毒我要新鲜事2023-03-01 18:00:2800013百慕大三角发生过的神秘事件(未解之谜)
百慕大三角海域,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禁地,那里发生过太多的神秘事件,至今都是一个未解之谜。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太多的神秘地带,有着地狱之称的百慕大三角,知名度一直都居高不下,至今人们都对它议论纷纷。离奇失踪之谜我要新鲜事2023-04-04 11:45:420000胡汉杂糅还是民族融合:论北魏平城早期规划
“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北魏是鲜卑拓拔族在中原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相比于同时期其他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北魏政权的汉化程度较高。这得益于历代拓跋族首领的不懈努力,尤其以北魏孝文帝最代表。孝文帝坚定不移地迁都洛阳,从而进一步展开汉化改革,移风易俗。洛阳也成为北魏的政治文化中心。迁都洛阳之后的北魏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封建化。我要新鲜事2023-04-19 18:54:4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