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现今下落之谜,兰亭序真迹曾随唐太宗殉葬(无头公案)
导语:我国东晋著名书法家有着“书圣”之称的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有着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后世所传颂,但是现今我们看到的都是临本,历史上曾记载真迹随唐太宗殉葬,那究竟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现今在哪里呢?接下来就由探秘志小编为大家揭秘王羲之兰亭序现今下落之谜吧!
王羲之兰亭序现今下落之谜
《兰亭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书,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是书圣王羲之巅峰之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失传千年,让人怀念!史书记载,在唐太宗遗诏中,明确要求《兰亭序》陪葬。换句话说,这件宝贝应在昭陵。五代温韬灭绝人性,已将昭陵挖掘一空,发现钟繇和王羲之书法真迹,让其流传于世,并未提到《兰亭序》,致使成为无头公案。有人说,《兰亭序》还在昭陵,可能藏在更为隐秘之处,温韬形迹匆匆,并未发现真迹;有人说,《兰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酷爱字画,更何况,民间早有《兰亭序》陪葬乾陵一说。乾陵尚未被盗,一切只能成为雾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开启,必将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琅琊人(山东临沂),东晋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书风,他所书的《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创造出天质自然,风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将酒觞放置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据说王羲之后来又写了几篇,都不及第一篇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序真迹曾随唐太宗殉葬
王羲之真迹《兰亭序》随唐太宗殉葬,知道它的大小,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兰亭序》高24.5厘米,宽69.9厘米为摹本。《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

《兰亭序》真迹第一次被郗县带入墓中。《兰亭序》怎么到了郗昙的手里?原来,郗鉴是王羲之的老岳父,也就是说,郗昙是王羲之的小舅子。因为这层关系,《兰亭序》落到郗昙的手里应该不意外吧?据说,除了《兰亭序》,像王羲之的楷书《乐毅论》,也为郗昙收藏。郗昙死后,将《兰亭序》等一批墨宝带进了自己的墓中。

二百年后,南北朝时期,陈霸先建立了陈朝,《兰亭序》等王氏真迹在此间再度现世。当时北征军人盗了郗昙墓,盗得了大量陪葬品,其中就有王羲之及诸名家墨宝。盗墓事发后,这些盗品全让官府没收了,秘不示人。陈伯茂大概在公元565年前后得到了王羲之这批墨宝。但在三年后的公元568年年底,陈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陈伯茂被其叔叔陈顼在途中谋杀了,《兰亭序》再次从世人面前消失了,杳无音信。后来不知怎么辗转之后被唐太宗李世民收藏。李世民生前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至极,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名,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李世民生前遗诏要求死后头枕《兰亭序》,即所谓“生则同榻死则同穴”。诗人陆游因此感慨,“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

据《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皇帝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三”,同年八月十八,归葬于生前即营造好了的陵寝——昭陵。昭陵地宫石门被封死之日,便是《兰亭序》永别世间之时。谁知,在约三百年后,因节度使温韬盗掘关中十八帝王陵,《兰亭序》再一次进入了世人的视线,并将《兰亭序》真迹之谜说的神乎其神。《兰亭序》行书帖体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为何这么出名
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最大、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用茧纸、鼠须笔与朋友优游之余的得意之笔。全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章法布白,浑然一体。他的用笔、结字更见变化之妙。全篇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各具特点而不雷同。他能注意避免“状如算子”、“一字万同”,这种艺术思想是十分可贵的。《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以致唐太宗李世民得到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后,曾命他的臣子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响拓数本,赐给皇太子诸王近臣。待李世民临死时,还要“兰亭茧纸入昭陵”,用以陪葬。今人见到的《兰亭序》,只有冯承素的勾摹本和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虞世南的临本。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他渡江北游名山,看到了李斯、曹喜的书迹,又看到了钟繇、蔡邕的书迹,改变初学,博采众长,在行书和草书上进行革新。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之中,以笔法为骨干,以气韵为灵魂,精研体式,推陈出新,“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变的新体,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人称之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佩服得很,皇宫收藏王羲之的真迹有三千六百幅。唐太宗本人还亲撰《王羲之传论》。欣赏他的作品,就像观赏一幅肃穆恬静的山水画卷,就像聆听一阕抑扬缠绵的乐曲,也像在吟诵一页澹远典丽的诗篇,久为后人所称赞。

附:《兰亭序》释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结语: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王羲之的兰亭序都是后人临摹的,供我们欣赏学习的,但是至今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下落还尚未揭开,仍然是一个谜团困扰着我们。
非洲森林象:现存最小象类,雄象会发生争斗(不会受伤)
关于非洲森林象,它有2种亚种分化。雄象通常会通过战斗来争夺交配权,但是不会造成伤亡,所以一些比较瘦小的雄象在这个方面是没有优势的。那么它还有一些什么特征?它的生活习性又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大家就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非洲森林象我要新鲜事2021-08-09 08:58:210000大滨鹬:长达27厘米,有洁癖(无法接受被污染食物)
关于大滨鹬,它的体型较大,经常在水边沙滩或者是泥地上边走便觅食。那么它还有一些什么特征?它的生活习性又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大家就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大滨鹬我要新鲜事2021-08-09 08:56:090000库巴奇失踪案:人类是否面临时空断层威胁
在科学幻想的小说中,我们曾听闻关于时空断层的奇异存在,一种能够让人们从现实中消失的神秘现象,仿佛被地球抹去一般。然而,一桩震惊世界的库巴奇失踪案件悄然浮出水面,引发了对这一主题的深刻思考。一位著名科学家,纳撒尼尔·库巴奇,突然间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难道我们真的面临着时空断层的威胁吗?让我们一同揭开这神秘的面纱,深入探讨库巴奇失踪案背后可能存在的秘密,以及对人类可能带来的巨大威胁。我要新鲜事2023-11-24 20:05:050000西班牙4000名士兵 为啥会无故失踪?(士兵失踪)
西班牙的4000士兵可能是遇到了神秘力量。在1711年西班牙发生了一件失踪案件,而这起案件一直到现在都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因为失踪的并不只是一两个人,而是有4000个士兵在一夜之间直接消失不见。而这个事件也是被称之为4000士兵失踪案。除了西班牙之外,西方也有很多的国家对于这起案件进行过探索,可是到最后都没有结局。西班牙士兵我要新鲜事2023-07-31 20:47:300003人类如果消失1万年 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人类消失)
人类消失1万年地球可能还是破败不堪。如今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杀百万年的时间虽然说有历史记载的也不过几千年而已,但人类在这几千年的发展当中已经从瘦小的猴子变成了是地球的霸主,而且根据科学家所说,人类在未来的几百年当中,肯定会有着比较大的科技飞跃到那个时候。人类将会真正的主宰地球,但还有人说,在人类的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人类所要面临的危机也会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人类也会为之灭亡。人类灭亡我要新鲜事2023-10-17 19:54:3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