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古墓发现玻璃杯,专家痛骂盗墓贼,鉴定后却成为惊艳国宝
1990年秋天,火辣辣的太阳终于清淡了一些,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的一座砖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烧制作业,工人在山丘上取土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直径不到1m的洞口,洞口周围还依稀残存着玉器碎片。文物部分闻讯立即快马加鞭赶至现场,经过大范围勘察和试探,专家断定砖厂取土的那座山丘下藏着一座战国大墓!工人发现的洞口是古墓窖藏,是存放陪葬品的专用耳室,由于这座战国墓的地面建筑早已物是人非,内部结构损坏也较为严重,因此专家决定对其进行抢救性挖掘。

随着考古人员的努力,战国大墓逐渐重新浮现人间,但是在距离地面约一米深的位置,考古队员挖到了一样奇怪的东西:泥土里忽然出现了星星点点晶莹的亮光,不像青铜器,也不像陶瓷制品,专家初步判断是一枚纯度较高的白玉。然而经过半个小时的清理,玉器没有出现,一个通体透明的“玻璃杯”却出现在大家面前。考古人员顿时火冒三丈,专家更是气急败坏:这不是盗墓贼留下的水杯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就说明盗墓贼早已光顾过这座战国大墓,珍贵文物必定被洗劫一空,也就没有挖掘的必要了。
但有经验的老专家却劝大家别急着下结论,先把杯子送到北京鉴定中心再说。不久后,鉴定结果出来了,带来了一个令人兴奋无比的消息:杯子的材质不是玻璃,而是水晶!而且,水晶杯也的确是战国时期的文物,已有2000多年历史!
杯高15.4cm,口径7.8cm,底径5.4cm,整体呈现淡琥珀色。古人认为,嘴里含着冰冷的水晶可以止渴,而若以水晶制作出杯子,那么就有三层含义:一,饮水止渴;二,古代水晶较为珍贵,水晶杯是财富的象征;三,某种信仰的寄托。所以说,战国墓葬中出现水晶杯并不奇怪,但令专家所疑惑不解的是,这件水晶杯的制作简直“逆天”!

何为“逆天”?按照专家对古代水晶制造工艺的推测,战国是无法制作出如此精美绝伦的水晶杯的,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技巧上都很难过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件战国水晶杯身上的三大未解之谜,也是三大惊为天人之处。
其一,材料。根据浙江省地矿局对水晶矿的勘察结果,即便是中国境内都很难找出纯度如此高、原料如此大的水晶原石,那么制作水晶杯的原材料是哪儿来的呢?其二,取芯。战国水晶杯的制作原理是整体挖凿而成,但水晶硬度高、脆性大,故此很难加工,稍有不慎便会取裂原石。
其三,抛光。如果说取芯能够侥幸成功,那么接下来面临的抛光问题便成了最大阻碍。由于水晶杯呈上宽下窄的样式,越往杯底杯径越小,而且手根本伸不进去,那么战国人是如何把内壁和杯底打磨得如此平滑干净,像极了现代工艺的手法。
当然,现代人永远无法想象出古人的智慧有多强大,心有多灵手有多巧,或许战国水晶杯在古人看来并非难事。但真正应该令人惊叹的应该是古今思想的高度重合,它与现代玻璃杯如此相似,恰恰体现了历史的巧合性,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历史的必然性。

战国水晶杯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型最大的一件,是中国水晶文物史上无以伦比的珍品,有不少专家至今都不相信它来自古墓,不过现已成为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002年,国家文物局将战国水晶杯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的就是保护这件稀世珍宝,从此水晶杯只能留在国内供人们瞻仰,默默诉说着两千多年前的经久时光
段晴:丝路之畔的赫尔墨斯
我要新鲜事2023-05-29 14:28:070000赵晓雪:遂公盨与大禹治水
编者按:遂公盨为保利艺术博物馆馆藏重器,备受关注。北京卫视科教频道播出的大型纪录片《黄河安澜》第一集《国脉千秋》,提到遂公盨增强了对大禹治水传说的可信度。遂公盨复制品今年助力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展,并以图片形式助力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兹宅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上海闵行区博物馆举办的“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中,这件藏品以它自己的姿态讲述着中国的古史。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48:060003夏王朝的考证:气候学家发现证据 与史书记载高度一致
20世纪初,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阶段性报告公布后,美国汉学家倪德卫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预测国际学术界将对该报告进行激烈争议。西方学者普遍否定夏朝的存在,主要原因是缺乏考古证据和相关的史书记载。然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夏朝的存在是可以通过气候证据得到证实的,这使得西方学者的怀疑变得站不住脚。一、西方学者否定夏朝的原因我要新鲜事2023-09-21 19:22:470000廓羽盗龙:拥有拍翼飞行特征(最小1米/化石分布极广)
廓羽盗龙是兽脚亚目下的物种,诞生于1.6亿年前的侏罗纪末期,被认为是包含了偷蛋龙类、恐爪龙类、伤齿龙类以及现代麻雀祖先等的一个演化支,其中目前已知最原始的物种就是近鸟龙类,它们都生长了廓羽,有着能够直接飞行或者接近飞行的能力。廓羽盗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6:00:1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