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前四川发现一古墓,男墓主却陪葬女性奁盒,专家说与刘邦有
出土“王邦”漆器的墓主人是谁?
而解谜——追求历史的真相,又正是考古学的方向和趣点所在。

现代考古现场
这座墓是1977年,时荥经县城关镇砖瓦厂工人,修建砖窑破土时发现的。
当时共发现了3座墓,分别是一号墓(M1)、二号墓(M2)、三号墓(M3)。三座墓的关系密切,可能是一个家族的。
墓地所在是荥河南岸一个高台地坪,当地人都称这地方为“古城坪”,因为这里居住有姓曾的人家,又叫“曾家沟”。考古勘探确认,这里有古墓群,距离当年的严道古城遗址仅200米远。在之前,当地村民在这里也曾挖出过几座古墓。
引起考古界注意的,是其中的一号墓。
这三座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发现时上面不见封土堆,发掘后不见墓道。
墓内填土上部为厚厚的黄褐色的“五花土”,下层及棺椁四周则用白膏泥封填。
在白膏泥中,考古人员发现内夹卵石,这应该是为反盗墓而有意掺杂进去的,以增加盗掘的难度。
揭开白膏泥后,先看到的是外椁,揭开外椁后就是内棺,金丝楠木制作,开榫扣合,保存较好。
从现场遗迹来看,棺椁下葬时,先在墓底铺上一层桦树皮,然后再铺上木板。再用白膏泥封填椁室前,在椁板外铺围上两层树皮,保护棺椁。
现代考古现场
一号墓棺内的人骨早已腐朽不存,在二号墓、三号墓中发现了未朽化尽的人骨。
三座墓中,共出土41件随葬器。
其中一号墓中最多,有21件,以漆器为主,铜器、陶器次之,还有少量木器、竹器、炭精制品等,这些随葬品多放在棺后的足厢内。
暴露墓主身份的,就是其中的漆器。
一号墓随葬的漆器,有耳杯、奁盒、圆盒、双耳长杯、扁壶等,这些漆器的风格与湖北云梦楚国故地发现的秦墓漆器相似,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在9件漆耳杯和1件漆圆盒上,发现了铭文——朱书“王邦”两字。

朱书“王邦”两字的漆器
最显眼的是漆圆盒,非常精致,木胎,内髹红漆,外髹黑漆,在黑漆地上用红漆绘卷云纹、变形凤纹、圆点纹等饰纹。
此盒通高17.4厘米、最大径19.4厘米,也应该是梳妆用的奁盒,由底和盖扣合而成。
在底与盖外部各朱书“王邦”两字,底上还有烙印“成亭”二字。
当时考古人员分析,西汉开国皇帝名叫刘邦,“邦”字在西汉初年是避讳字,结合墓中出土的铜器,与以往四川境内发现的战国晚期墓出土器物相似的情况,推断一号墓的年代早于西汉,应是秦墓。
漆器上的饰纹
而二号墓和三号墓年代稍晚,推测是汉初墓
依据是,二号墓中出土了4枚西汉初年刘邦太后吕雉当权时所铸“八铢半两”钱;三号墓与二号墓并行排列,相距仅2米,关系密切,下葬年代应该与二号墓相近。
“王邦”,是墓主的姓名吗?当时发表的考古简报上并没有谈。
但学术界在对墓葬出土随葬品和铭文的进一步研究后,对于墓主的身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不是一般人!
秦汉时,如今的荥经县叫“严道县”,当年当地流行的葬俗是船棺葬、岩墓一类,属于巴蜀风俗,当地人并不使用在楚人和北方中原人中间流行的土坑竖穴木椁墓。

李东红:边疆考古的民族视角与范式思考
随着中原地区以外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日益深入,“边疆考古”成为中国考古学最具活力的学术领域之一。当面对广袤的空间及流动着的族群时,边疆考古研究的特殊性就凸显出来。考古学文化与“民族问题”的相关性,成为边疆考古的核心问题。本文将以中国边疆与民族政治、文化关联为基础,以边疆考古新发现与学术实践为背景,对边疆考古的民族视角与范式做一些思考。一、边疆考古与民族的相关性(一)历史视域中的边疆与民族0002翼椎龙:德国小型恐龙(长2米/仅发掘一块脊椎骨)
翼椎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腔骨龙超科恐龙,诞生于三叠纪末期,属于小型肉食恐龙,成年之后的体长也只有2米左右,因出土的一块翼状脊椎骨化石而得名,不过目前翼椎龙类还属于一个疑名属,甚至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原美颌龙的异名。翼椎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5:37:180000新发现 | 宁夏周家嘴头遗址发现仰韶时期制陶业特征显著聚落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9:34:030000张荫麟: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国际局面的变迁
晋国的西南角给黄河褖了一层,外面又给山地褖了一层,即属于所谓“表里山河”的地带,也就是扼着秦人东向出路的地带。这一部分的晋境,给魏国承受了。魏一日保持晋的霸威,秦一日不能大有发展。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