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发现秦朝造船遗址,考古发现令人不解:秦朝能造60吨大船?
1975年,在广州市区中山四路一带,考古专家挖出一座秦代造船遗址,大约建造于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然而,对于这一座秦朝造船厂,一些学者认为秦朝大约制造载重25吨~30吨的平底木船,但另外一些学者评价却令人不解。
中国广州网的“秦代造船遗址”一文: 这处造船工场的巨大规模,造船木材的选择及船台的结果形式等都充分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造船技术和造船生产能力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当时可以造出宽8米、长30米、载重五六十吨的木船来。
众所周知,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时,所用的船只仅仅130余吨,难道在秦朝时期,中国人就能造出60吨的木船,甚至是战船?更为重要的是,秦始皇建造这些大船,难道是用于跨海登陆作战?

客观的说,中国造船史历史悠久,至少在7500年前,中国人就懂得造船。在浙江跨湖桥遗址中,考古专家就曾挖出一艘小木船,根据碳14测定,这艘小木船距今至少有7500年,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水上交通根据。
到了商朝,《诗经·商颂》中歌颂殷人先祖的《长发》中记载,“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显然,这是说明商朝有过跨海作战的经历,征服了海外领土。部分学者指出,商朝时期中国人就懂得运用风帆,这是中国船只对自然风力资源的首次运用。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船舶制造和运用就蔚为大观了,最典型的是吴楚之战:公元前525年,在吴楚长岸之战中,吴军曾以吴王座舰——大型楼船余皇,作为指挥舰。而且,伍子胥奔吴见到阖闾之后,称“楼船者,当陆军之楼车”,显然说明吴楚都有水军。
显然,秦朝造船技术发达,与一代又一代的积累息息相关,那么经过几千年的积累,秦朝真的就能制造60吨大船了?
其实,上文伍子胥提到的“楼船”,就是古代的大船,载重量超出我们的想象。
春秋战国时代,东南沿海国家普遍设有“船宫”,专司造船,而且商船和战船开始分开,说明当时海外贸易发达。而且在秦汉王朝,都设有“楼船将军”一职。
根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东汉刘熙所撰《释名》中记载,楼分三层,分别叫“庐”、“飞庐”、“雀室”,其中“雀室”是瞭望指挥平台。汉武帝准备征服南越,于是建造大型楼船,甲板上有三层建筑,高10丈(27.6米),大约可载1000人(学者研究判断,有争议)。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征讨南越,大约有百余年时间,技术发展不会过于夸张,由此可以判断秦朝造船情况。显然,从汉朝楼船载重来看,秦朝制造60吨船只并非不可能。
另外,《后汉书》记载,公孙述盘踞汉中,曾打造十层赤楼帛兰船。吴主孙权也曾造大楼船,名曰“长安”,可载战士三千。可见,中国古代船只载重量超出想象,能装3000人的大船,一人按50公斤计算,说明经过400余年发展,中国已经能够制造载重150吨的船只了。

更为重要的是,在广州秦朝造船遗址旁的南越王墓(赵眜之墓,赵佗之孙,南越国第二任国王)中,考古发现的二种文物,佐证了秦朝或许真能制造60吨的大船。
一,在南越王墓中,出土原支大象牙一捆,共5支、并排堆放。其中最大的象牙长126厘米、整堆象牙宽57厘米。学者研究确认,这些象牙就是产自非洲。
二,除了不可思议的非洲象牙,还出土了一批中亚器物,比如产自波斯的银盒。除了银盒,考古专家还发现了异国风情的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等。
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对外海上贸易非常发达,或许未必远航非洲,换取非洲象牙,但远航波斯,换取非洲象牙、波斯银盒等,却极有可能。如果真能如此远航,那么制造60吨大船,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东南亚海上贸易就极为发达,海上丝绸之路就已经慢慢在形成,由此自然提升了造船技术。

那么,秦始皇为何制造这些大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平定岭南时期,当时处在番禺(即今广州)的一支秦军,专门建造了大量的船只,供平定瓯越(大致包括今浙江的温州、台州、丽水等地)所需。这就很惊人了,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就已经实行了跨海登陆作战。
总之,尽管很难100%确认秦朝船只的最大载重,但从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当时未必不可能制造载重60余吨的楼船
日本天皇裕仁曾有多少资产,麦克阿瑟携美军登陆日本后,揭开谜题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5:42:130000甘肃出土一件西周青铜,上面铭文引人深思,难怪姜子牙投靠周文王
1973年,在甘肃平凉灵台县独店镇,考古专家挖出一件西周初期的青铜器(见下图),上面铭文“吕姜作簋”四个字,引起了学者的深思。青铜器上的“吕姜”二字,表明是一位吕氏姜姓的夫人,因为西周时贵族妇女,常以氏加姓来称呼,为了避免同姓结婚,妇女称呼中必须显示其姓。我们熟知的姜子牙,属于姜姓吕氏,但在先秦文献中通常被称之为吕尚。因此,“吕姜作簋”是吕姜出嫁到灵台县的青铜器。我要新鲜事2023-09-29 20:08:350000「考古词条」旧石器时代 · 小南海文化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南小南海附近的洞穴中。1960和1978年两次发掘。该文化以小型为主要特征。地质年代属晚更新世。据,下部地层(第6层)的年代为距今22150±500年;上部(第2、第3层)为距今11000±500年。洞穴与年代▲小南海洞穴遗址位置与周围地形图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0:33:080001山东考古与中华文明之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
经过几代考古人的努力,中国考古学构建了史前至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中国境内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并在相对平稳发展约五千年之后开启了文明化进程。黄河、长江流域和北方一线都出现了史前文明,这些文明因素及其创造者为中华文明的基础。其中黄河流域处于两者之间,其中游的中原地区又处于东西之中央,来自四方的文化因素包括族群于此汇集,于是成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地。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17:050002讲座整理|邢义田:古代秦汉和罗马帝国的关系——几个待解的谜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2017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暨考古人类学工作坊讲座整理古代秦汉和罗马帝国的关系——几个待解的谜主讲人:邢义田教授(中研院)整理人:李宗静(云南大学)校对:吕炳庚编辑、配图:赵柏熹编者按:文本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敬请讲者或读者指正!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00:49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