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54

为了寻找此书 不惜贸然打开古墓 文物却灰飞烟灭 专家痛心不已

我要新鲜事2023-04-24 23:35:430

自从永乐大典失落以来,一直有人在寻找它的下落。对于国文化而言,《永乐大典》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是一本古代典籍,也是一部关于国历史、地理、文学、哲学、宗教等方面的权威资料。它的编撰规模超过了明代以前的所有文献,也比世界公认的法国《百科全书》和《大英百科全书》都要早上300余年。因此,有很多专家一直在努力寻找它。

有一种传说,说《永乐大典》的原本藏在明成祖“朱棣”的陵寝之中,可能就在明十三陵的“长陵”中。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专家对寻找《永乐大典》更加迫切,甚至多次向上级请示,想要发掘“明十三陵”。明成祖“朱棣”正是编撰《永乐大典》的发起人之一,因此有理由相信,这本旷世奇书的原本很可能被作为陪葬,就藏在明十三陵的“长陵”中。

不过,科技条件相对薄弱的时代并不利于发掘和保护文物。1956年,考古专家汇集“明十三陵”,并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开发掘,但在“长陵”前后发掘数月之久,专家们却连墓道的入口都没有找到。这并不是因为专家们打不开“长陵”,而是因为不想破坏这座距今仍保存完整的古墓,更不想破坏墓中的文物。因此,考古专家最终决定先从规模稍小的“定陵”入手。

“定陵”同样是明十三陵中规模较大的陵墓,墓主人是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虽然在专家们发掘“定陵”期间出土了4000余件文物,但并没有发现《永乐大典》的踪迹。令人惋惜的是,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很多珍贵的丝织品和纸质书籍类文物在专家的手中瞬间灰飞烟灭,让考古专家们非常痛心。

于是,考古专家总结经验,并向国家建议停止进行主动发掘工作。这一建议也得到了总理的批准,从此“不主动发掘”就成了我国考古界的铁律。虽然这个规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考古专家对历史的探索和研究,但是保护历史遗迹和文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物是人类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保护和管理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文物的尊重和关注,以更加妥善的方式保存和传承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