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误会了,孔明灯原本并不是用来许愿的,它有一特殊作用
孔明灯原本并不是用来许愿的,它有一特殊作用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现代放孔明灯)
长城、火药、火器、弓弩、孔明灯……都是张艺谋执导影片《长城》里运用的“中国元素”,其中“孔明灯”给观众印象深刻。从史料来看,孔明灯为中国人发明的一大名灯,是古代的一种“黑科技”,与“四大发明”一样曾为国际惊叹!
“孔明灯”,一说到这个名词,有人可能就会问,是不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其实至今没有发现诸葛亮发明孔明灯的史料,从字面来理解,“孔明”二字也非由其字而来,而是因为这种灯的透光和使用方式特别,四周要围挡起来,从孔洞泄光。
孔明灯古称“飏灯”,因为升扬在空中,又称“天灯”;燃料后来多用松脂,也叫“松脂灯”。早期多用于夜间军事活动传递信息,又是“信号灯”。在现代,人们则把这种灯视为“许愿灯”,多用之来祈愿。
孔明灯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发明之一,具体是何人何时发明的,目前很难说清楚。如果从孔明灯原理的发现上来说,中国早在秦汉时应该可以做出孔明灯的。

(鸡蛋壳,古人能让之飞)
据《太平御览·羽族部十五·鸟卵》 引《淮南万毕术》:“艾火令鸡子飞。”这句话的意思是,将燃烧的艾火放进鸡蛋壳里,可以让鸡蛋壳飞起来。东汉高诱就此作了进一步解释:“取鸡子,去其汁,燃艾火,内空卵中,疾风因举之,飞。”
鸡蛋壳为什么能飞?现代热学已可清楚解释这一现象:受热气体膨胀向下排出,推动物体上升,孔明灯就是利用了热功中的浮升力(一说反冲力)。这对现代人来说很简单,现代载人“热气球”就是这一原理,但在2000多年前发现这一原理,堪称“黑科技”。
但是,古人弄不清这其中的热学原理,称之为“术”。在古代,“鸡子飞”术一直作为一种秘术流行,如北宋苏轼《物类相感志》 便记载了一种“鸡子飞”新玩法: “鸡子开小窍,去黄白了,入露水,又以油纸糊了,日中晒之,可以开起,离地三四尺。”

(孔明灯原理)
值得一提的,古人可以让鸡蛋壳飞起来,但现代的科学家却做不到,试验屡屡失败,至今未见谁能试验成功。有些中学物理老师也曾给学生做此试验,同样也飞不起来。古人让鸡蛋壳飞起来到底还有何秘笈?至今弄不清楚。
《淮南万毕术》由西汉时淮南王刘安主编,可见西汉时人们已知道了“孔明灯原理”。但当时是否真的出现了孔明灯?目前并无明确记载,也没有考古发现。
但从当时做孔明灯必须的材料——纸、固体照明燃料(蜡)均已出现的情况来分析,不能排除在汉朝已出现孔明灯的可能。至于汉后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是否利用孔明灯从事军事活动,其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明灯原本并不是用来许愿祈福的。
孔明灯发明以后,最早并非用于民用,而是军用,一直到晚清,孔明灯都是指挥作战和传递情报的重要工具,起着特殊作用。如明将戚继光,便用孔明灯(灯笼)来指挥抗倭,其《纪效新书》记载:“夜营应备中军大将旗鼓,上各黄油纸、铁丝灯一盏,俱粗四寸、长一尺五寸;五方旗十面,十盏……”除黄色灯,还有白、兰、黑、红等颜色,可组合出不同的指挥信号,“为莫测之巧也”,敌人根本搞不清楚什么意思。

(古代兵书《武备志》中记载的孔明灯)
孔明灯在唐宋时已出现并被成熟运用,是可以完全可以肯定的。由于造纸术的进一步发现,人们已使用蜡纸来制作孔明灯,这种纸可阻燃、防雨淋,还聚气。诗人陆游《灯笼》即称:“灯笼一样薄蜡纸,莹如云母含清光。”
古代孔明灯的制作方法,与现代差不多,一般是用竹篾扎成个球形灯架,上方不留出口,糊上纸勿令漏气。灯下点燃松脂,灯内充满热空气,即可冉冉升空。
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一年便看到苏州(吴中)人在元宵节放孔明灯的情况,其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诗中写道:“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映光鱼隐见,转影骑纵横。”
铠甲龙:欧洲小型剑龙科(体长4米/出土尾刺化石)
铠甲龙是一种剑龙科恐龙,诞生于1.6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体长可达4米,属于小型植食性恐龙的一种。第一批铠甲龙化石是在欧洲发现的,其中包含了一个尖刺化石,最初被认为是肩刺,但之后则发现它更可能来自尾巴。铠甲龙的体型铠甲龙体长只有4米,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仅排名413位,体型相当于现代的一头亚洲象,类似于爱氏甲龙、砂龙、南极甲龙、丘布特龙等恐龙的大小,算是剑龙科恐龙中的中等水平。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3:58:170000山东发现的一座古墓 墓主人是位高材生(寒门学子)
古墓里埋葬的是一位寒门走出来的高材生。2010年,在山东济南一建筑工地上,挖掘机无意间挖出一座古墓,闻讯赶来的考古队立即对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几天挖掘后,一口硕大漆黑的棺木显露出来,棺盖打开后,棺内一片积水,墓主人的尸骨早已尘归尘,土归土。清理完棺内所有东西,考古队也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文物。发现棺材我要新鲜事2023-12-17 11:22:510009为什么这么多古埃及雕像都没有鼻子?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多年来,在考古学家研究古埃及文明时,总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古埃及雕像和浮雕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几乎没有鼻子。这一神秘的特征引发了广泛的猜测和理论。无论是艺术史学家、考古学家还是文化研究者,都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解释。有人认为这种现象只是巧合,也有人认为在这种现象背后存在更深层次、更险恶的原因。多年来,古埃及雕像上缺失的鼻子一直是艺术史界讨论和好奇的话题。我要新鲜事2023-05-29 20:30:5300002023年度《中国博物馆》聚焦版块选题方向
《中国博物馆》(ChineseMuseum)是由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博物馆学专业期刊。自1984年创刊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博物馆学科建设,指导各地博物馆实践,培育博物馆学人。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出版,2018年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2021年3月再度入选。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0:57:470000两足食肉恐龙:印度鳄龙 种属被质疑(化石仅一破碎颅骨)
印度鳄龙是一种两足行走的肉食恐龙,诞生于7千万年前-6500万年前的上白垩纪时期,由于化石仅仅只有一个颅骨,并且已经非常破碎,所以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将它和印度龙进行严格的区分,认为印度龙和印度鳄龙是指同一物种,当然也有科学家认为它属于疑名恐龙。印度鳄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2:16: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