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如何利用建筑瓮中捉敌?
我们生活中常用到瓮中捉鳖、引君入瓮这类成语,在成语中,“瓮”为一种盛器、坛子,可将人、动物困在其中。


那么“瓮”在古代建筑里又是什么呢?为什么可以守护一座城池?
瓮城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代有待考古发掘论证,不过目前已知匈奴所筑统万城即已出现了瓮城的雏形。中国古代城池中,瓮城的设置兴盛于五代和北宋时期。《武经总要》记述:“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这便是瓮城。


为了抵御外来敌人,人们会建立城墙,在城门外内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形如“瓮”(口小肚阔的大瓶),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
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使得攻城方需要将攻城武器转往另一方向而不是长驱直入。

瓮城前面有箭楼,可直接迎敌,此处可射箭,进而继续攻破城门,进入瓮城中,两边城门关闭,便可来一出“瓮中捉鳖“。
瓮城的建造在敌方攻打的时候还可以分散敌方的兵力。因为瓮城大多呈圆弧形,从力学角度来说,受力均匀,自然也更容易防御敌人。当敌人攻破瓮城门,进入瓮城内部后,瓮城城墙上的士兵就可以四面环射,外侧的士兵甚至可以继续射击城外的敌人,最大程度地杀伤敌人。因此瓮城具有很强的军事防护能力。

早期的城池,城墙主要是用土夯筑(或版筑)而成。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筑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筑城材料和工艺的不断发展。东晋时期,出现了用砖包砌的城墙。
到了唐、宋时期,一些较大的城池都用砖包砌城墙。

明、清时期,用整齐的条石、块石和大城砖包砌城墙已较普遍。明代城池的城墙,砌砖用的胶结材料有的是用糯米石灰浆,城门起拱是用桐油拌合石灰胶结。
现不少城市依旧存留着瓮城,但多为明清时期所建。明朝重视对城市的防御,在南京应天府、中都凤阳府、北京顺天府,以及西安、归德(今河南商丘)、平遥等府、州、县级地方城市,以及长城山海关、嘉峪关等关城,均设置了瓮城。其中以南京聚宝门(今名中华门)瓮城最为庞大复杂。

明太祖朱元璋自1366年开始修筑南京城垣,其中聚宝门是在南唐都城南门的故址上重建的,传说门下埋有江南富户沈万三的聚宝盆。1931年改名为中华门。共设三道瓮城,由四道券门贯通,首道城门高21.45米。并有马道可骑马登城。各门均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在仅存闸槽和门位遗迹。瓮城上下设有藏兵洞13个,左右马道下设藏兵洞14个,可在战时储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据估计可容纳3,000人。



西安明城墙的东南西北四门之外,皆围有一座方形瓮城。四门瓮城之形制相同,大小相近,设计得非常整齐规范。西门瓮城,为明清西安城西门外拱卫城门的小城。此城门原为隋唐长安皇城西面顺义门,唐末韩建建筑新城保留此门为西城墙唯一城门。瓮城墙正面与南北两侧各开一砖砌拱形城门,两侧门洞较正西门洞小。西门瓮城东北隅有清康熙初所凿甜水井一口。现西门瓮城与箭楼均保留至今。

瓮城作为我国古代城防建筑,具有一定的军事意义,是抵御外敌、防守城池重要建筑,其依赖于城门城墙,同时也是守护一城之要,是古代人民利用建筑防御外敌智慧之作。
来源:遗产保护
上千年都没有腐烂的尸体 这是怎么回事?(马王堆)
马王堆发现了没有腐烂的尸体。我国作为一个5000年文明的国家,自然也是经历过了十多个朝代,而在每个朝代都有着不少的人下葬,其中不乏有一些身份地位比较高的人,他们在下葬的时候也往往为了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会有着很多的陪葬品或者会出现一些让人惊奇的现象,比如在我国湖南长沙发现的马王堆就是这样一个什么神奇的墓葬?马王堆我要新鲜事2023-05-14 16:32:180000中国最后一座帝陵为什么叫崇陵?前后建了7年,留下一大遗憾
中国最后一座帝陵营建内幕本文作者倪方六光绪皇帝位于清西陵内金龙峪的崇陵,是清朝最后一座帝陵,也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座帝陵。墓门封上之日,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实际结束。崇陵建设跨满清、民国两个朝代,能顺利建成,完美收工,在中国建筑史上也算是一个奇迹,这当然与改朝换代的方式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崇陵,是中国近代国家政权民主交接的一个符号!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说说崇陵营建。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26:470001「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曾侯乙墓
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擂鼓墩附近。1978年湖北省博物馆由谭维四主持进行发掘,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随葬品。从出土的縛钟铭文可知,曾侯乙下葬的年代为公元前433年或稍后。该墓的年代和墓主身份都很明确,为东周考古的分期断代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尺。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4:07:310004李零:《孙子》的斗争哲学
《孙子》很短,只有约6000字,但叙述简练,道理深刻,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我读《孙子》,不止一遍,而是很多遍。最初接触《孙子》,到底在什么时候?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上初中那阵儿。当时,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的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郭化若将军写的《今译新编孙子兵法》(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这书还在手上。他是把《孙子》十三篇打乱了读,重新编排,让我觉得很刺激。0000陈淳:考古学术语、概念与流派
一、术语孢粉学(PalynologyorPollenAnalysis)又称为孢粉分析,是通过对植物花粉的分析,帮助进行相对断代和重建古环境与气候变迁,以及了解农业经济的起源和发展。部落(Tribe)一般指比游群或原始群稍大的社会群体,但是人口很少超过几千人。与游群不同,部落大多是定居的农人,同时也包括了游牧群体,有些部落倾向于通过联姻融合到更大的社会中去。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