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474

古代战争中,如何利用建筑瓮中捉敌?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2:56:450

我们生活中常用到瓮中捉鳖、引君入瓮这类成语,在成语中,“瓮”为一种盛器、坛子,可将人、动物困在其中。

那么“瓮”在古代建筑里又是什么呢?为什么可以守护一座城池?

瓮城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代有待考古发掘论证,不过目前已知匈奴所筑统万城即已出现了瓮城的雏形。中国古代城池中,瓮城的设置兴盛于五代和北宋时期。《武经总要》记述:“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这便是瓮城。

瓮城俯瞰图

为了抵御外来敌人,人们会建立城墙,在城门外内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形如“瓮”(口小肚阔的大瓶),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

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使得攻城方需要将攻城武器转往另一方向而不是长驱直入。

瓮城复原图

瓮城前面有箭楼,可直接迎敌,此处可射箭,进而继续攻破城门,进入瓮城中,两边城门关闭,便可来一出“瓮中捉鳖“。

瓮城的建造在敌方攻打的时候还可以分散敌方的兵力。因为瓮城大多呈圆弧形,从力学角度来说,受力均匀,自然也更容易防御敌人。当敌人攻破瓮城门,进入瓮城内部后,瓮城城墙上的士兵就可以四面环射,外侧的士兵甚至可以继续射击城外的敌人,最大程度地杀伤敌人。因此瓮城具有很强的军事防护能力。

瓮城详解图

早期的城池,城墙主要是用土夯筑(或版筑)而成。

夯筑土墙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筑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筑城材料和工艺的不断发展。东晋时期,出现了用砖包砌的城墙。

到了唐、宋时期,一些较大的城池都用砖包砌城墙。

五代时期砖包墙-荆州城墙

明、清时期,用整齐的条石、块石和大城砖包砌城墙已较普遍。明代城池的城墙,砌砖用的胶结材料有的是用糯米石灰浆,城门起拱是用桐油拌合石灰胶结。

现不少城市依旧存留着瓮城,但多为明清时期所建。明朝重视对城市的防御,在南京应天府、中都凤阳府、北京顺天府,以及西安、归德(今河南商丘)、平遥等府、州、县级地方城市,以及长城山海关、嘉峪关等关城,均设置了瓮城。其中以南京聚宝门(今名中华门)瓮城最为庞大复杂。

瓮城实图

明太祖朱元璋自1366年开始修筑南京城垣,其中聚宝门是在南唐都城南门的故址上重建的,传说门下埋有江南富户沈万三的聚宝盆。1931年改名为中华门。共设三道瓮城,由四道券门贯通,首道城门高21.45米。并有马道可骑马登城。各门均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在仅存闸槽和门位遗迹。瓮城上下设有藏兵洞13个,左右马道下设藏兵洞14个,可在战时储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据估计可容纳3,000人。

中华门城瓮正面
中华门城墙
中华门券门内

西安明城墙的东南西北四门之外,皆围有一座方形瓮城。四门瓮城之形制相同,大小相近,设计得非常整齐规范。西门瓮城,为明清西安城西门外拱卫城门的小城。此城门原为隋唐长安皇城西面顺义门,唐末韩建建筑新城保留此门为西城墙唯一城门。瓮城墙正面与南北两侧各开一砖砌拱形城门,两侧门洞较正西门洞小。西门瓮城东北隅有清康熙初所凿甜水井一口。现西门瓮城与箭楼均保留至今。

西安西门瓮城

瓮城作为我国古代城防建筑,具有一定的军事意义,是抵御外敌、防守城池重要建筑,其依赖于城门城墙,同时也是守护一城之要,是古代人民利用建筑防御外敌智慧之作。

来源:遗产保护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