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谈碑说帖》:王靖宪先生新著述、新视点

《谈碑说帖》
作者:王靖宪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定价:268元
横亘一生碑刻中求美求真
王靖宪先生今年九十有四,须发皆白,笔耕不辍,著书、立说永无止境,一以贯之地勤奋向学。先生潜心于读史、研学,手不释卷,长期的资料积累和理论素养保证了这部自选集的学术水准。
《谈碑说帖》是王靖宪先生1979年至2019年的自选集,将书名直接定为《谈碑说帖》,目次也由先生亲自编定,从一位编辑家、收藏家的角度极具匠心。或许这正是其自选成集的初衷,在提供了一批重要史料的同时,谈一谈过往所编、所得,说一说毕生所藏、所思,提出了许多精辟的看法,完成了一部普及与提高兼备兼容具有开拓性的著作,为中国古代美术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书分为十二个章节。根据内容分类:第一章至第五章和第十二章谈碑;第七章至第十一章说帖;第六章为美国安思远珍藏善本碑帖。全书共收录研究碑刻十二篇,研究帖本十八篇。其中,第十一章中国历代法帖叙录,用去全书偌大篇幅,堪称《中国法帖全集》(共18册)这部集中国著名法帖现存孤本、珍本、善本大成之作的概览。
翻检核对史料探其所以然
中国的碑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容透显了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背景。它似地下档案,既是实物资料又是文物资料,保存着最为原始的历史信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每一块碑刻都可视为一部严整的“石头书”,既可补史之缺,又可证史之误。
王先生学殖深厚,黾勉从事。在长期的碑帖研读中观察力敏锐,透视力超常,反复翻检核对史料,细加考量,这些正是学术研究的坚实支撑。
本书辑录的部分文章,为先生早年在编辑出版图书时所作的综述性文本,散见于各类书刊。此次出版,先生特对部分文章做了增补修订。正如本书序言所述:其特色,一是按时间、地域、书风、保存情况等线索,将历代碑志、石刻文字进行整理,是为普及古碑刻开展的“知其然”的工作;二是按时间、地域、官刻或私刻、真帖或伪帖、优刻或劣刻等为线索,尽其所能地将《阁帖》以下历代刻帖列出并进行简述,是为梳理帖学源流开展的“知其所以然”的工作。
本书中读碑小札(7篇)和碑刻杂记(12篇)两组文章,乃先生退休之后,参与收藏、考察活动的札记,集合先生多年来访碑、读碑、购藏拓本时的发现与体会,是一批碑帖珍贵材料研究,在此首次刊布,值得特别关注。每篇文章虽篇幅不长,却搜罗宏富、编辑精审、评论切实,蕴含极为丰富的信息,行文上严谨不沉闷,条贯不呆板,宏整不零碎,具有鲜明个性和较高辨识度。我们从其不朽的笔力中,能读到坚实的专业基础、丰厚的学术积淀,同时能享受到古趣盎然的艺术和汉文化的绚丽和大气,带来畅快解惑、大快朵颐的美妙感受。
喜于收藏乐于探究
成于谈碑说帖
《谈碑说帖》关于碑刻与书法艺术精密、深入、独到的见解,每每皆是,不胜枚举。先生在第五章读碑小札中略述己见,“碑刻书法是书法史上宝贵遗产,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碑刻书法,既可以与汉简牍、残纸、写经等汉魏南北朝墨迹,对比研究,寻绎体势、结构、用笔的原貌,也可以从拓本上追求、借鉴、启示笔墨以外的东西。学习书法艺术道路是宽广的,刀痕、泐痕、残碑断石都可成为启示学习的对象,甚至拓本的各种不同拓法的效果,以及纸墨的颜色,都可以成为我们追求的东西。”
先生常言,“碑刻拓本是书法家和学习书法必备的资料,广泛地蓄碑对书家有很大的好处。碑刻拓本不仅提供古代书法范本,也提供很多可以吸取、启迪、借鉴的宝藏。”
闲暇之余,先生喜收藏,好装裱。他广为搜集诸家旧藏,积年累月,所获甚丰,收藏渐富。先生常将所购和收集到的古代碑刻拓片加以整理,亲自装订成册,或补足所缺,或多本汇装。他收藏的很多碑帖,除友人题签、题跋之外,还自己题签作跋,记录获得碑帖的经过及与友人互通交流的轶事。本书第十二章碑刻杂记中,先生不仅记录了上述购藏乐事,尤对楞伽山民、沈韵初、杨继振、姚茫父、周季木等先辈藏家独具青眼,阐释其藏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颇多灼见。谈及碑帖鉴赏及辨伪,先生自有其独到的见地,他认为“鉴别碑帖真伪、拓本的时代并不难,但对碑帖的鉴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各方面的修养。鉴赏水平不提高,书法水平也提不高。提高鉴赏水平也就是要提高审美能力。如果你看的东西多了,鉴别能力提高了,眼界就开阔了。对古代作品,无论是碑,还是帖,各有所长。对各种碑帖我们允许偏爱,不要强求一致。艺术本来是百花齐放的,在学术上,研究古代的作品要全面地看,这样才不会偏废,才能为我所用”。
先生藏有一方右任题“行成于思”赏石,常年置于书架醒目之处。他始终以碑帖为坚实确凿的史料,从中萃取证据,给史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长期整理与研究中重视理论,围绕历代珍藏和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特质深入研究,揭示史料的文化内涵,弘扬藏品价值。
王靖宪一生潜心碑帖探究,积累丰厚,谨严梳理中创新不断,晚年完成的这部《谈碑说帖》,是搜集整理先生碑帖研究成果的精粹,也是碑帖研究领域的巨大进展,这一成果将中国古代美术史论的诠释和综合研究推向新阶段。
作者:杜希来
(作者单位:保利艺术博物馆)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王雨莹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先王崇拜:汤商与殷商的问题
【编者按】干支纪时系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里刊发郭静云教授关于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来源及其意义和背景的分析与观察。一共三篇,本文为第三篇,欢迎转发和关注。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06:11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德清窑址
东晋至南朝初期的窑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发现于浙江省德清县城,故定名为“德清窑"。当时认为它是中国最早烧造黑瓷的窑。1956年以后,在德清县、余杭县发现多处窑址,说明德清窑的分布范围较广。上虞县帐子山、宁波市郭唐岙、鄞县东钱湖谷童岙等处东汉青瓷和黑瓷合烧窑址的发现,又改变了德清窑首先创烧黑瓷的论点。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8:32:210000古墓发现:六名少女陪葬,墓葬文物价值高
2004年冬季,湖北省钟祥市接到了一个电话,声称村旁的明代郢靖王墓可能又被盗了。这座大墓已经不是第一次被盯上了,自1998年起,墓中就发生了多次盗墓未遂和被盗事件。虽然盗墓贼的手段高明,但是当地群众在对抗期间也在不断的成长,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抓获了多名犯罪团伙。我要新鲜事2023-04-11 21:23:060000江汉洞庭国家的起源
原创郭静云、郭立新等考古侦探昨天统计学“大师”的报告立新老师:今天先请梓浩同学来报告他对澧阳平原的聚落研究。梓浩同学: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想从微观和宏观的两个角度来报告澧阳平原从大溪至石家河文化期间聚落的演变过程,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为数周后的湖南考察提供一些问题。柏熹同学:定性与定量,微观与宏观,这报告真是高大上啊,范老师。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8:38:300001干将莫邪剑在哪个博物馆:济南的博物馆(神剑历史悠久)
干将莫邪剑目前保存在济南的一个博物馆内。干将莫邪剑是兵器时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打造出的神剑,做为中国的文物,所以一定要好好保存。两把剑一直保存在一起,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将两把剑分开,因为这两把剑就代表着两个人。在市面上有很多假的干将莫邪剑,曾经有一个安徽女子向博物馆贡献干将莫邪剑,但是经过鉴定是假的。一、干将莫邪剑历史悠久我要新鲜事2021-08-08 22:19:09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