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揭示全新的窑业类型——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址
#2022十大考古#

发掘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复旦大学
项目负责人
朱存世
苏峪口瓷窑址位于宁夏贺兰山苏峪口内约10公里处的中缸窑子,东距银川市约40公里。于2017年考古调查时发现,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窑炉13处(图一)。

2021—2022年10月,为探索西北地区精细白瓷生产的窑业面貌、找寻西夏陵等出土精细白瓷产地等学术问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围绕Y1与Y2 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图二),揭露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图三),出土了大量全新的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并在窑场周围发现了开采瓷土、煤、石英、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遗迹(图四)。



Y1与Y2为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窑顶残。采用条石垒砌,由火膛、窑室、烟囱和两侧护窑墙等组成。Y1残高2.90米,Y2残高3.30米。以煤为主要燃料。火膛形制呈弧壁梯形,炉栅采用匣钵与耐火土烧制的粗大炉条搭建。窑床铺有较厚的耐火砂。烟囱长方形,位于窑尾底部两侧(图五)。

作坊遗迹两窑炉共用,由储泥池、辘轳坑、釉料缸、存贮间等构成。除釉料缸外,其余均用石块砌筑,保存比较完整。其中辘轳坑内保留了陶车的木轴等重要遗物(图六)。

窑场外围的山坡上,发现了瓷土矿坑、挖煤坑与石英矿坑,瓷土与燃料均为就近取材。
瓷器产品均为精细白瓷,以碗(图七)、盘、盏、碟(图八)等日用器为主,亦有花口瓶、梅瓶、执壶、罐、洗、灯等大型器物与白瓷板瓦等建筑材料。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微泛青,施釉均匀,玻璃质感和透光性极强。素面为主,常见花口(图九)与瓜棱(图一〇)等简单的装饰,以造型与釉色取胜。




窑具包括匣钵(图一一)、垫饼、支烧具以及测温锥、垫圈(图一二)等,以匣钵为主。均使用匣钵正烧,碗盘类等器物在匣钵内多件涩圈叠烧(图一三),瓶、罐类等器物单件装烧,器物与匣钵之间均使用垫饼垫烧。匣钵之间用釉封口。



根据出土器物,Y1与Y2为西夏时期,始烧于西夏早期偏晚,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苏峪口瓷窑址是西夏烧造白瓷的重要窑场,考古发掘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首先是发现了一个新的窑业类型——贺兰窑。该窑主要生产精细白瓷,胎白质坚,釉白温润,透光性超强(图一四);工艺采撷两宋南、北各窑之菁华,并创造性地在胎、釉中添加石英,原料与燃料等均采自窑址区;以造型与釉色取胜而少见北方地区流行的纹饰,在国内同时期的窑业中独树一帜。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西北地区烧造精细白瓷的空白,对于探索两宋时期我国制瓷业的交流与发展意义重大。由于在贺兰山内还发现几处窑业面貌与其相同的窑址,可称之为“贺兰窑”。

第二、发现了保存好、结构完整的古代制瓷作坊。尤其是瓷土矿、石英矿与煤矿等资源在窑址区同时发现,这在我国陶瓷考古上尚属首次。
第三,找到了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本窑址烧造的产品与西夏陵、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离宫、寺庙等遗址出土的精细白瓷以及建筑构件基本一致,而且多件匣钵上戳“官”字款(图一五),可确定是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具有西夏“官窑”的性质。

第四,发现了独特而高超的窑业技术。首次发现了在浙江上林湖以外地区大规模用釉封匣钵口的装烧技术(出土的匣缽均用釉封口)。首次在瓷胎、瓷釉中发现大量使用石英的制瓷技术。这在两宋时期全国窑场中首次发现,在我国的窑业技术上独树一帜。
第五,复杂的窑业面貌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本窑址的马蹄形窑炉根植于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窑炉类型,典型器物如高圈足碗、瓜棱深腹罐等,其釉色、器型与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的湖田窑相似。表明该窑址作为西夏的代表性窑场,在吸收北方传统窑业技术菁华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南方景德镇湖田窑等窑先进的窑业技术和审美趣向,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窑业类型。充分反映了两宋时期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
鉴于苏峪口瓷窑址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本项目继续有计划地进行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同时加强科技考古和资料整理,深入发掘和阐释其内涵与价值,并尽可能地做到原址保护与展示。
发掘工作照





作者:宁夏考古研究所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黄雪芮 王雨莹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终于发现正宗的中国 尹三事四方与成周四方湖古城遗址的历史渊源
中国历史,尤其是西周王朝时期,充满了谜团与传奇。其中,东周成周的历史地理位置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解至关重要。1.西周东都的真正位置我要新鲜事2023-10-01 18:39:060000修建高速路发现古墓 专家都被气炸(古墓被盗)
修建高速路时发现的古墓已经被盗。在伊犁一处高速公路的建设工地,考古专家正在对一处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这里位于天山脚下,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水草茂盛,曾孕育出辉煌的草原文明。这些之前出土的文物既有着游牧文化的风格,又显现着农耕文化的厚重。这座大墓呈圆球形,高度有将近4米,底边直径超过了30米。古墓群我要新鲜事2024-02-05 19:19:210006马未都“捡漏”古董,还假装镇定,出门后仰天大笑:捡到宝了!
所谓古董,是被人所珍视的古代器物,也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每一件古董身上,都有着不同的意义,而每一件古董,都是历史的承载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上面所沉积的无数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等等,是其他的东西所不能够取代的。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数不清的“古董”,而收藏古董,自然就成为了那些有闲钱的人的投资方式。相比于其他的投资,古董显然是风险最小,升值空间最大的一种方式。我要新鲜事2023-07-24 20:20:350000读吉德炜《反思早期中国文化之成因》
《反思早期中国文化之成因》是由美国著名学者吉德炜所著,原标题为《EarlyCilivizationinChina:ReflectionsonHowItBecame》全文主要为了说明两个基本问题:中国成为中国的过程如何?如何界定“中国的”一词?为了说明这两个问题,作者概括了自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中国的宗教、社会、艺术和政治习俗等方面,并穿插与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以进一步解释问题。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37:020001北京门头沟红色革命文物的区域特征浅析
门头沟区是北京地区红色资源丰富的革命老区,从1920年党的早期组织到门头沟京西矿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火种开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门头沟区红色资源共计125处,涉及全区117个村,在全区138个村中占比将近85%(84.78%)。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2:42:0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