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703

2020年游学:裴李岗遗址——中原八千年文化之源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5:43:470

今天到了一处举世闻名的遗址——新郑裴李岗遗址,这个遗址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掘上百座距今八千多年的墓地而著称,也正实拉开人们对距今八九千年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的证实探索。1977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开封地区文管会等单位先后对裴李岗遗址进行了四次发掘,共揭露面积2615平方米。清理出裴李岗文化墓葬114座、灰坑22座、陶窑1座。

裴李岗遗址位于新郑市西北约7.5公里的裴李岗村西地。双洎河由此向南在遗址的西边流过,然后紧靠遗址南部折流向东,在这里形成一个河湾,遗址就在河湾中部的岗上。遗址高出地面3~4米,高出河床约25米。遗址为西北-东南走向,比较狭长,大致以现在由南向北横贯遗址中部的一条西河李水渠为界,水渠以西的文化层较薄,多发现墓葬,水渠以东地层较厚、较密,可能是当时居住区。根据层位关系和器物组合及形制变化,可将遗址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下层墓地为代表,晚期以上层墓地为代表。据调查估计遗址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因裴李岗遗址及其一批的同类遗址,具有特征明显的器物群,且年代距今约8200年~7500年,是一个早于仰韶文化的新文化类型,故命名为裴李岗文化。

目前与裴李岗遗址相似的文化遗存已经发现多达100余处,分布在河南境内40多个县市。其中,黄河南岸的豫中地区较集中,豫西山地的浅山丘陵地带和豫南的大部分地区也有分布。北到黄河以北的安阳地区,南到与湖北相邻的信阳地区,西到洛河、淅川上游的卢氏、东到惠济河流域和颍河流域的杞县、项城地区。代表性遗址有:裴李岗遗址、莪沟北岗遗址、贾湖遗址、石固遗址、水泉遗址、中山寨遗址、唐户遗址等。

以裴李岗遗址为代表的裴李岗文化,具有文化面貌独特的器物群,主要以陶器和石器为代表。陶器以泥质红陶占绝大多数,夹砂红褐陶次之,泥质灰陶较少。陶器均为手制,较大的器形采用泥条盘筑法。陶胎厚薄不匀,陶色深浅不均,火候低,吸水性强,易破碎。泥质陶多为素面,个别进行磨光。夹砂陶常见有附加乳钉纹、篦点纹、压印纹、划纹、指甲纹等等。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有壶、钵、碗、罐、鼎等。石器具有先进的制作工艺,制作方法主要有打制、磨制和琢磨兼施三种。石器主要为生产工具,常见的器形有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石锛、石凿等。

典型陶器

丰富的石器反映出裴李岗先民比较发达的农业,大量的农业生产用具已经投入到生产领域中。其中,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这五种器具最多,且呈现出了一套完整的生产过程。即,从砍伐树木到翻土播种,从收割到脱粒,体现了一套完整的程序。这种现象在同时期的各文化中占据领先位置。另外,根据裴李岗遗址出土有梅核、酸枣核、核桃壳等以及猪、羊等其他动物的骨骼和陶猪、陶羊造型的陶塑表明,采集、渔猎以及驯养家畜也是裴李岗先民谋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

出土的陶器则展示了裴李岗遗址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出土的陶器,陶土经过淘洗后,显得质地非常细腻。器形较大者采用泥条盘筑法,有些器物尚能看出泥条盘筑的痕迹;小器物为随手捏制而成。在夹砂陶的外表开始注重装饰,加强了器物的美感和牢固性,并在夹砂陶内羼入一些较细的砂粒和蚌壳粉末,对器物的耐热、不易破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泥质陶以素面为主,个别进行磨光。裴李岗遗址发现陶窑1座,窑膛直径为96厘米,深52厘米,窑底为圜形,较规整。说明裴李岗先民已经采用陶窑烧制法。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两片泥质陶和一片夹砂粗陶的烧造温度进行测定,分别为950℃和900℃。

裴李岗遗址之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墓葬区,尚未发现房址。根据贾湖、莪沟、唐户等遗址的发掘表明,当时的房址多属半地穴式建筑,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和方形等,面积较小,一般在10平方米以下。

裴李岗遗址目前发现墓葬114座,墓地分为东西两大区,基本分为三组,每一组分布30~40座墓。每一组中都有1座或2座较大型墓,随葬品比较丰富,多以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石磨棒成套出土。墓葬均为南北向,头向朝南,墓内人骨架一般保存较差,多数仅能看出已腐朽的骨痕或仅存几颗牙齿。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个别有二人合葬。从墓葬反映的情况看,当时氏族内部有着牢固的血缘关系。

裴李岗遗址是郑州考古的一张名片,裴李岗文化的发现入选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该遗址发现的猪、羊头骨及其牙齿说明在裴李岗文化时期我国已经出现猪、羊等家畜的饲养,对我国家畜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出土的燧石片和石英石片虽然二次加工或使用的痕迹很少,但它们的发现对探讨中原地区细石器传统的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此外,该遗址墓地的排列对研究当时氏族社会的家族关系有重要意义,陶窑的发现对研究北方地区窑炉的起源和制陶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研究处于中原腹心地带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的代表性遗址裴李岗遗址,对于研究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华文明腹心地带的考古学文化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二者之间的缺环尚需要考古发掘材料进行补充。另一方面从分布地域和文化交流关系看,裴李岗文化与同时期的大地湾文化、磁山文化、北辛文化、城背溪文化均有一定的交流。该文化在强盛时期对外扩张影响,将渭河流域、汉水流域和黄河中游地区紧密联系起来,衰落时又向东迁徙,其文化因素又渗入到黄河下游和淮北地区的文化当中。正是由于地处中原核心区域的裴李岗文化的强大作用,使得距今8000~7000年的黄河流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逐渐开始与长江中游地区存在一定的互动,形成了新石器晚期之后的中国相互作用圈的雏形。因此,裴李岗遗址对于认识我国多元统一民族及文化的形成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

如果您喜欢我的分析,可以点赞或关注我,继续看我关于文物考古的分享。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