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授牌成立
3月18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授牌成立仪式在北京鼓楼一层沉浸式展厅举行。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宋新潮为专委会授牌并颁发证书,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柴晓明,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到会致辞。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秘书长 Mario Santana和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主席 Stratos Stylianidis分别通过视频致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燕海鸣主持仪式,数字遗产专委会主任委员贺艳介绍专委会工作宗旨和工作内容。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于2022年12月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批准筹备组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敦煌研究院、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遗产地管理、相关技术单位等机构联合发起筹建并组成专委会筹建机构。
2023年2月,专委会筹委会按照协会审核批复的组建方案,在北京召开了筹备会议,审议通过了专委会的议事规则和首批委员名单。成员已涵盖全国14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囊括清华、北大、浙大等16所知名高校,敦煌研究院、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等4处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机构,以及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等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数字遗产专委会的简称为CHCD。用CHCD作为专委会的简称是对清华大学、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和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长达十年不懈合作的致敬和传承。2010年,第一届CHCD国际论坛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召开,当时的主题叫“数字化视野下的圆明园”。随后,CHCD国际论坛按照每两年一届的节奏持续召开。2014、2016、2018、2021,这四届CHCD论坛都由清华大学、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三家共同主办。6届CHCD论坛,一共吸引了全球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机构、2000余名代表。
从2016年开始,CHCD就不再局限于学术会议,而是成为了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创意的跨界交流平台。“数字遗产世界行”走到了英国、法国、俄罗斯、奥地利,“数字遗产中国行”进入了北京圆明园、浙江良渚、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四川三星堆、西安博物院、广东南海一号。2018年增加了希腊、意大利、奥地利、英国4个联办国家专场。两届国际数字遗产最佳实践案例竞赛收到了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创新案例。CHCD创忆文明展持续6年在清华大学举办,成为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创新实践的展示窗口。2021年第六届CHCD国际论坛与CIPA(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全球双年会合并召开,这也是CIPA(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自1968年创立以来,首次在中国大陆召开全球双年会。
活跃的数字遗产中国力量,得到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的高度认可。十多年的合作历程中,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先后三任主席每次都亲自参加CHCD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在CIPA(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上连续3届召集CIPA(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科学专家和会员参加CHCD的论坛,CIPA(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执委多次担任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化的培训班导师,手把手带领学员开展实训。2016年时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古斯塔夫先生亲自参加了CHCD论坛,在会上更好地了解了良渚申遗项目的突出普遍价值,并助力成功申遗。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柴晓明在大会致辞中表示:“数字遗产专委会的成立,是对标国际专委会、进一步打通国内外交流合作渠道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把中国在遗产数字化领域的成果推向世界。今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是“变革中的文化遗产”,数字遗产专委会的成立正可谓恰逢其时,呼应了这一主题。我们希望,借助数字遗产专委会成立这一契机,同国内外机构和专家学者一道,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对专委会的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希望。一是要制定数字遗产的规范标准。在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中要有统一的概念、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范;二是要探索数字遗产的应用场景。文化遗产数字化需要更多的应用场景,数字科技赋能的应用场景才能更好地让大家感受文物“活化”的魅力,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要建设数字遗产的保护平台。以平台来凝聚力量,古人讲得好“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只有把大家的积极性发动起来,让一切热爱文化遗产的力量都参与进来,这样我们才能把文化遗产事业做的越来越大。
本次活动在当晚举办了北京鼓楼“时间的故事”数字互动体验展的夜场“首秀”。“时间的故事”是数字技术应用于文物活化利用的示范案例,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展示的首个落成项目。它以“古建筑 数字展”的创新形式,在古老券洞空间内通过丰富的交互体验,引领观众在时间与空间、传统与时尚的交融中,发现文物古迹的无穷魅力。除了数字互动体验展,本次活动还首次将浪漫爵士、霓裳雅集和西域非遗引入北京鼓楼这座古建筑里。基于北京中轴线创作的民谣、爵士乐,从敦煌壁画中转化而来的时尚新装,体现中国风雅美学的霓裳雅集,采用内地热酿工艺的西域非遗琼浆,共同反映了古今的共鸣、传统的新生、中西文化的合璧、传统时尚的融和,以及“一带一路”延绵不断的交流、交往、交融。
专委会主任委员贺艳表示专委会工作将结合我国各类具体实践和社会经济、高新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文化遗产记录、保护和展示工作的落地与实施,积极探索文化遗产的记录,文献和信息管理的准则和最佳示范;树立业内人士认可的文化遗产品牌形象,以更好地引导和指导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工作,增进社会民众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同和保护意识;发挥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传承给后代子孙,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同时,专委会和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相互呼应,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与互动,增强中国文化遗产工作在世界范围内的活力和影响力。
编辑 | 张怡 实习编辑 | 胡博雅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大型禽龙类:锦州龙 发掘于中国辽宁(有独特的钉子爪)
锦州龙是一种禽龙类恐龙,体长可达7米,属于迄今为止在中国辽宁省发现的体型最大的鸟脚类恐龙,诞生于早期的白垩纪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嘴巴已经进化成了鸟喙状,拇指也进化为了钉子状的指爪。锦州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2:59:250000“冷门”绝学徘徊前进:西北汉简缀合的保护与研究
作者:姚磊缀合又称接合、拼合、拼缀、拼复、拼联、拼接、连缀,是在整理和研究简帛过程中的重要性基础工作。但由于从事缀合学者数量较少,属于研究中的“冷门”,加之汉简残断数量众多等因素,汉简缀合的工作仍未有效开展,缀合数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简帛研究已经开始从‘冷门’变成了‘热点’”,而汉简的缀合似正处于冷热之间,徘徊中发展,游离中前行。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2:16:050000挖掘古墓时发现盗洞 以为墓中文物已被盗空 进入墓室后专家笑了
我国历史上的众多皇帝中,有几位无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唐朝的李世民。作为一个兼具文武之才的皇帝,李世民手下必然有一批贤臣才子,他们的智慧和才干才是君主施展抱负的基石。在李世民统治时期,郑仁泰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人物。1、郑仁泰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亲信我要新鲜事2023-08-04 20:55:160004过去正月穷人一种乞讨方式竟成了“非遗”,比“抢红包”更有文化
过去穷人新年讨钱风俗本文作者倪方六对于穷人来说,过年如同一道关,难过,但却是乞讨的最好机会。过年时乞讨决不会发生讨不到的现象,不只比平常日子好讨,而且讨得多。所以,过去有想法的穷人不会放过春节这么好的“发财”机会。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穷人求财也有自己的体面方式,不会在大新年里端着碗上门如乞丐那样讨饭,而是“文乞”,比现在的“抢红包”更讲究文化含量。(贴“开门大吉”)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05: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