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秦汉帝国的摇篮——陕西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
#2022十大考古#
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刘瑞
秦汉栎阳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新兴、武屯街道。据文献记载,栎阳自秦献公二年迁都栎阳(前383年),到孝公十一年迁都咸阳为秦都34年,期间秦人再次开展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秦末楚汉,栎阳先为塞王司马欣之都,后为汉王刘邦之都。汉初刘邦先以栎阳为都,后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自栎阳徙长安”,栎阳是大汉王朝的第一个都城。
1980-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在刘庆柱、李毓芳先生带领下对栎阳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考古工作。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重启栎阳城考古,先后确定三座古城,确定三号古城的时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是文献所载秦汉为都时期的栎阳所在。
在西安市阎良区等各级地方政府支持下,从2018年开始在三号古城内开展较大面积发掘,2019-2020年发掘三号古城四号——九号建筑,将临近城内北墙的“后宫”区域进行较完整揭露。2021年因新冠疫情影响,年底田野考古清理到西汉地层后被迫停止,2022年即在其基础上完成发掘区清理,完整揭露三号、十一号建筑。三号古城核心区面积曰10万平方米,2019-2022年发掘中面积约5415平方米。
三号建筑位于发掘区西侧,东北为十号建筑。建筑整体坐北朝南,呈长方形,由台基、散水等组成。
宫殿台基呈曲尺形,东西长13.64~33.14米、南北宽3.72~13米、残高0.55~0.79米。台阶周壁局部发现有墙皮残留,面为白灰抹平,有火烧痕迹。台基周缘设置有19个壁柱,壁柱间距不等,南北、东西壁柱多不对应。台基的东北、西北、西南各设置1个登临台基的坡道,其中东北角为1号坡道,北临十号建筑,东通往十一号建筑1号院,向西通向台基,西高东低缓坡状,东西长4.8、南北宽2.35米,分三节,其东西各为一个长方形平台,东西1.5、南北宽2.35米,中间斜坡长2.5米,坡度约20°,局部残存砂粒。
三号建筑台基东侧的南北两侧各设置1台阶,对称分布,形制、规格一致。1号台阶,位于台基南,内夯土外空心砖,东西宽2.46米,4阶,阶宽0.35~0.4米、高0.33米左右。在台阶四角外各有1圆形柱洞,显示台阶上原应有建筑存在。
三号建筑台基四周发现散水,台基北侧、西侧散水外发现屋檐滴水形成的滴水坑,揭示建筑原为瓦顶。在散水外缘之内,发现连续分布的间距不等陶立管,从位置判断,其可能与“擎檐柱”有关。发掘过程中,在三号台基西北、东北、西南、东南角各发现一枚俗称“瓦当王”的大半圆瓦当,为解决长期以来争论未解的大半圆瓦当如何使用等学术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号建筑台基之上为原建筑空间,受晚期遗迹破坏,东侧未发现建筑使用期间地面,在台基中部偏西分布有1座半地下建筑(编号F1,2016年探沟发掘中清理),向西新清理出1处遗迹(编号F2)。F1,坐北朝南,由门道、通道和地下空间组成,整体呈不规则甲字形,南北长4.32~9.52、东西宽0.9~4.81、四壁残高约0.8~0.9米,使用面积29.27㎡。F2,根据形制判断,其由台基上的室内厕位和房外排污坑两部分组成。受晚期遗存破坏,厕位上部结构不存。发掘揭示,厕所可分早晚两期。
十一号建筑,位于发掘区东侧,通过北侧廊道西折后与十号建筑连接。台基呈长方形,东西长21.3、南北宽16.8米,残高约0.55~0.7米,面积357.84㎡。台基南侧的东西方向各设一台阶,台基西侧设2个台阶,西北侧与北侧廊道连接。台基上残存独立房间4个,台基周围分布壁柱18个,西侧、南侧、北侧发现散水,东侧未发现。台基北侧廊道以东的残存散水,在内外两条立瓦内用卵石平铺,残长2.6、宽0.67米,残存卵石9排,东西长2.52米,呈南高北低。卵石椭圆形,径8~10厘米。在台基北、南、西侧散水与台基间均分布有陶立管。
考古清理和进一步的解剖发掘揭示,三号古城三号、十一号等建筑从战国中期建成之后,一直延续使用到西汉前期,建筑形制、布局未有改变。
在考古清理的过程中,在三号、十一号建筑之上,还清理出成片分布的由田间道路、沟渠、水井、田地等组成的汉代农田,它们与农田中较规律分布的犁沟、牛蹄等一起,共同构成了迄今为止第一次在秦汉都城附近发现的农业景观。
2021-2022年开展的栎阳城遗址三号古城三号、十一号建筑的清理工作,第一次完整揭示出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都城核心区重要建筑的平面形制,是战国秦汉考古的重要发现。从2019-2022年以来从三号至十一号等建筑发掘的情况看,不同建筑功能、等级的建筑,无论建筑平面与布局,还是建筑材料的使用、散水位置与组合等等都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
根据勘探、发掘资料已可确定,通过三号建筑东侧南北两台阶,向南向北,存在着一条贯穿整个三号古城核心宫殿建筑的南北向轴线。作为目前考古发现并确定的时代最早的都城轴线,它的发现和确定,对战国秦汉都城乃至我国古代都城的布局研究均有重要价值。
在三号建筑发掘清理出的诸如半地下建筑、厕所等建筑组成,在三号、十一号建筑等清理出的如空心砖台阶、大半圆瓦当、陶立管的使用等等,都大大提前了我们对相关建筑内涵构成、高等级建筑材料使用的时代认识,是目前考古工作揭示出的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考古实证,对战国乃至秦汉一系列高等级建筑的深入研究有重要价值。
2019年以来在秦汉栎阳城遗址三号古城核心区宫殿建筑的大面积连续性考古发掘,是近年来我国战国中期列国都城核心建筑的重要发掘,随着一系列大型建筑的清理,使我们对战国时期,特别是对从战国中期延续到西汉初期的从王国到帝国时代主要核心建筑的特点、形制和演变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发掘工作照
作者: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黄雪芮 王雨莹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大葆台汉墓
西汉晚期的两座大型木椁墓。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1974-1975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发掘。两墓东西并列。根据所出汉武帝至宣帝时的五铢钱、四乳四螭铜镜、漆器上“廿四年五月丙辰丞”的针刻记年,以及墓葬形制等考察,东边1号墓的墓主可能是死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的广阳顷王刘建;西边的2号墓,当为其妻之墓。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55:510001陕西考古:石峁遗址那些神秘的石雕
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0:58:560004「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3:59:480000中国帝王陵神道旁石兽蕴含的文化密码,哪种石兽象征陵主的能力?
中国陵墓前的石像生本文作者倪方六国庆假期不少网友应该会选择出游。如果对历史文化遗址有兴趣,历朝留下的陵墓景区应该是最好的去处,特别是一些帝陵,很值得看看的。帝王陵都有缜密的设计,陵区功能的规划、地面建筑的安排都是相当讲究的。其中神道是少不了的,两旁的石兽、石人值得多注意。这些石兽石人称为“石像生”,石人又称“石翁仲”。都有什么寓意?你都能看懂吗?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46:01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安丘画像石墓
东汉晚期大型画像石墓。位于山东省安丘县董家村北。1959年发现,1960年山东省博物馆发掘。墓中画像构图复杂,形象生动,技法多样,集汉画像石艺术之大成。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画像石墓之一。墓主姓名无考,应为当时的高官显贵。墓室全部用预制石材构筑,由甬道和前、中、后三室以及一耳室、一侧室组成,长14米,宽7.91米。共用石料207块,其中103块刻有画像。墓中随葬品已被盗一空。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0:07: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