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黎族船型屋的“前世今生”
黎族是海南岛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3000多年来,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不仅创造了悠久文明的历史,而且还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其中,作为黎族村落的传统建筑——船型屋,是千百年来黎族文化的缩影和见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黎族人民创造和智慧的结晶。
01船型屋的“前世”
船型屋黎语称为“布隆亭竿”,意思是“竹架棚房”,是黎族地区传统村落的代表性建筑,目前已经有千年历史。关于黎族船型屋的著述最早见于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记载“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诸蕃志》中也有“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清代乾隆年间,《黎岐纪闻》仍有记载“屋宇形似覆舟,编茅为之,或被以葵叶,或藤叶,随所便也。门倚脊而开,穴其旁以为牖。屋内架木为栏,横铺竹木,上居男妇,下畜鸡豚。”黎族船型屋的身影,不仅出现在文字记载中,在图画中亦有出现。清代的《琼黎风俗图》和《琼郡舆地全图》中都有关于黎族船型屋的描绘,图中的船型屋样式亦为高干栏式的茅草屋,非常具体形象。
可见自宋至清代,黎族的船型屋的主要建造形式为干栏式,屋子建于竹木之上,冬暖夏凉,上层供人居住,下层可以饲养家畜。干栏式建筑为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这种原始的建筑方式可以有效避开南方气候的潮湿和各种野兽虫蛇的侵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黎族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提高以及民族之间交流融合,黎族的船型屋从高架干栏式向低架干栏式、落地式逐步演变。实际上有些落地式船型屋的内部居住区域离地面有30厘米左右,仍然保留了干栏式建筑的痕迹。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H·史图博到海南岛黎族地区进行调查,对各地区黎族人居住的房屋和建筑方法都有详细的记载。在其《海南岛民族志》中,美孚、岐和侾(哈)的房子都是传统的船型屋样式,而位于白沙地区本地黎(润)的房屋却有了变化:“很大的单房顶,以3米高的两根支柱支撑着,其上有比较精工的骨架结构。这种结构使人想起汉族的屋顶结构。”这种具有复杂骨架结构的房顶,应当是金字型。可见从近代开始,黎族民居除了船型以外还出现了金字型屋顶,这是黎族人民从与周边民族的交流过程中吸收而来的范式,是民族融合的一个缩影。
船型屋发展成金字屋时,屋顶已经没有船的形状,而是借鉴汉族茅草屋有了三角形榫卯梁。在屋顶的材料与形式上,通过使用木材搭建屋顶结构,取代了原本的竹片,使顶部屋脊由原来的弧形演变为“金”字的外形特征。这种改变使屋子的高度和入口的宽度上都有所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室内的空气流通与采光,提高了居住舒适度。
02船型屋与营造技艺
船型屋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相传黎族祖先当年乘木舟登上海南岛时,由于没有栖身之地,就将木船翻倒过来居住。为纪念祖先,黎族后人就仿照船型建起了船型屋。二是船型屋用茅草盖顶,厚厚的茅草一直延伸到地面,犹如一艘倒扣的船,故称之为“船型屋”。
船型屋多为长型,屋门多位于短侧两端。屋内房梁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不大,地面是平整的泥土地面,墙面基本不设窗口,光线较暗。内部空间通常分隔为两间或三间,房子的中间立3根高大的柱子叫“戈额”,象征着男子,两边立6根略矮的柱子叫“戈定”,象征着女子,代表的是一个家庭由男子和女子组成,传达了黎族男女平等、兼容的家庭观。“三石灶”是黎屋里的传统厨具,其上架锅罐可以蒸煮食物,既方便实用,又可使屋内暖和干燥,灶烟还能防止草木蚊虫滋生,因此屋内有人生火做饭可以发挥对船型屋的保护作用,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
黎族村落中还有一种较小的船型屋叫“隆闺”,意思是“不设灶的房子”。按照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隆闺”一般建在村头村尾僻静处,或紧挨父母住房搭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
村落中还有谷仓,一般都选在村落外缘集中或单独建造,利于防火。通常选择较干爽的向阳处,建成干栏式,以防止潮湿和鼠虫偷食。有的地区谷仓就建在耕地中心地带,这样便于储藏粮食。黎族地区谷仓的设立,主要与黎族粮食加工方法有关,习惯于吃多少就舂多少的地区,均用谷仓来储存稻穗,如过去的乐东地区几乎每家都有谷仓。而用牛踩脱粒的地方,谷仓因失去作用而趋于少见。
船型屋的材质多为传统竹木结构,一般都是就地取材,树、竹、藤、茅为其必备建筑材料。首先以树干做梁柱,用树杈进行承托,用红白藤编搭房屋框架。然后用泥巴与稻草搅拌为一体做墙体主要材料,沿着等距分布的树枝一层一层往上挂泥,逐层堆叠为墙,待阳光炙烤后形成坚硬墙体。最后在屋顶的构架上盖上茅草,用藤条将茅草编织在一起,做成一个倒扣船型的拱形屋顶。这种房顶可以有效隔绝空气里的寒潮和热流,在海南这个潮湿炎热的地区,起到了很好的抵御恶劣环境的作用,同时其材料的制作拼装与修补拆卸都非常方便。因房屋是屋盖和墙体合为一体的,不仅较容易建造,而且也可节省建筑成本,适应于黎族人早期的游耕习惯,具有一定的经济适用性。2008年6月,“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3船型屋的“今生”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黎族人也开始走出大山深处,原本低矮阴暗的船型屋与现代人的居住习惯有所冲突,船型屋的生存环境遭遇了严峻挑战。主要转折点为20世纪90年代民房改造,许多黎族人因此离开了世代居住的船型屋村落。黎族地区的民房改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村落中的船型屋被拆后原地重建为水泥砖瓦房,村民返回原村居住;另一种是出于保护的目的,村落中的船型屋被整体保留,村民们整村搬迁至数公里外的新村居住。而当时留存下的几处黎族船型屋和金字屋村落,如今仅存东方市白查村和五指山市初保村。
得益于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这两个村落在民房改造时村民整体另迁新村,同时旧村落还有资金不断地进行维护,才得以完好的保存。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探访白查村时恰逢当地文化馆组织的船型屋营造技艺培训班,年轻人正在学习搭建船型屋,可见“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在政府和当地村民的重视下有了较好的延续和传承。2015年,白查村、初保村都被列为海南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吴慧
(作者单位:海南省博物馆)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黄雪芮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小型角龙类:戈壁角龙 未成年头骨化石仅3.5厘米
戈壁角龙是角龙下目恐龙的一种,诞生于8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由于鼻骨一度穿过了眼孔,因此被科学家认为和弱角龙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第一批出土的戈壁角龙是一只未成年个体,头骨仅3.5厘米,位于蒙古国的南部地区。戈壁角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5:51:130001学伍子胥盗墓掘陵,焚烧皇帝尸体,喝“骨灰汤”解恨,到底啥仇?
原题:朝廷命官盗南朝陈武帝万安陵本文作者倪方六事情往往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大概这也就是民间所谓的因果相连,冤冤相报吧。特别是在盗墓现象中,这情况似乎特别地明显。前面文章中说到的,昭明太子萧统的儿子把杜崱的祖坟挖了,杜崱收把萧统的陵刨了。这里要说的,也是一件因果盗墓。图:陈霸先画像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7:20:470000栾丰实:太昊和少昊传说的考古学研究
太昊和少昊是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两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代表着上古时代两个显赫的部族或部族集团。根据文献记载,他们居住在东方,属于夷人集团系统。关于太昊和少昊的时代、地望、社会发展阶段及相互关系等,曾有不少学者进行过探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梳理关于太昊和少昊的文献记载入手,结合传说地望内的考古发现和考古学文化的变迁,进而对太昊和少昊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一、关于太昊和少昊的传说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9:35:550000浙江考古发现4000年前西瓜籽,但鉴定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西瓜是中国原产吗?本文作者倪方六现在有个流行词,叫“吃瓜群众”,我不懂什么意思,有网友在“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上篇《中国老百姓何时开始吃西瓜》一文下面留言,问难道古代没有西瓜吃?西瓜不是中国原产?我这篇文章,来聊聊这个问题。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1:37:480000「收藏贴」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完整精校版)
序两月前清华周刊记者以此题相属,蹉跎久未报命。顷独居翠微山中,行箧无一书,而记者督责甚急,乃竭三日之力,专凭忆想所及草斯篇,漏略自所不免,且容有并书名篇名亦忆错误者,他日更当补正也。中华民国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启超作于碧摩岩翠山房(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论语》《孟子》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