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广东佛山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宋代窑址
01 发掘单位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02 项目负责人
肖达顺

2021年9月初开始至次年1月结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同佛山市博物馆、佛山祖庙博物馆和南海博物馆,组成佛山南海窑址考古工作队对南海区狮山镇奇石窑和里水镇文头岭窑展开区域性考古调查工作。调查缘起广州南越王宫署遗址整理宋代地层和遗迹出土的陶瓷器时发现大批肩部刻印字款或纹饰的酱釉大罐,与“南海 I 号”沉船和佛山南海奇石窑出土同类陶罐高度一致。

期间发现几处被地方修路和民房建设等破坏暴露的遗址点,迅速组织人员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在奇石窑西门村北和奇石村原奇石小学后山山坡各布置5×5平方米探3个,计150平方米,在文头岭山脚布置5×5平方米探2个,计50平方米,发掘面积共200平方米。通过发掘工作掌握了两处窑址窑炉的基本形态,并采集了一批文物资料。
奇石窑现已很难发现窑炉等具体迹象,没发现圆形小窑,仅在西门村北面村边坡地发现并清理了被村民建房修路破坏暴露出来的,上下叠压的斜坡式龙窑两座,窑内宽4.1米,窑头被破坏,长度不明。

但该窑用的都是圆柱形砖,窑床上较规律分布的数排圆饼状垫具,跟早年调查认识有较大区别。本次调查发掘出土的陶瓷品种类形方面跟早年发现基本一致,以盆类为主器物,罐类次之,个体厚重,还有执壶、大碗、魂坛、建筑用材瓦当和滴水等,釉色青绿和酱色为多。





文头岭断面发现的窑炉通过抢救性的局部发掘,确认是一座斜坡障焰柱龙窑,窑内宽约3.5米,但揭露面积小,窑头部分也已被破坏,长度不明,根据现场走向推测有20米以上。



现场周边采集大量盆、罐类器物,其中盆类有印花盆、褐彩盆和擂盆等;罐类大小类型多样。另外还有大量的杯口执壶、行炉、兽足炉、各式器盖、魂坛等。釉色以酱釉为主,釉色深浅有别,甚至还有不少局部窑变,似是石湾窑窑变技术的先声,但应该都是无意识的产品,不像石湾窑能成熟掌握窑变技术。青釉器也不少,正如往年调查发现的青釉褐彩碗等,与广州西村窑、沙边窑较为相似。发掘的探方内出土的器形主要是盆、罐和魂坛为主,火候较低,胎软色黄,应该是窑炉火力不足导致最后一次烧制失败进而弃用。


两处窑炉形态同时期省内外都比较少见,且窑壁砌用的皆是圆柱形窑砖,同期其他地区窑炉基本未见方砖。未发现往年调查报告所说的圆柱形砖砌筑圆形馒头窑,方砖砌筑龙窑现象。装烧方式都基本不用匣钵,只是求量大为主,器物互相套装为主,使用大量简易手捏条形支柱和垫块支钉。
两者都生产“南海 I 号”同类酱釉大罐,且奇石有刻印字款的也有印花纹年号吉语的,文头岭多见姓氏宅号酒香等字款。奇石窑奇石村早些年就已发现有大量“青黄釉大罐(本地称为埕,作盛载液态物质之用)”,肩部多有印记,如“嘉祐□□□”“政和六(元)年”“潘宅”“陈□□”“潘南”“太原□”“莲花”及没字的花纹等 。后来佛山博物馆还发现奇石窑有“奇石”“清香”“大吉”“己已年”“庚午年”等其他字款标本 。

2021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在奇石窑奇石村调查发掘时还采集到“大观”“政和”“绍兴二年”“进朝”“吉用”“伍文仲”“张记号”“张家号”“陈宅”“李□”“黎□”“杨□”及其他花果纹等字款和纹饰标本。在奇石村南的西门村也采集了“□□春”“林宅□”“张□”等标本。奇石窑西北20公里的里水镇文头岭窑同样采集到“芰荷香”“何深郡”“安定”“陈宅”“梁宅酒”“吕家工□”“范宅酒墱”等标本。故宫博物馆早些年在文头岭还采集到“清香”和花果纹标本。






自1995年以来,在广州市老城区中山四路西段北侧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出土大量戳有“大观三年”“政和元年”“奇峰宅”“潘家记”“酒墱”“醇酎”“真珠红”“百花春”“清香”“吴字号”“林字号”等印款和印文酱釉罐。此外,1997年曲流石渠发掘区元代水井J3还出土青黄釉“广□”印文带耳罐,有“广东罐”的自铭标本的巧合。由此,虽然南海诸窑未发现明确南宋中晚期或之后的纪年材料,但南越国宫署遗址此类“广东罐”使用下限到南宋中晚期,甚至元代是有田野考古依据的了。
“南海I号”沉船出土此类酱釉罐标本款识有“丙子年号”“吴字号”“玉液春”“酒墱”及各类花果纹等 ,随着现场考古工作的继续,更多的标本款识陆续发现并识别出来,如“张公”“邱宅号”“梁宅”以及“乾道直号”和“淳熙十年”纪年款等。此类南海窑口酱釉大罐特征明显,广泛发现于中国南海海域到东南亚海域沉船船货中及以广州、香港、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港口遗址。
两窑址兼烧内销外贸产品,质量都较粗糙。内销器类包括生活用品和魂坛等随葬品,瓦片、瓦当、滴水等建筑用材,典型器物也出现在广州光孝寺和南越国宫署、南海神庙,香港九龙圣山等诸遗址,随葬器则多出现在广佛地区的墓葬中。除珠三角地区,到新会崖门沿海也时有发现,到雷州半岛及附近海域也有过出水,甚至还有技术交流的可能,因此广东省内的流布较广。外销器类主要为各式大小盆罐执壶等,多面向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国家地区,如新加坡福康宁遗址、斯里兰卡贾夫纳阿莱皮蒂遗址、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等等港口遗址和印尼鳄鱼岛沉船、爪哇沉船等多有发现。甚至向东福建、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地区元明时期都有相似材料发现。因此,南海两窑址的外销性质非常明确。
从采集遗物来看,奇石窑和文头岭窑两者时代应该相当,大多器类及其纹饰基本流行两宋时期,个别执壶、魂坛残件等还有北宋遗风,酱釉陶罐则明确有南宋初年绍兴年号纪年款。“南海 I 号”同类酱釉大罐还有乾道和淳熙年号纪年款,反推两窑址至少烧至南宋中晚期。
此次考古工作完成既定调查目标的同时,抢救发掘了两座龙窑和一处作坊遗址,基本掌握南海区南宋早中期两处窑址窑炉结构,采集了一批明确层位的器物标本,对两处窑址产品文化内涵有了更多的认识,为南海地区窑业生产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重新认识广东地区南宋时期被认为式微的窑业生产面貌,此次调查发掘证实佛山南海地区窑业生产至少到南宋中期还有很大的规模,而且区域性分工较为明确,内销外贸市场方向和贸易线路较为清楚。为广东沉船考古、陶瓷考古以及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面貌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
在奇石窑西门村和奇石村除了采集到“大观”“绍兴”纪年款等罐的残片外,还出土了很多与“南海Ⅰ号”和南越国宫署遗址相近的印文罐残片。在里水镇文头岭发现的与“南海Ⅰ号”的“梁宅”、“酒墱”相同的“梁宅酒”以及“范宅酒墱”印文罐进一步确认了“南海Ⅰ号”和南越国宫署遗址与佛山南海区之间的关联,实证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海Ⅰ号”出土的部分印文或印花酱釉罐都产自于南海诸窑,三者之间的关系终于水落石出。
经过考古类型学比对 现场考古发掘 科技考古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最终厘清了南海诸窑、南越国宫署遗址、“南海Ⅰ号”沉船三者之间的关系。“三南”合作研究模式,为确定海上贸易商品产地、海丝沿岸贸易港口、海上航线、消费终端市场等,重构海上国际贸易网络,创新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成果,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新模式。佛山市南海诸窑考古发掘、“南海Ⅰ号”和南越国宫署遗址最新研究成果,为构建和复原更加完整、更加清晰、更加生动的宋代陶瓷生产、海外贸易、市舶管理等历史图景,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和广东故事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编辑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黄雪芮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嗜鸟龙:北美小型恐龙(长2米/类似鸵鸟/第三指内勾)
嗜鸟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虚骨龙类恐龙,诞生于1亿5600万年前-1亿4500万年前的侏罗纪末期,体长普遍只有2米,主要以腐肉或者其他小型哺乳动物为食,最大的特点就是外形酷似鸟类,第一批嗜鸟龙化石是在美国怀俄明州发现的。嗜鸟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7:23:450000恶魔角龙:北美小型角龙类(长3米/颅骨占62厘米)
恶魔角龙是一种角龙类恐龙,诞生于7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可以达到3米多,其中颅骨就达到了62厘米,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眼睛上面长有一对大型的尖角,颈盾的最上方边缘也长有一对尖角,第一批化石是在北美洲的美国发现的。恶魔角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4:28:030006学习:中国古代陶瓷专题(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原始瓷器用瓷土制胎,表面施石灰釉,经1200℃高温烧成,质地坚硬,吸水性弱,矿物组成与瓷器接近,是古代陶器发展为真正瓷器之前的阶段性产物。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原始瓷起源于夏代中晚期,商代早期开始成熟,经过两周的发展,一直延续到汉代,于东汉时期演变为真正的瓷器。一千多年的漫长时光,在中国各地留下丰富的遗存,本文选取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及西汉五个时期的作品,介绍原始瓷器的特色。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3:06:0100003盗墓者被警方堵盗洞中,幕后老板潜逃国外,公安部国际通缉追讨
二盗邯郸赵王陵本文作者倪方六河北邯郸赵王陵被盗事情,当年在圈内影响很大。对于这次盗墓,我在“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文章中已说了(详见《组织十来人盗王陵称“开采”,“矿工”吃私埋宝,警方半年后才知》一文),这伙人在盗了赵王陵后,贪欲膨胀,半年后再来滤坑……这里,就来聊聊二盗赵王陵。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2:09:440000西安发现隋代9岁女童墓 “穿越”文物成国宝 年纪轻轻穿金戴银
西安发现隋代9岁女童墓,揭开了我国历史中另一段神秘的篇章。1957年,考古专家在西安市玉祥门外发现一座古墓,经过认真的考古发掘,发现这座古墓竟然是隋代9岁女童的墓葬。这座墓葬规格高,令考古专家们大为惊讶。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墓室中发现了一对闪着绿光的玻璃瓶,这对玻璃瓶采用了古代最高超的吹玻璃工艺,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我要新鲜事2023-06-04 20:29:09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