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中山王厝鼎壶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25:242阅
战国时代中山国王厝所作铜鼎与方壶。一般将其与同出的厝的嗣王(妾子)(次虫)所作圆壶合称“中山三器”。1977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中。三器均有很长的铭文,记载中山国的历史,补充了文献中的缺佚。




鼎为铜身铁足,圆腹圜底,附耳,兽蹄足,覆钵形盖,顶有三环钮,通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自鼎盖环钮以下至鼎腹足部以上,刻铭文469字。方壶即通常所谓的钫,肩饰四条夔龙,腹两侧各有一铺首,通高63厘米,腹径35厘米,腹的四面刻铭文450字。(妾子)(次虫)圆壶为短颈鼓腹,两侧有二铺首,圈足,有盖,盖饰三钮,通高44.5 厘米,腹径32厘米,腹与圈足皆有铭文,腹部铭文59行、 182字。中山王厝鼎、壶的铭文内容相似,主要是赞颂相邦赒率师伐燕而建立的功勋,并谴责燕王哙让王位于燕相子之,因为“臣主易位,逆灭违人,故身死国亡”。文献记载,当时只是齐国乘机入侵,攻破燕都。今据鼎、壶铭文,中山国的相邦司马赒也率师参加了这次伐燕,并夺地数百里,城数十座。齐伐燕事发生在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鼎和壶的铸造时间当在此后不久。





关于中山国的历史,文献所载仅是片言只语,王室世系也不清楚。中山王厝鼎、壶铭文为研究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如“皇祖文武、桓祖成考",即记录了四位先王的庙号,连同作器者王厝,作圆壶者(妾子)(次虫),这就衔接起了前后共六代中山王的世系,对文献所载中山武公前后的历史作了重要补充。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弘扬抗战精神 讲好中国故事 云南省博物馆推出大型主题原创展览——抗战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主通道与生命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尊重历史,讲好近代云南故事,近年来,云南省博物馆积极策划、推出了以近代云南革命斗争史为主题的系列原创展览。2018年至2019年,云南省博物馆先后推出“碧血千秋——滇军60军出滇抗战纪念特展”“金沙水拍云崖暖——红军长征过云南特展”等主题原创展,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6:10:020000考古人物:郭静超:兴邦百年树碑半坡纪念中国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
2022年10月21日,中国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逝世,享年100岁。我们谨以此文纪念他为中国考古事业所做的开创性贡献,寄托对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关学重实践,驷驖美秦风,好青年,好学生,远道任非轻。莫让那,交趾立柱,燕然勒铭,千载独光荣!勉负历史使命,争为民族英雄。”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1:01:010001日军女汉奸潜伏山村15年,却因为一碗红烧肉身份暴露被处死刑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一些与社会意识相左的人物,例如抗日时臭名远扬的女汉奸张桂花。张桂花出生在一个异常贫寒的家庭里面,作为一个典型的贫下阶层劳动妇女,张桂花原本跟丈夫过着和和美美的男耕女织生活。但是在日本侵入中国之后,张桂花的平静生活一去不复返。当日本兵打到河北之时,张桂花的丈夫在参战途中惨死战场。失去了丈夫依靠的张桂花,无奈之下只好改嫁给了当地的一个汉奸做媳妇。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5:38:580001西周三晋玉器之组玉杂佩照眼新
将多件玉饰串联成圈状或串状的组玉佩,起源甚古,至少可以追溯到悠远的新石器时代,然后一路传承转化,绵延至今而不衰。不过,西周玉组佩,以其繁复多样的形制、珠玉交辉的组合,在历代玉组佩中独树一帜。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5:37:260001骇人!秦始皇兵马俑不带头盔的真相,为了加官进爵
我们知道古人打仗的时候都是全副武装的,盔甲加头盔可以极大的减少伤亡率,但是在秦始皇的兵马俑中有很多士兵并没有戴头盔,甚至有的士兵直接将头发盘在头上,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探秘志小编为大家揭秘一下秦始皇兵马俑不带头盔的真相!秦始皇兵马俑不带头盔的真相文章导航:1、不戴头盔现象2、不戴头盔原因士兵不戴头盔现象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6:19:5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