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出土历2140年不腐男尸,刚看到时像才死,随葬品如新
湖北荆州凤凰山汉墓168号墓考古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中国各地有很多“凤凰山”,在中国考古史上,凤凰山附近挖出的古墓也不少。
如湖北荆州凤凰山汉墓、湖南衡阳市凤凰山汉墓、江苏铜山县凤凰山汉墓、成都郊区凤凰山西墓、浙江瑞安凤凰山周墓……为什么在这些叫“凤凰山”的地方会发现古墓?原因很简单,古人认为这里风水好,喜欢埋在这里。

在已发掘的凤凰山古墓当中,要数荆州凤凰山汉墓影响最大。这是继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之后,又一重大发现。
马王堆汉西出土了一具不腐女尸,凤凰山汉墓则出土了一具不腐男尸,而且年代还早!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说说这座墓。
荆州凤凰山位于东周时期楚国郢都故址——纪南城内东南隅,紧靠故城的南城垣,是一处比附近地面稍高的小山丘。作为一国都城,城内怎么会有一片墓地?

这是因为在战国后期秦楚争战中,楚都城郢被白起率领的秦军攻破了,楚国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这事发生在公元前278年,白起攻占楚都后采取了毁城、屠城手段,一座历史名城完全破坏掉了,这是就史家所说的“白起拔郢”一事。
被秦人毁城的繁华楚都,就这么成了乱坟岗。
1973年-1975年,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组织人力,对凤凰古墓葬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先后发掘出了数十座秦汉墓葬,墓主中有许多是当时的中下级官吏。随葬品显示出秦文化因素,但墓坑、棺椁等葬制是楚国传统。

这些古墓葬于楚国夯土台基上,不少墓把台基都打破了。发掘时从夯层内发现了不少绳纹板瓦和筒瓦片,还有陶豆、罐、盂、壶等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片。
出土不腐男尸是西汉墓,编为168号。
168号墓为长方形的土坑竖穴木椁墓,由墓道、墓坑、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口东西长6.2米,南北宽4.8米,墓底长5.4米、宽3.8米。埋得比较深,墓口至墓底达8.4米。
墓道在墓坑的东边正中,因为襄沙公路从上面通过,考古时只发掘到路基西侧,余下的没有挖。

168墓的封土十分讲究,分为三层,均经夯打。最上层为五花土,中间为较粗的青膏泥,椁盖板上14厘米以下的青膏泥则比较细密。
168号墓得以保存完好,与青膏泥封土有直接关系。
据发掘报告,上面青膏泥厚达5.4米,并经夯打结,防水防渗效果特别好。在完全隔绝的情况下,墓里的许多东西虽然经过两千多年,但刚出土时仍如新的一样,宛若时空穿越。
青膏泥中有相当数量的竹根、竹片、树根、树叶、苇竿、草叶以及杏核、桃核等,另出竹竿、绿叶、青竿、黄根。刚看到时,鲜艳如新。

168墓葬具为一椁二棺,保存完好。
木椁置于墓室底部正中,用厚木板搭成。椁顶平铺苇席八床,出土时和新的一样。
木椁呈长方形,长4.62米宽3.17、高2.19米(包括垫木);椁室由横梁、竖梁、立柱、门窗分隔为头箱、边箱和棺室三部分。
棺室与头箱之间有一副双扇门相通,棺室与边箱之间有两副双扇门相通,门的两边都有门板等厚的门框。
棺有内外两重,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棺套棺”。内外棺均涂黑漆,并在盖板、四壁板的接合处用麻布和漆封闭多层。

出土时,内外棺均侧置。外棺内有浸水,与椁室积水相通。
内棺内也有水,一具老年男尸仰身直肢泡于棺液中。
墓主生前不高,测得古尸长1.66米,体重52.5公斤。
出土时古尸的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均有弹性,四肢大小关节还可活动。
随后尸检发现,古尸32颗牙齿齐全且牢固,鼻道畅通,左耳鼓膜犹存,脑壳完整,脑膜血管清晰,内脏器官齐全,骨骼正常,皮下胶原纤维保存良好,与新鲜组织非常接近,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保存——也就是说,与刚死时差不多。

168号古尸为什么历两千多年不腐?除了造墓讲究,密封成功外,与下葬时采取的防腐水段大有关系。
不明棺液呈红色,古尸便浸泡其中,这些棺液收集后测量约10万毫升。
红色的棺液不应该是无心出现的,与放了朱砂一类防腐物质有关。
这些棺液是不是封棺下葬前注入,如今天医学实验室一样,将放尸体放入防腐液中?按中国传统的收殓风俗,这是不可以的。
但是,同墓地167号墓的考古发现,为这种推测提供了证据,不是不可以,而应该是这样。
167号墓棺内也发现发大量红色液体。

墓主为一老年女性,麻织品尚存,但尸体已腐烂,遗骸完整,存有部分脑髓和毛发。推测,收殓时用大量麻织品尚存丝包裹遗体。
有一奇怪的发现,棺内物品上都附有半透明状的结晶体。而棺底还有一层二三十厘米的沉淀物,内有豆类、朱砂等。
发掘时,椁内无水,但发现了最高16厘米的渍水线,证明以前椁室有过水。但是,棺内却储有80厘米高的液体。这怎么解释?如果说是下葬后地下水渗入,那为什么没有渗出来?就算后天渗入,比外面的水位高也是不可能的。
惟一解释,就是封棺前注入的防腐液。这比现代的防腐技术简单,却十分先进!

这一解释成立的话,那将改写中国,乃至人类尸体防腐史!
包括古埃及木乃伊在内,现在发现的古人尸体,基本都是干尸,湿尸而且是没有摘除内脏、脑髓的,2000年以上的十分罕见。
中国已发现2具2000年以上的湿尸,单从防腐技术和水平上讲,超古埃及木乃伊。除了马王堆古尸,通过科学考古发现的,就是凤凰山168号男尸,而且比马王堆古尸早。
马王堆共发现3座汉墓,三座墓葬的时间相距约20多年。3号墓出土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字样,显示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
但出土古尸的1号墓在营建时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的封土,说明其下葬年代要晚,不会晚于20年。

168号墓的随葬品和随身衣物也都保存完好。
出土了“告地书”(牍)、笔、墨、天平衡杆,以及漆器、铜器、陶器、竹器、丝麻织物、木俑等500余件珍贵文物。其中以漆木器居多,有160余件。木器有木俑、车、马、牛、狗、梳、篦等,木俑最多,有61件。
这些随葬品主要放置在头箱、边箱和棺内头箱中。内外棺主要随葬墓主的衣、冠、裙、鞋、袜以及玉璧、铜带钩等服饰品。
墓主的身份也被出土物实证。

在外棺盖上有木杖一根,死者口中含有一颗玉印,阴刻一“遂”字。
墓中出土的牍——“告地书”上记载,墓主名为“遂”,是江陵西乡市阳里人,死时年龄约60岁,下葬时间为西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距考古出土时已有2140年。
墓主的身份远低于长沙马王墓男主。生前爵位为“五大夫”。西汉爵位有20级,从最低的一级到最高的二十级,“五大夫”为第9级。

“官爵”现在是一个词组,但“官”与“爵”是不同的,官代表权力,爵象征地位。秦汉时一般有官就有爵,但有爵不一定当官。
168号墓主遂有爵无官,怎么回事情?爵位应该是买来。
西汉时买卖爵位是合法,朝廷鼓励。汉文帝时,为了充实国库,“令民入粟受爵”,就是俗话说的“花钱买官”。实行“卖爵”制度的目的是让土豪,即地主和有钱粮的人“交公粮”。

刚好墓主遂是在汉文帝实施“卖官爵”第二年去世的,有买爵的机会和条件。
还有一点,遂的《告地书》是当时的县丞写的。县丞仅次于县长,如果生前不是土豪,没有一定实力,县丞是不可能给他写的。
【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青龙寺遗址
唐代长安名寺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铁炉庙村北高地,即唐时乐游原上,亦即唐长安城内新昌坊的东南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1973至1980年多次进行勘查与发掘,基本上已将寺址范围查清。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2:00:120000外国史家记载的蒙元贵族秘葬风俗,有的说法国内从来没听过
外国史家笔下记载蒙元贵族施秘葬法本文作者倪方六这些天在写有关帝王陵的稿子,有关帝王陵的资料看了不少。这篇文章就来说说帝王丧葬风俗——网友最有兴趣的蒙元贵州的葬法。元朝贵族死后的丧事安排,与中原皇家明显不一样,古往今来说法多多。其中,明官修《元史·祭祀志》的记载算是最权威的,是这样说的——(蒙古贵族下葬场面,现代影视)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6:38:360000黄帝死后一千年夏朝才建立 这段空白期中国发生了什么 考古揭秘
黄帝被誉为“人文初祖”,华人自居为“炎黄子孙”,但我们应该明白,“初祖”并不意味着黄帝是华夏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批人类,而是指从黄帝时代开始,我们的先民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群居生活,进入了高等级、有社会组织的文明时代。从考古发现的角度来看,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国的黄河流域出现了一种以制作彩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即仰韶文化。我要新鲜事2023-06-03 20:30:160000过去盗墓潜规则:不挖三种墓,挖了不能做三样事
古代盗墓“潜规则”本文作者倪方六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被古代盗墓者盗过的墓里,现代考古发掘还能有很多珍贵的随葬品出土?而被现代盗墓者光顾过的墓里,除了死人骨头不要外,什么都要,连棺材都弄走。这个背后原因很复杂,涉盗墓伦理问题——请别说盗墓者没有道德底线!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02:070000大型学术画册《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出版
《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编者: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1月定价:600元★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推动中国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在遴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联合编辑的大型学术画册《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日前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4:47: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