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
01发掘单位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02项目负责人
张光辉
01遗址概述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碧村村北,地处黄河和蔚汾河交汇处,东距兴县县城20公里,西离陕西神木石峁遗址51公里(图1)。
遗址范围北起猫儿沟,南达蔚汾河,西抵黄河,东部以一道横亘南北的石墙为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山城,城内面积约75万平方米,由东向西为城墙圪垛、殿乐梁、小玉梁和寨梁上等四个逐级下降到入黄河口处的串珠式台地组成(图2),主体年代以龙山时代晚期为主,下限可延续至二里头时期偏早阶段。
02工作概况
该遗址的考古工作始于2014年,调查确认了遗址核心区小玉梁存在的大量石构建筑,并发现了在城墙圪垛地点发现东城墙的线索;2015年开展了首次试掘,确认了上述信息。
此后,在“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五)”等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点线面相结合系统考古和多学科协同攻关工作,持续实施了遗址核心区小玉梁地点石构建筑群、外城门的全面发掘,进行了各重要地点的整体勘探,推进了碧村遗址所在的蔚汾河流域系统调查及黄河东岸晋西地区石城复查。
03主要发现
截至2022年12月,基本完成核心区小玉梁及东门址发掘,揭露面积5500多平方米,确认了该遗址是一处具有内外双重城墙的石城聚落,借助遗址的天险,在其东部、中部各修筑一道纵贯南北,连接两端河沟的城墙,并设置大型城门,以控制进出入口。外(东)城墙及城门位于东部城墙圪垛地点,内城墙及城门位于中部的石门墕,核心建筑群则修建于地处内城之中的小玉梁地点。
该石城总体随东西走向的大地形布局;各地点建筑(如城墙及城门)虽随行就势,但在方向、规制、结构等方面处处体现出设计者的统一性、规范性。
揭露核心区域一组的石构建筑群
遗址核心区域小玉梁是一个四周砌筑护墙的高台(图3),护墙内面积3700平方米,以255°为方向进行整体规划,修建了一批以连间房址为中心的石砌建筑群,该组房址坐东面西,共五间(图4),位于台顶偏东部,占地面积超过400平方米,背后有大窖穴,迎面为中央广场,似一殿堂式建筑,以中间面积最大的F2为中心,两侧房址东墙向西依次缩进式排列,地面墙面制作考究,圆形地面灶直径最大达2.6米,小者也有1.6米(图5),部分墙面仅存规整石砌立面(图6),也有保留厚厚一层经火烧烤的草拌泥层。
除了中心房址外,与其同时修建有倚靠东北角护墙而建的大房址,还有南部墩台及门道。东北角房址面西(图7),与石砌排房一致,早期为一大间,后期被分割为四间,其中西北角设置了有上下城墙的台阶(图8),以作登高瞭望之用。其与东面100米处的内城门墩台形成良好的通视效果,以为护墙之内的主人传递信息。
除台地西护墙保存基本不存外,东北、东护墙保存较好,南部出入的门道及在此基础上扩建的护墙、长房保存亦较完整,各墙体方向与房址基本平行或垂直,多采用两堵均为1.6米的石墙拼合而成(图9),原来长宽72.5×52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小玉梁护墙宽度达到3.2米,是所有墙体中宽度最大的,比城墙2.4米还要宽一些,可见对该区域其防卫的重视。
小玉梁出土遗物除了陶器外,还有一部分稀有的玉石器、铜器,使用制作精细的骨针,行占卜之事(图10)。
上述以五连间房址为中心的石构建筑修建于2100BC左右,在1900BC之后,这五座房址地面和屋顶经过了反复的修整,与此同时,整个台地布局亦有调整,包括东北角大房址被分割为四个单元,南部墩台及门道被废弃,沿着坡地向南进一步扩建了面南的长房,直至1700BC左右基本废弃。
当然在这组石砌连间房址出现之前(即2200BC前后),小玉梁地点已存在一批朝南的半地穴房址,且将大量垃圾倾倒于南部坡地附近。
发现结构严密、形制规整的史前大型门址
城墙圪垛地点是耸立于遗址东部的平台(图11),属于外城墙及门址所在,西距小玉梁900米。城墙修建于台地东部,南北向,南接蔚汾河,北连猫儿沟,现存长度接近300米,宽2.4米,残高1.2米左右(图12)。
门址位于其中部,整体南北跨度约74米,东西进深48米,由东、南、北三个石包土芯大墩台呈“品”字形排列围合而成(图13),包括南北门塾、夹道、内外两重“瓮城”等部分(图14、15),“瓮城”中心已设置小型墩台及门塾,两侧衔接障墙,组成其曲尺形的微循环。
通关进城时,需先绕过南北门塾及半圆形墩台外侧夹道后(图16、17),进入第一重类似“瓮城”的封闭空间,迂回前行,经过两道“瓮城”后,方可抵达城内。
整个城门墙体修建时,采用分单元由内向外、由北及南的建筑顺序;地基处理上采用垫高取平,修筑基础,出露地表后垂直收分向上砌筑的方式;南北夯土土心边缘采用垂直于墙体的小板夯筑而成。
在“瓮城”围墙夹角地面发现多处生活迹象,留有炊煮等生活用器,亦有盛储炊饮等成套陶器(图18),个别围绕方形条石分布,包括鬲、管流盉、敛口斝、蛋形瓮、高领罐、双耳罐、大口尊、圈足盘等生活陶器(图19),还有石锛、石镞等,个别墙角附近残留有灰堆及墙面经火烤现象(图20),这与小玉梁地点F5内部塌落的碳化木柱、西北角房址墙面被火烤红的情况类似,证实在其废弃时有不同程度的过火现象。
此外,在西距小玉梁约100米的石门墕,勘查发现了遗址内城墙,与东部的外城墙门址类似,主要为一南北向城墙与大型墩台组成,其间留有进出豁口。
内外城门的兴废年代与小玉梁石构建筑基本一致,公元前2100年前后修建,公元前1700年左右废弃。
多角度揭示黄河岸畔的先民生活
通过古地貌、碳氮同位素、动植物、冶金、土壤微结构、可视域等方面分析显示,碧村遗址先民择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考虑了主梁的交通便利性,且龙山时期河谷与目前落差不足10米;而农业方面当时经营的是以粟为主黍为次的旱作经济,大量养殖猪羊牛;在小玉梁这类高等级区域还存在食物水稻,尚玉占卜,使用红铜的刀、泡等工具和饰品的现象;偏向在出露基岩等河沟附近采石以筑城,也有个别使用土坯墙代替石块砌筑的情况;当地居民普通陶器制作的专业化程度并不高;在可视域上,东部的外城门更强调对城外环境的监视,内城门则有内外兼顾的效果。
明确晋西高原石城空间分布
通过对碧村所在蔚汾河的系统调查,确认了各类遗址分布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此类龙山石城多位于蔚汾河北岸向阳的山梁上,沿河南岸背阴之处遗址较少见,且面积较大者多流行石构建筑,附近常见裸露的基岩。这些石城两两相距多在5公里左右;规模最大者为蔚汾河中游的白崖沟石城,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年代略早于下游的碧村;其他遗址面积俊均较小,多在几万平方米。
为进一步了解这类石城在晋西高原的空间分布,2014年以来,我们陆续对以往一些重点遗址进行复查,已发现石城达20余处,明确了这类石城分布范围,北抵与内蒙古清水河县相邻的偏关一带,南至石楼县,其范围与晋西高原晚商青铜器分布基本一致,在宏观空间上与内蒙古中南部、陕北石城基本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围绕黄河两岸集中分布的石城文化带。
04 学术意义与社会价值
该遗址控扼黄河两岸的突出战略位置,沿外城墙、内城墙、中心台城逐步降低到入黄河口处的线性布局,以及处处把关层层设卡小心设防的城门系统,还有背靠黄河面向东方的指向性,强烈表明其应是龙山时代黄河岸畔的一座重要关口和屏障。
特别是其东门址为目前发现史前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结构最为严密、形制最为规整的一套门址系统,为复原龙山时代城门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碧村遗址是苏秉琦先生总结的“Y”字形文化带上的重要一环,其占据河套向晋中、晋南过渡的关键要道,规划严密的设防系统,再现了两地文明主体之间存在的互动现象,是揭示中华早期文明交流互鉴和展现以中原为中心历史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
编辑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黄雪芮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密县打虎亭汉墓
东汉晚期的两座大型壁画、画像石墓。位于河南省密县打虎亭村西。1960-1961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发掘。两墓东西并列,相距30米,墓主当为亲族。据墓葬规格,墓主的身份都应是当时的高级官吏。有人根据《水经注》记载,认为西侧的1号墓墓主为弘农太守张伯雅。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0:44:490001晁福林:认识“人”的历史——先秦时期“人”观念的萌生及其发展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0:02:370002考古新知 |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仰韶文化早中期火种炉刍议
作者:于中胜官士刚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开展,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仰韶早中期的文化面貌日渐清晰。火种炉作为该地区的“地方特产”(巩启明:《仰韶文化》,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63页),已被学界公认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仰韶早中期最富特征性的器物,但对于其功能和源流,学界却仍有争论,笔者拟结合相关的考古资料,对这一特殊器类作一简要分析。火种炉的命名与形制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2:31:240000山西考古:谢尧亭:山西西周考古七十年
早在1917年,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一文中曾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说:“华夏民族的形成,当在西周之时,以其包容各种族群的气度,熔铸为一个有共同文化意识的民族。这一功业,完成之早,延续之久,为人类文化史上仅见。凡我华夏成员,当珍惜此一成果无使失落。”可见我国西周时代之重要。我要新鲜事2023-05-27 21:06:160000村民捞到金印章 卖了1300万元 以为一夜暴富 不料3年后被抓
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明的瑰宝,其价值无可言喻,不能轻易贩卖,否则一旦被发现,将受到法律的严惩。然而在巨额利益的诱惑下,仍有人选择铤而走险,将国家文物倒卖,最终却因此自食其果。2005年,彭山区江口镇开始修建岷江河道,然而在修建过程中,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大量文物。经过考古专家的研究,这些文物与张献忠沉银有着紧密的关联,被命名为“江口沉银遗址”,并成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要新鲜事2023-07-21 20:04:2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