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
01 发掘单位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02 项目负责人
张溯
一、遗址发现及前期工作

跋山遗址位于山东省沂水县河奎村,鲁东南沂蒙山腹地沂河上游,北距跋山水库约300米。2020年7月,因水库泄洪致使地层内象牙出露而被发现。2021年初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石制品、动物骨骼及部分骨制品等5000余件。2022年遗址转为主动性发掘,发掘面积50平方米,出土文化遗物近5000件,并发现早期人类活动面。遗址濒临河道,目前已修建围堰及工作方舱等保护设施,在原址保护的前提下持续开展发掘工作。

2021年4月,对跋山遗址进行首次发掘,依据文化堆积残留情况,将遗址为南北两个发掘区。北区保留文化堆积的①-⑦层,南区保留⑤-?层,二者叠加后整个地层堆积厚近8米,划分为14个文化层,每个层位均有石制品出土,分别对应第一至第十四文化层。
2021年度清理北区的第①至④层,南区第⑤至⑧层。其中第⑦、⑧文化层是遗址的主文化层,出土文物占比约90%。初步光释光测年数据显示第一文化层形成时间为距今6.1万年,第⑦文化层接近7万年,第?文化层为10.4万年,第?文化层所出象牙经铀系法测年为不晚于9.9万年。文化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二、2022年度发掘收获及初步认识

2022年发掘面积为50平方米,其中南区发掘面积近35平方米,北区4平方米,沂河对岸阶地试掘面积约11平方米。按照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在文化层内划分操作层,以5厘米为一水平层逐层向下揭露。截止到2022年11月初,已清理至第?文化层,共清理出土石制品及动物骨角化石近10000余件。石制品主要以附近山体富集的脉石英为原料,兼有部分石英岩和燧石。
目前将整个剖面分为四套堆积:
①-⑥层对应上部文化堆积,时代在距今6-7万年,表现在地层亚黏土和含有风化壳页岩角砾的粉砂质黏土堆积,仅有石制品而无动物化石出土。



⑦、⑧层为具有原地埋藏性质的、但受洪积影响较大的堆积,其中第⑧层可以分为两个亚层,其下部有棕红色黏土出露,仅在东剖面可见。此二层表现在以包含粒径不一的石灰岩砾石为主的灰色粉砂层,出土大量文化遗物。包括锤击、砸击石核,盘状石核及各类石片,工具类可见石球、石锤、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钻及锯齿形器等,出土的动物骼化石种类丰富,目前可鉴定的属种包括:古菱齿象、披毛犀、原始牛、野牛、普氏野马、野驴、野猪、麋鹿、赤鹿及小型鹿科。

⑨-?层系具有河漫滩性质的堆积,每层均可细化为多个亚层,表现为水平层理的各种粉砂堆积。同样出土数量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

?-?层为下文化层,其中第?、?层时代最早,年代或在距今10万年前。出土以古菱齿象和披毛犀为主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极为丰富。目前已发现7个古菱齿象下颌(至少代表7个个体)及2个披毛犀头骨,甚为完整。石制品出土数量颇丰,且包含类型十分丰富。


第14层应系阶地底砾层,物源来自临近山体,为磨圆度较高的石灰岩和页岩。该层目前判断为人类活动面,即古人类在河滩出露的砾石面上进行打制石器、肢解动物等行为的场所。表现在石制品类型最全,包括石锤、石砧及大量碎屑类(小于2厘米),与此上文化堆积均不相同。结合石制品磨蚀程度较重来看,应后期受到过河流冲刷。


同样值得注意的第?层,该水平层内分布着大量砾石,石器和动物骨骼化石伴生,出土了完整的披毛犀头骨化石及古菱齿象下颌骨、肩胛骨、尺骨、桡骨、股骨等。完整的象的骨骼化石是否来自同一个体,出土的石器与动物骨骼是否全部存在直接联系等问题目前正在开展相关研究。
出土的具有人工加工痕迹的象牙制铲形器系国内首次发现的对古菱齿象门齿进行加工利用的情况,结合本层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骨制品,不排除跋山遗址的早期占有者已经拥有对动物骨骼进行磨制的思维和技术。


三、多学科研究合作

目前遗址正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华东师范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以期提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已开展的科研项目包括对象牙制铲形器的三维建模及初步电镜观察、遗址地层堆积的系统采样工作(测年土样及环境样品的采集等)、中上文化层石制品、动物化石的初步分类等室内整理工作。因受疫情和合作单位任务积压等限制,石制品残留物分析、微痕分析、动物化石、古DNA样品分析等研究工作等正在进行中。
四、跋山遗址学术价值


跋山遗址是目前山东省发现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地层连续,堆积厚重,文化时代跨度较大。跋山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及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尤其是以古菱齿象为主的动物骨骼化石与大量石器间杂分布,为研究、复原晚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对遗址的利用情况及生计方式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考古学材料,对建立我国东部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序列,论证中国—东亚人类的连续演化,研究当时人类加工工具的技术特点、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复原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具有重大价值与意义。
编辑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黄雪芮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孙华、黎婉欣:中国上古太阳鸟神话的起源与发展
2001年初,在四川成都的金沙村遗址,大量商周时期的珍贵文物被意外发现。其中有一件用黄金薄板锤揲的圆形饰件尤为引人注目。该金饰中心镂空成个拖有十二条锯齿状尾巴的旋涡,其外有四只镂空的大鸟逆旋涡方向飞翔。如果我们将这件金饰放在红色的衬底上观看,不难发现,它内层的旋涡形图案就是个旋转的火球,外层的飞鸟图案则是围绕着火球飞舞的火鸟。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3:53:140001汉代90万斤黄金,如今都在哪?找到这些宝藏就能一夜暴富?
我国最早关于黄金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首先铸造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块金铸币。当黄金作为唯一的货币流通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金币作为一等的货币,将铜币作为次等货币,其他诸如贝壳珍珠等均不可再作为货币流通。我要新鲜事2023-07-21 19:38:320000准角龙:加拿大大型食草恐龙(长6米/距今7000万年前)
在恐龙时代,二氧化碳浓度高,地球上覆盖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再加上大体型更安全,所以食草恐龙一般都很大,比如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阿根廷龙、腕龙,还有今天要介绍的准角龙等。准角龙体长可达6米,它脸部有三只角,头后有长的头盾,是种体型奇特的大型食草恐龙,接下来一起去了解看看。准角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21:49:040000李济:中国考古学之过去与将来
考古学已经列入我们国家学术机关的研究科目内好几年了。以中央研究院论,所花的经费差不多要占每年全院预算百分之三。至于中国学术界对于现代考古学的兴趣,更有十年的历史。究竟他们做了些什么事情?有什么价值?这些问题,似乎凡是曾经参加这种工作的人都应尽量地说明解释。我个人参加这种工作已经快到十年了,觉得对于这些疑问,有一部分答复的责任,这就是作这篇文章的动机。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