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山西阳泉发现三座元代纪年壁画墓
2022年9月,为配合阳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物流园建设,经报山西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与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在A11地块进行发掘。发掘区位于阳泉市高新区南杨家庄村西台地。
发掘过程中,我们采取大面积揭露的方式进行整体发掘,揭露面积约400平方米,在清除周围村民迁坟堆土后,先后发现29座古代墓葬。初步判断其中1座唐代砖室墓(残),7座元代墓,19座明代墓,2座近现代已迁空墓。
唐代砖室墓(M9)被一座元代砖墓(M12)打破,墓室仅保留西侧壁下部和部分铺地砖,随葬品仅见方形砖志一盒,但未见残留文字。


元代墓7座,分为砖室墓和土洞墓两种。砖室墓4座,其中3座(M6、M11、M15)为砖雕仿木构穹窿顶壁画墓,尤其以M15最为完整。


该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墓道呈长方形,底部南高北低,南侧为七级台阶,北侧为砖砌封门及拱券式甬道;墓室平面八角形,仿木结构砖室墓,有五个耳室。墓室底部为砖砌“凹”字形棺床,转角砖砌立柱,之上砖雕斗拱、椽、瓦等仿木建筑构件;侧壁及墓顶均绘制壁画及彩画:西南壁和东南壁分别绘制杂剧图、挑灯图等壁画,侧壁墨书奇门遁甲中的九宫八卦、九星、警句短语等内容以及“无忧堂”“兴祭堂”“宗祖堂”等堂号,拱眼壁彩绘折枝花卉,穹窿顶东西各彩绘三足金乌和兔子捣药以象征日、月,其余部位满布彩云及星辰等彩画。穹窿顶上部有立砖砌成的柱状物。


东南壁墨书题记:大德十年八月廿三日泥匠王起宗计、小卜士王元马、郭女儿,西南壁亦墨书题记:大德十年岁次丙午月建丁酉八月己亥朔末殉有三日下弦又丁酉□。
主室内不同位置放置骨架4具,东、东北、北、西北、西壁各有一个耳室,均放置骨架(1-3具不等),其中北耳室有砖砌封门,封门前为一组随葬品。该墓出土随葬品较多,有玉壶春瓷瓶、瓷钵、瓷碟、瓷碗、瓷香炉、铜钱、木勺、泥碗等30余件。另外还有棉麻衣帽、鞋及竹席等有机质文物残留,但保存状况极差。

另两座壁画墓形制也大体相同,同样装饰有备宴图、挑灯图、耄耋图等壁画以及九宫八卦和“有钱不使用、死后一场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等短句,三座墓葬均未经盗扰,出土随葬品也较多,且多以组合形式出现,特别是M15整体未淤,仍保存了下葬时的原貌,尤其是其中的棉麻衣帽、鞋及竹席等大量有机质文物仍保留痕迹,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元代服饰器用和丧葬礼仪的认知,让我们对当时下葬时死者安放、随葬器物、葬制葬仪等方面的信息有了直观的认识。

明代墓全部为土洞墓,而且与元代土洞墓形制基本相同,大部分为带长方形墓道的横穴土洞墓,主要是双人同棺合葬和单人葬,个别三人葬及已迁寄埋葬。以明墓M10为例介绍如下,该墓为南北向横穴土洞墓,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侧,平面呈长方形,底部呈南高北低的斜坡。墓门由石块垒砌,墓室呈圆角长方形。葬具为木质单棺,东西向放置,棺木朽烂严重。棺内两人并排放置,头西脚东,北侧为迁葬,南侧为仰身直肢葬,人骨保存较差,人骨下有灰渣铺垫。随葬品有:小口瓷瓶、黑釉瓷罐、青花瓷碗、铜钱2枚,共计5件。

该处墓地所处位置当地人称老坟圪梁,根据墓葬形制及整体布局,综合判断该墓地除唐墓和近现代墓之外,应至少属于不同时期的两个家族,其中三座壁画墓墓主应为当地富户,土洞墓属普通平民墓葬。该批墓葬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元明时期的葬制、葬俗及其区别和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三座壁画墓丰富的壁画内容为我们研究元代家具形制、服饰装扮及生活习俗等方面提供了直观认识,尤其是三座墓均有明确的纪年题记,其中M6为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即公元1291年),M11和M15均为元代大德十年(即公元1306年),为同类墓葬的时代判断提供了参考标尺,墓葬中出土的各类器物也可以作为标准器,为周边区域同类器物的断代提供依据。该批墓葬的发掘是近年山西元明时期考古的重要收获。
执笔:韩利忠 郑海伟
编辑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黄雪芮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江南考古发现迄今最大帝王陵,发掘前被盗,盗墓贼很狡猾也很缺德
原题:南唐帝王葬龙藏之地,谁破坏了王家风水本文作者倪方六前面文章提到,南唐二陵的反盗墓设施难住考古,地宫打开后眼前所见令人惊讶。这篇文章,继续聊南唐帝陵被盗的故事。图:南唐顺陵地宫祖堂山的风水——“龙藏”之地南唐二陵所在的“太子墩”在祖堂山一带,我在写作《风水三千年》时曾多次前去看过。过去一趟不容易,当时这边的交通不便,显得很偏僻,既无钟之峻,又不方山之伟,不像是什么风水宝地。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7:10:020001韦正:试谈吐鲁番几座魏晋、十六国早期墓葬的年代和相关问题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07:010002埃及四大考古发现,看了令人奇怪,近代发明千年前曾出现?
众所周知,人类发展史上共有六大文明,分别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希腊爱琴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波斯文明、苏美尔文明。这个时期并没有中国一席之地,华夏的文明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约1400年前。在这些文明中,古埃及始终笼罩在一层神秘面纱之下,它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0:04:100000发掘定陵中的稀世珍宝,探寻明代巧夺天工的精巧工艺
地下宫殿,再现了帝王生前生活的浮华,代表着当时社会文明的ZUI高程度。当一座王陵毫无预兆的出现在我们面前,肉体连同灵魂都已消逝,留下的只有先人所创造的,难以衡量的文明深度。定陵地宫的纵深有67米长,总面积1195平方米,出土文物达3000多件,其中,除少量祭祀用的礼器,绝大多数都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我要新鲜事2023-09-04 18:59:130000阿富汗黄金是如何被发现的?
前些年在国内巡回展出《金色阿富汗——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特展,让许多人把阿富汗和文明联系了起来,又因为改朝换代唤起了对这批文物命运的关心。本人本着闲着也是闲着的精神,节译了主持挖掘工作前苏联,现土库曼斯坦考古学家维克托·萨瑞阿尼迪的《巴克特里亚——穿过世纪的迷雾》一书的相关章节,向大家介绍这批文物是如何被发现的。1、黄金之丘之迷我要新鲜事2023-05-29 20:19:47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