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92

地区性博物馆发展有关问题——序三门峡博物馆《崤函遗珍品鉴》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6:01:340

(图书计划本月下旬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这本《崤函遗珍品鉴》的编辑和出版,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博物馆馆藏珍品的又一次集中呈现,相信可以对大家比较全面地了解三门峡的历史及其文物品类、特色等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点睛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发展很快,据国家文物局较新的统计数字,全国博物馆总数已经超过6000家,平均约2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达到了世界中位水平。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超过3万个,疫情之前的2019年观众数量已达12亿人次,两者均居世界前列。这说明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博物馆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经费和物质支撑,公众对博物馆展览和传播教育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迈上了新的台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通过博物馆真切、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乡土国情,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从中汲取历史科学审美养分的中国式文艺复兴正渐渐到来,并成为古老的中华文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强有力的支撑点。

三门峡的文博事业也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不仅三门峡市博物馆近年不断对基本陈列进行优化,大力举办各种临时性展览,还开展了一系列深合国情民意的宣教、出版、传播等业务活动。同时,借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2021年)之际,对考古圣地渑池县仰韶村的仰韶文化博物馆进行升级改造,在灵宝西坡、北阳平等遗址进行仰韶文化考古成果大型现场展示,尤其是配合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新建庙底沟博物馆,集全国之力推出“花开中国”大型展览,全面系统地展示仰韶文化尤其是以庙底沟遗址发现和命名的其鼎盛阶段庙底沟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其在早期华夏族群、文化和文明形成过程中奠基者的角色与地位,成功入选今年的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再加上之前依托西周时期虢国考古发现建设的早已蜚声海内外的虢国博物馆,三门峡已经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并跻身于国家级博物馆强馆和优秀展陈之列的文博工作品牌。

博物馆是现代国家、地方或者城市的记忆器官,扮演着激活历史资源、激发可持续发展动能的重要作用,是重要性与日俱增的公共文化设施。作为一个地级城市,三门峡的博物馆与文博工作成绩辉煌夺目。不过,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也特别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三门峡的博物馆事业进一步发展、博物馆及其展陈体系优化完善、乘势迈上新时代新台阶等重大问题。借助重大考古新发现等的遗址博物馆、特色博物馆固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跃居同行前列,吸引众多关注,但在现有体制机制之下,综合馆的藏品体系和展览等业务能力也势必受到一定的局限,后续持续吸引观众尤其是外来游客等问题也值得注意。因此,系统调查和分析区域内的文博资源,谋划和完善博物馆及其展陈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体现三门峡的总体形象品牌和文博工作的集群效应,对内系统支撑公民素质教育和文化、社会建设,对外吸引游客,产生旅游、宣传等经济效益,就既需要突出特色馆和特色展陈,也需要着力打造区域性的综合馆、窗口馆;既需要加强国有馆建设,也需要扶持民办馆来拾遗补缺;既需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底蕴,大力发展和完善历史、民俗类博物馆,也需要关注自然环境和科技类、专题类博物馆及其陈列展示的建设,并不断优化文博工作体制机制,强化文博人才培养贮备和效益发挥等基础工作。

三门峡位于黄土高原与黄河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中国历史上的西安与洛阳两京之间以及黄河大拐弯的枢纽部位,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得天独厚,博物馆体系和具体的博物馆都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合理定位,在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三门峡博物馆事业的整体品牌效应和具体的示范窗口,尤其是应该打造好涵盖区域性的自然、人文、历史、民俗等方面内容的中心馆、龙头馆,作为发挥城市客厅作用的综合性、引导性窗口。为此,应该系统规划全域中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馆舍体系定位,谋划新发展格局,完善馆际交流合作机制,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用文化和自然遗产为载体,共同讲好三门峡故事,讲好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发展壮大的故事以及其中的三门峡贡献和三门峡力量、三门峡精神,充分挖掘博物馆潜力,开展乡土乡情教育,促进旅游和经济发展,以及公共文化建设,涵养公众素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希望更多更好的介绍三门峡文物古迹和文博工作成果的作品能够面世,期待三门峡博物馆和文博事业更上层楼,让古老的崤函遗珍焕发出新时代的璀璨魅力。

作者:曹兵武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李思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