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中华早期漆器研究》

《中华早期漆器研究》
作者:洪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定价:98元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全面梳理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史前至夏代漆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和科技考古成果,对中华早期漆器进行考古学综合研究。在考古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起中华漆器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时空框架体系,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漆器在物质文化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脉络、发展水平及其演进规律,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互鉴,在分布和生产方面的核心区域及地域特点、传播规律,在器用方面的等级制度和性别差异等,展示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些研究阐释为全面认识中华早期漆器奠定了重要基础,有助于展现中华漆器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的灿烂成就,不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和中华文明史研究。
后记
关于古代漆器的研究,是一个大课题,我从博士研究生阶段便开启了古代漆器研究的大门,至今已20余年。首先是在导师刘庆柱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于2002年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战国秦汉漆器研究》,经过4年的修改补充,于200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后便踏入古代漆器研究的漫漫征途,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其不断探研,陆续发表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诚然,战国秦汉时期是古代漆器发展中一个辉煌的时期,引人瞩目,自是必然。但古代漆器如何开端、演进,如何不断发展创新并逐渐走向辉煌?对此文献中仅有只言片语,必须依靠考古发掘与研究加以解答,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仍有待准确提炼与阐释。对此,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我对中华早期漆器予以长期关注,并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我有幸承担了两项以古代漆器研究为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使研究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也促使我在编审工作之余,勤于钻研,尽力为之。《中华早期漆器研究》即为其项目成果。
2021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要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以此为指导,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与研究阐释工作,“要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积极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本书对于中华早期漆器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此略尽绵薄之力,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和中华文明史研究添砖加瓦。
承蒙导师刘庆柱先生在百忙之中审阅书稿,提出宝贵意见,并为之作序,使其增色,深表谢意!感谢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给予帮助的诸多师友,感谢认真负责的专业编辑和出版团队,此处不一一具名,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在此也特别感谢与我相知相爱、相伴相助的家人,你们的支持和爱护使我不忘初心,一路走来,虽历尽艰辛,却未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本书的完成,有赖于多年的积累与研究,有赖于各方的关注与支持。囿于学识,书中肯定存在一些错误与不足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洪石
2022年1月于北京紫芳园
序
漆器与丝绸、瓷器、生铁和制钢技术等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物化载体,可以称为最具“中国特色”的物质文明。作为“物质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不同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代表性“物质文化”,如史前陶器与玉器、三代(夏商周)青铜器、秦汉漆器、汉唐丝绸、隋唐金银器、唐宋元明清瓷器等。其中,秦汉时代漆器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非常突出的,汉代漆器又被誉为“金银器”(《汉书·贡禹传》)。漆器在汉代备受国家重视,西汉时代中央直接管辖的“工官”承担着国家的漆器生产任务,其财政开支数字是相当惊人的。因此以往学术界漆器研究大多集中于秦汉漆器,当然这也与秦汉时代墓葬出土的漆器数量多、品种繁、工艺精、保存好等特点密不可分。
其实漆器在中华大地有着远比秦汉时代更为久远的历史,回忆起来约十年前,洪石就与我谈及她正在其博士论文《战国秦汉漆器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对中华早期漆器进行考古学研究。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展创新工程以来,洪石先后主持过两项创新工程项目,对中国古代漆器追本溯源,针对史前至夏代漆器做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努力构建起中国漆器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时空框架体系。她的这本《中华早期漆器研究》,可谓“十年磨一剑”!
中国制造和使用漆器的历史悠久,这早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就有学者提出漆器的源流发展问题,也有学者对个别遗址、墓葬出土的早期漆器进行了探索。一般来说,考古发现的史前时期漆器数量少、保存大多不甚好,这无疑给漆器研究造成很大难度。因此早先的早期漆器考古学研究,多为一些“描述性”的研究,这些研究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来看都显得不够充分;当然这是一个学术发展的必经过程。还有一些早期漆器探索研究,缺乏对早期漆器的总体把握,对考古发现的新材料没有能够很好地“消化”与科学利用,呈现出考古研究的碎片化现象。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术研究现实与学术研究背景,洪石的《中华早期漆器研究》凸显出其与以往研究的不同特点,我通读了她的书稿,认为其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该书对中华早期漆器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起中华早期漆器起源与发展的时空框架体系。该成果对中华早期漆器的考古发现进行了详细梳理,根据不同用途对其进行考古学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各时期漆器的类型与组合及其演进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究明其发展脉络、发展水平,及其在中华漆器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等。
第二,该书对中华早期漆器进行的分区、分类、分期的基础性考古学研究,为建立中华早期漆器的发展序列,形成中华漆器的年代学序列坐标,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第三,该书对于各类漆器生产工艺及其发展脉络和演进规律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探讨,并提出了诸多新认识,阐释了中国古代漆器各生产工艺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在对各类漆器的分布与传播、器用制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中,洪石提出了许多创新观点,对于中华早期漆器研究多有建树。
要言之,该书是我所见目前国内在中华早期漆器研究方面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多学科结合的一本考古学专著,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创新工程项目成果,我认为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
刘庆柱
2022年1月16日
目录
绪 论/001
第一章 早期漆器的考古发现/018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漆器的考古发现/019
一 浙江出土新石器时代漆器/019
二 江苏出土新石器时代漆器/056
三 上海出土新石器时代漆器/060
四 湖北出土新石器时代漆器/061
五 山西出土新石器时代漆器/062
第二节 夏代漆器的考古发现/089
一 河南出土夏代漆器/089
二 内蒙古出土夏代漆器/103
第二章 早期漆器类型及其特征/105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漆器类型及其特征/106
一 日常生活用器 /106
二 乐 器/124
三 兵 器/125
四 服 饰/130
五 交通工具/132
六 葬 具/132
第二节 夏代漆器类型及其特征/133
一 日常生活用器/133
二 乐 器/136
三 兵 器/136
四 服 饰/138
五 葬 具/138
第三章 早期漆器类型与组合的演进/140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漆器类型与组合的演进/141
一 日常生活用器类型与组合的演进/141
二 其他漆器类型与组合的演进/146
第二节 夏代漆器类型与组合的演进/150
一 日常生活用器类型与组合的演进/150
二 其他漆器类型与组合的演进/152
第四章 早期漆器的生产工艺/154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漆器的生产工艺/155
一 胎骨与制法/155
二 髹漆与纹饰/164
三 玉石蚌构件与饰件/173
第二节 夏代漆器的生产工艺/181
一 胎骨与制法/181
二 髹漆与纹饰/182
三 玉石蚌金属构件与饰件/184
第五章 早期漆器的流布与器用/188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漆器的流布与器用/189
一 新石器时代漆器的流布/189
二 新石器时代漆器的器用/191
第二节 夏代漆器的流布与器用/202
一 夏代漆器的流布/202
二 夏代漆器的器用/206
结 语/213
附表一 新石器时代漆器一览/227
附表二 夏代漆器一览/230
主要参考文献/232
后 记/242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李思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慈禧口中的夜明珠,到底是什么东西、从何而来,最终又去了哪儿?
1928年,孙殿英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第十二军成功炸开定东陵,实施了一场震惊的盗宝行动,夺走了墓中的稀世珍宝。在《孙殿英东陵盗宝记》中,详细描述了慈禧的陵墓被盗的情节,包括慈禧口中含有的夜明珠被撬走的描写。这颗夜明珠究竟是何物,以及它的最终去向成为引人关注的谜团。慈禧口中的“夜明珠”到底是何物?我要新鲜事2024-02-02 14:14:280005从编辑角度谈考古发掘简报的编写
考古发掘简报是田野发掘成果的简要报道,其内容包括遗址位置、自然环境、发掘概况、地层堆积、遗迹、遗物、文化属性、分期与年代等。因考古发掘报告的出版需要一定时日,故发掘简报就成为向社会及时公布考古成果的重要方式。作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发掘简报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对于推动考古学研究、促进文物考古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0000李泽厚:“有意味的形式”
原始社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许多不同阶段,其中有相对和平和激烈战争的不同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像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文献资料中的神农略可相当这一时期: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白虎通义·号》)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5:44:560000书评《从淮夷族群到编户齐民》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57:0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