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城市是人类在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与自然融合而创造的聚居地,是人类社会走向成熟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与人类文明和进步相伴发展。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自产生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巨系统,包含着文化、住房、交通、公用事业、土地使用、商品生产和信息系统等多个动态要素,且具有发展的持续性、广泛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发展至今,城市建设效果显著,已形成了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城市模式。但是在当今经济极速发展而文化享受较为匮乏的“快节奏”社会现状下,文化建设成了城市发展必不可缺的要素,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与自然生态、经济等同等重要的,是推进构建城市文化、城市个性、城市品牌的关键要素。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资源,记录了城市诞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也是城市传承的“活”的记忆,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文化遗产不仅能够为构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真实的资料,也能够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源动力,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助力城市经济发展,延续城市历史脉络,维系公众情感,塑造城市文化名片。
本文尝试从城市自身的发展与特性方面出发,探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城市发展中的定位和重要意义。
城市发展的持续性
城市作为一个包含多种要素的综合系统,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依存的自然环境和城际间交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要素之间的融合效应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城市是动态更新的,每历经一个阶段或时期,均会留下当时的印迹,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文化的,代表着阶段发展的历史成果,而且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沉淀并形成独特的城市精神、传统和个性,一直延续于城市发展之中。这些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痕迹印证着城市的发展历史、记录着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凝结着城市整体的精神和文化,形成了城市的历史文脉,成为现今的城市文化遗产,并持续赓续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历史文化凝结于文化遗产之中保存并传承下来,其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遗址,可能是建筑或建筑群,可能是街区或整个城市,这并不影响其所代表的城市发展脉络,特别是因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而经过数百甚至上千年而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民俗礼仪等传承至今的非物质形态的活态文化或者是“活着的文化”。这些都是历史发展而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内涵和历史根脉的城市文化,且这种城市文化会持续创新和传承,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源源动力。
例如,上海因春秋战国时是春申君的封邑,故别称“申”;因晋朝时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称为“扈渎”,后又改“沪”,故上海简称“沪”;“申”“沪”至今仍然展示着上海的历史脉络和独特文化内涵。在清末和近现代时期的持续发展中,上海成为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多种因素的交融之地,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各国租界区和建筑风格,保存了外滩、南京路、武康路等历史文化街区,成了现今上海重要且著名的“文化名片”。当前,上海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性城市,建设了既具有地标性意义,更具有当代象征意义的东方明珠,与外滩和南京路隔黄浦江相望,成了上海具有历史和现代传承性的“身份牌”。
城市发展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在条件和内在动力都在推动着城市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但是却不可能为了更新换代而将之前的旧迹全部丢弃,尤其是其中代表着城市发展历史的重要印迹。而且为了追求发展,城市必须吸引并融合新的资源,更新信息、技术和产业结构,始终与整个社会发展保持统一脉动。故而城市是一个包容性和开放性强的综合性空间,既包容历史的和现代的,也包容地域和文化差异的,实现求同存异的和谐与发展。
城市的发展既需要积极创新,更需要守护城市的历史根脉。城市的根脉植根越深,能够吸收的营养元素就越多,展现出来的状态才是枝繁叶茂,城市的发展也才能更具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城市各个时期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证着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城市发展历史脉络最直接的代表。城市文化遗产凝结着不同时期城市发展所创造的文化结晶,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文化遗产,将城市的根系扎深、扎稳、扎牢,融汇各个要素的文化精华,城市将更具生命力,更有包容性,更有创新性,进而塑造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和卓越出众的城市个性,强化居民的身份认同、地区文化认同。
上海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城市规模扩大,城区内可谓“寸土寸金”,但上海的城市包容性和开放性很强,既包容了国际的文化交流,也包容了上海发展历程中保存下来的各时期的文化遗产,更将城隍庙、静安寺、武康路街区、思南路与田子坊、南京路与外滩等诸多代表着上海发展历史脉络的重要文化遗产进行了科学的保护,传承了上海的城市根脉,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城市名片”,也为上海现今和未来的发展与创新提供着生生不息的文化源动力。
城市发展的系统性
城市是一个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生态、交通、信息等多种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社会生态系统,系统因要素而发展,要素因系统而更具有意义。在现今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经济要素所占的比重较大,其他要素多围绕经济要素运营,促使着城市规模和发展水平提速较快,城市化发展成果显著。但是这也导致城市消费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快、城区拥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匮乏等多种问题。其中自然生态关系着城市自然景观和生态质量,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是较为直观且受关注高的城市问题;而人文生态关系着城市文化建设和居民的精神文化享受,是隐性的且关注度较低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文生态的问题可以忽视,反而是应将之与自然生态视为同等重要的地位,因其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精神和心理、影响着城市文脉的传承和文化建设、影响着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
在近年来城市化的发展中,部分城市过多注重经济要素,GDP数据直线上升,不能否认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是同时应该警惕人文生态的缺失。如果经济和人文的发展落差对比较大,可能会造成公众认知和价值观的偏差,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公众精神空虚、身份和文化认同度低、情感麻木、伦理秩序混乱、攀比心理和媚外心理增强等社会问题,逐步淡化甚至丧失民族认同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故而城市的健康发展需要重视城市文化建设,提升人文生态的影响力,通过精神文化建设潜在地引导公众的认知观念,树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构建城市发展和居民的伦理秩序,营造富有人文情怀的生活氛围,提升人文精神享受,这也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所在。
城市文化遗产存在于居民身边,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甚至由居民创造或传承,是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文化遗产置于城市和社会发展的整体之中,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并将文化遗产与社会生活相融合,惠及民众,维系居民的情感纽带,增强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感,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城市文化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辅相成,保障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健康良性和可持续性。
结语
现代城市文明是城市历史根脉的延续与创新,是血脉相承的统一发展体系;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是综合性的城市体,其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实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传承与和谐,也需要经济、生态和文化等要素的均衡与和谐。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直接关系到城市历史根脉的传承,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影响着居民的精神文化享受和生活质量,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城市需要文化生态的滋养,就像需要绿地、公园等自然生态滋养,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文养分。科学有效地保护传承城市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守护城市发展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创新文化发展形式,强大城市发展生命力,能够增强对城市本质、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认同,塑造具有文化内涵和个性魅力的“城市名片”“城市品牌”;同时助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保障。
作者:李标标 张明哲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李思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瘸腿的胖子皇帝朱高炽 在位十个月干了点(明朝君主)
朱高炽在位期间解决了经济和社会问题。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在许多朝代出现了400多个皇帝。然而,在众多皇帝中,只有四位得到了祠堂,我们今天要说的朱棣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应该知道,这四个人都是千家万户的君主,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朱棣,一个刚当了十个月皇帝的瘸腿胖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头衔呢?他在任的十个月里做了什么?在位十月我要新鲜事2023-02-20 16:01:320001大松山墓葬群发现 展现千年历史画卷(考古发现)
就在之前考古队发现大松山墓葬群跨越了千年的历史。从去年的7月份开始,贵州的文物研究单位就组成了联合的挖掘。团队在半年的时间里对于在之前发现的大松山墓葬群进行了挖掘。而这一次的挖掘工作十分的重大,总共完成了1.35万㎡的挖掘,在其中找到的墓葬接近两千两百座,而找到的文物数量更多,接近了4000件,大松山墓葬群可以说是在整个贵州的考古历史当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大松山墓葬群我要新鲜事2023-07-03 21:30:010000专家发现一具木乃伊 腹中居然还有胎儿(怀孕木乃伊)
怀孕的木乃伊是在怀孕的时候就被制作而成。说起木乃伊,大家在电视上应该都看到过,但是怀孕的木乃伊你是否见过,英国太阳报曾报道了这样的一篇文章,一些考古专家在波兰发现了一句由年轻女性制成的木乃伊。按理说发现木乃伊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不可思议的点就是这具木乃伊的腹中竟然还有一句木乃伊的胎儿。这局木乃伊的身份又是什么。木乃伊我要新鲜事2023-10-06 19:33: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