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做好长城关堡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以北京遥桥峪堡为例
长城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线性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长城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各级党委政府和文物部门高度重视长城保护工作,在长城考古研究、规划保护、阐释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使长城在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都为新的历史时期做好长城保护和利用工作擘画了蓝图,提供了指南。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按照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组织专业力量,先期以北京密云区遥桥峪堡为试点,利用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启动了对长城防御体系组成部分——关堡的专项调查,力图了解和掌握长城关堡文物本体和历史风貌现状,特别是今天仍然生活在关堡里的人们生产生活的真实面貌,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有关要求的视角出发,分析总结长城资源保护管理利用情况及其经验,为研究制定长城关堡的分类分级保护措施、做好长城资源活化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遥桥峪堡文物本体及历史风貌现状
关堡自始建起,就是承担军事防御任务的屯兵守备之所。据长城资源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各时期长城关堡2221座,分布在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50多个县(市、区、旗),目前尚有1590座关堡有人居住,占关堡总数的72%。
遥桥峪堡历史沿革
遥桥峪堡位于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遥桥峪村,坐北朝南,地理坐标为北纬40°37′56.1",东经117°22′32.6",海拔426米。据现存于密云区文管所的碑刻记载,遥桥峪堡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当时为兵寨建筑,明万历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1598年至1599年)改建为砖石结构。
记载遥桥峪堡修葺的碑刻拓片照片(密云区文管所提供)
明代,遥桥峪堡作为蓟镇长城“西协”曹家路下辖的堡城,这里曾建寨设卡,移民屯垦,堡内建有把总署、兵营、马厩、铺房、铁匠炉、磨坊、民房和水井等,驻军300余人,戍守长城墙体约5000延长米,包括敌台9座、烽火台2座,并负责邻近重要关口的协防任务。清代,长城不再承担军事防御任务,遥桥峪堡从军用转为官用,堡城驻军被裁撤,堡内原有军营、马厩改为民居,铺房和磨坊等因年久失修被拆除。民国初年,把总署曾用于村内办公,后被转卖给个人,拆除后改建为民居。明清时期,由于堡城对面的山名为“遥桥谷”,故遥桥峪堡也被称为“遥桥谷堡”。1999年,在对堡城进行修缮过程中,新安装了以水泥修成的城头匾额,并改“谷”为“古”。
遥桥峪堡文物本体现状
遥桥峪堡平面呈梯形,墙体保存基本完整。南墙长153米,北墙长162米,东墙长121米,西墙长136米。墙体底部宽5.4米,顶宽4米,通高8.5米。
遥桥峪堡平面正射影像
墙体以大块山石、河卵石为基础,上砌虎皮墙,中间以黄土添加碎石夯实。城墙四角各建一角台,角楼现已不存,北墙正中建一马面。堡城城门开于南侧正中位置,底部以4层条石为基,上砌青砖。城门为三券三伏,门宽2.52米。城门上原建有城门楼,现已不存。堡门内西侧建有登城步道,沿36级砖砌台阶可登墙顶。
遥桥峪堡南墙东段
目前,垛口、女墙仅存堡门之上,为现代修复。经过对《四镇三关志》《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等文献进行对比研究,推测遥桥峪堡的堡墙当年也可能建有垛口和女墙的,后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种原因损毁。
遥桥峪堡马道
遥桥峪堡城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长城保护工作,保护力度逐步加大。1996年,“遥桥谷堡”被密云区政府公布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以来,地方政府及其文物部门对遥桥峪堡进行了三次维修:1999年进行了第一次维修,对堡门墙体破损部分进行了剔补,封堵了北墙豁口,堡门顶部铺墁了方砖;2002年进行了第二次维修,修缮了东墙墙体坍塌部分;2005~2008年进行了第三次维修,清除了墙体顶部植物,实施了墙顶海墁工程。
遥桥峪堡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虽经风雨剥蚀、战火洗礼、人为影响以及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破坏,经过这几次小规模修缮,堡墙、堡门和登城马道等文物本体保存状态良好,这在整个长城关堡体系中是不多见的。
遥桥峪堡历史风貌现状
在加强文物本体保护同时,地方政府还依法划定并公布了遥桥峪堡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强化对堡城内外环境的保护和控制。
遥桥峪堡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示意图
文物本体,即堡城的堡墙,包括城门、角台、马面、马道(图中红色部分)。保护范围为墙体内侧5米、墙体外侧5-25米之内(图中绿色部分)。
建设控制地带由两部分组成,其中,堡城外建设控制地带根据堡城周边地理环境及既有建筑情况,划定为I类及II类建设控制地带(图中黄色部分)。堡城内建设控制地带为5米保护范围再往里的城内其他区域(图中蓝色部分),这是堡城环境控制的重中之重,对改建新建建筑的高度、色泽、体量、风格进行了具体界定和严格要求,使堡城内的历史风貌得到了比较妥善的保护。
目前,遥桥峪堡内的道路大致呈“丰”字形,堡门至北墙中部为中轴主线,东西向三条横街,堡城城内原有的道路肌理基本得以保存。城内已经不见明清时期建筑,少量老旧民居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部分民居于近年进行了改扩建。城内现存建筑基本为一层,大多为北方传统的“人”字架结构,屋顶以灰黑色为主,总体建筑风格与堡城比较协调。
遥桥峪堡城内道路示意图
遥桥峪堡城内民居
堡城南墙外建有停车场,南临安达木河,西南百余米为云岫谷景区入口。堡城与安达木河之间建有一条乡间公路,往东可至大黄峪、遥桥峪水库、曹家路,往西可达山西、转明山、小口、沙滩和新城子镇。北墙外可远望卧龙山,堡城与卧龙山之间相隔有110米宽的耕地。堡城东墙外也是耕地,其间建有几幢民居。堡城西墙外面为现代民房,遥桥峪村的一部分村民居住在这里,西北方向有一座公用楼房,是遥桥峪村的紧急避险中心,西侧紧挨着的为遥桥峪村村委会办公楼。总体看,遥桥峪堡的周边没有高大建筑,历史风貌和周边环境的现存状态良好。
遥桥峪堡周边环境示意图
二、遥桥峪堡活化利用状况
遥桥峪堡活化利用的主要形式
遥桥峪堡是组成遥桥峪行政村的五个自然村“遥桥峪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堡城内现有村民54户,户籍人口维持在100人左右。村内常住人口以中年人为主,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0~50岁之间,年轻人基本在北京市区和密云城区工作和生活。目前,遥桥峪堡活化利用的主要形式为利用堡内经过改造的传统民居发展成的民宿,为游客提供住宿及餐饮服务。
遥桥峪堡民宿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91年。当时,伴随着云岫谷景区的开发,一路之隔的遥桥峪堡也迎来了大量游客。随着轿车时代的到来,自驾旅游成为主流,游客对于住宿和饮食的需求愈发强烈,部分游客出钱请当地村民帮助解决住宿和餐食问题,这就促成了遥桥峪堡第一批民宿户的诞生。
早期的遥桥峪堡民宿多为村民利用改建装修过后的自家住宅,仅能够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食等较为简单、基础的服务。随着游客需求的不断扩展,民宿经营者对自家改建的民宿进行了逐步完善和档次提升,将火炕改成床铺,增加了包括淋浴、卫生间、网络等相关设施,卫生条件也得以改善。充满古风古韵的民宿,与堡城及周围优美的自然风景相映生辉。
遥桥峪堡民宿
目前,遥桥峪堡已经形成了以民宿接待为主的经营业态,有的民宿除住宿接待外,也提供特色餐饮、特色采摘。部分民宿为拓展自身服务、努力争取客源,还与周边旅游景点合作,互相引流游客,形成了较好的协同效应。
遥桥峪堡活化利用的主要经济指标
目前,整个遥桥峪村共有民宿户68户,仅遥桥峪堡内就有近30户村民开办了民宿,占到了堡内村民户数的60%以上,为村民提供了稳定且重要的收入来源。
1995~1999年间,民宿户平均年纯收入达到2~5万元。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民宿为村民创造的收入也节节攀升。以2014年为例,经营状况较好的民宿户年利润可达30~50万元,较差的也可达到3万元左右。据调查统计,2014年,遥桥峪村便接待游客近13万人次。2015年,全年接待游客21.09万人次。2018年,全年接待游客23.3万人次。
2014年,仅旅游观光产业便为遥桥峪村带来了近1100万元的经济收入。到2018年,遥桥峪村全年旅游收入更是达到了1753.8万元,占到了村全年总收入的79.8%,其中,餐饮收入1061万元,住宿收入531万元,采摘收入161万元,这其中绝大部分的贡献来自遥桥峪堡活化利用的带动和延伸。
遥桥峪村旅游收入对照柱状图(单位:万元)
三、遥桥峪堡保护及活化利用的主要经验和问题
遥桥峪堡作为蓟镇长城的一座规模不大的堡城,在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是堡城完整城墙的保留,为后续活化利用提供了现实基础。历经战火洗礼和“文革”时期人为破坏,再经过新中国成立后三次修缮,堡城墙体保存至今基本完整,这在全国也属少见,加之内外环境保持较好,与文物本体相得益彰,这些多年积累的保护成果,为古堡活化利用提供了资源基础和基本前提。
二是优越的区位条件,为活化利用提供了潜在发力点。堡城地处北京、河北交界处,交通便利,加之周边地区有着云岫谷、雾灵西峰、古北水镇、司马台长城等自然和人文旅游景点,旅游资源丰富,形成集群优势。民宿经营与周边景点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推动了地域内乡村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是积极的政策引导,为活化利用提供了必要保障。村委会鼓励村民发展民宿,积极协调有关金融机构,对民宿发展提供包括无息贷款在内的资金支持,并与文旅部门合作开展精品民宿评级,对形成一定规模且经营状况良好的民宿项目给予10~12万元财政补贴,使堡城保护利用逐步形成了协同发展模式。
四是自发的参与热情,为活化利用提供了不竭动力。多年来,生活在遥桥峪堡里的人们,一直对古堡保有爱护、尊重的态度,在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的过程中更是充满热情、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这是取得今天古堡保护与活化利用成果的内在动力。
遥桥峪堡与周边景区位置关系示意图
调查发现,遥桥峪堡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一是基础研究有待加强。对堡城的营建历史、价值作用、肌理布局、结构功能等研究还需深入,研究成果对保护维修、展示利用、阐释传承、宣传推广的学术支撑有待提高,对有效利用和协调发展还需进一步科学谋划。
二是安全隐患亟待消除。堡城城墙的青砖海墁工程之后,墙顶至今没有任何安全防护设施,虽然在游客参观过程中加强了引导和提醒,但还是发生过人员坠落事件,安全隐患亟待根除。
三是内部环境有待整治。堡城内民宿绝大多数均由村民自主经营,虽然民宿的建筑高度得到有效控制,但部分民宿的色泽、体量、风格与文物整体风貌还不够协调,堡内用电线路布设比较杂乱,环境景观受到一定负面影响。
四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停车场简陋且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缺少必要的游客接待中心、水洗公厕、堡城历史文化展示场所等,冬季供水问题有待妥善解决。
五是人口老龄化问题需引起重视。堡城内年轻人口大量外流,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部分经营者对民宿的未来发展前景表示担忧,以民宿为主要形式的活化利用后劲不足。
四、遥桥峪堡保护及活化利用的几点建议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提出的最新要求,进一步做好遥桥峪堡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为与此类似的其他长城关堡的长远发展提供借鉴并积累经验,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加强研究,确定持续发展道路
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属地文博单位组成研究团队,采取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合作的方法,深度挖掘、科学阐释堡城在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多出研究成果,为保护和利用提供学术支撑。把堡城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放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让文物活起来的大背景下去谋划,研究确定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找准自身发展方向,确保堡城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保护为主,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始终把文物保护放在首位,对堡城历次维修保护成果进行科学评估,对自然破坏及人为影响的原因进行全面梳理,对病害进行准确分析,确定文物本体保护计划,列入本地区长城保护总体计划并按步骤实施,确保文物本体的绝对安全。要始终把文物安全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妥善解决安全防护设施问题,在充分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最佳解决方式,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确保参观游览人员的人身安全。
整治环境,完善各类基础设施
尽快制定并出台有关导则,对城内改建建筑的高度、色泽、体量、风格做出细化规定,保持并进一步优化堡城内外的环境风貌。严格规范新建改建项目的审批审核程序,在对堡城内既有建筑进行维修改造过程中,按照环境控制的总体要求,逐步对不协调的既有建筑或部位进行减法处理。积极筹措资金,加快水、电、气线路和堡城内外道路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强文物展示和旅游接待等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特色,做好古堡活化利用
充分发挥堡城区位优势和品牌优势,在继续做好堡城旅游加民宿接待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复原、全息展示、实景演出等方法和手段阐释堡城的文化内涵,丰富展示内容,提升展示效果。做好特色文创产品开发,发掘并推广特色饮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开展独具特色的研学活动,办好未成年人的校外课堂。加强对外宣传,巩固和扩大堡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管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继续承担保护利用的第一责任,充分发挥长城保护员的作用,加强堡城的日常管理。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积极探索组建产业合作社和经济共同体等有效方式。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努力改善关堡内广大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堡城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文物保护与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吴炎亮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编辑 | 张怡 实习编辑 | 李思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为未来而发掘过去——田野发掘技术的讨论
作者近照三个多月的发掘,笔者深刻体会到前辈们所说“考古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中的真义。一方面,我们破坏了这些地层和遗迹,但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这样的破坏,像一个艺术家一般“重建”、“刻画”出当时当地的面貌。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9:52:410000霍巍:西藏考古的世纪回顾
0000天门殷戴家湾遗址、随州金鸡岭和幕阜山地区的冶炼遗存(中国冶金起源系列之九)
【编者按】中国冶金技术起源于何方何时?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是涉及到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大命题。郭静云教授团队近期刊发《中国冶炼技术本土起源:从长江中游冶炼遗存直接证据谈起》(郭静云、邱诗萤、范梓浩、郭立新等著,全文分上下篇,分别刊发于《南方文物》2018年3期和2019年3期)。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0:20:010000三星堆8个器物坑究竟是祭祀坑 还是亡国坑
三星堆的新发现引发了人们对于这些祭祀坑的本质和目的的新的疑问。虽然这些出土的器物确实具有明显的祭祀属性,比如青铜神坛、铜扭头跪坐人像、青铜大立人等,但这些器物被埋藏的原因是否真的与祭祀活动有关,这是一个不同的问题。我要新鲜事2023-09-23 20:01:010000神秘古墓疑点重重 居然连棺材都没有(诡异古墓)
没有棺材的古墓可能是为了存放兵器。现在我们发现的很多墓穴其实就已经被盗了不知道多少次了,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都有着盗墓贼这个行业,但是大多数盗墓贼也只是把里面的静音珠宝或者是古董给拿走变卖,很少有人直接把一个棺材给直接扛出去的,但是在前几年居然真的有一个考古队发现了一个没有棺材的古代墓穴。神秘的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7:38:3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