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几点思考
数字技术无疑是当前世界重大而深刻的技术进步,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技术只是理解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和工具,并非文明的全部,赋予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还有艺术、宗教、道德等更多形式。文化遗产就是不同价值信仰下人类生存发展的遗存。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保护文化遗产本体,更重要的是要保存文化遗产承载的文明样式。
数字化是提升文化遗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诚如尼尔·波斯曼所说,“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也不例外,沉寂、缺乏戏剧效果的文化遗产在数字化过程中受技术自身局限性以及沉迷于娱乐、追求简单答案和速成效果的社会风气影响,出现了一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
一、遗产信息的异化。
遗产信息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是解读遗产文化价值的重要依据。文化遗产数字化就是通过数字技术采集文化遗产空间、物理的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化是文化遗产工作一项重大的科技转变手段,有力地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但是,数字技术强大的可塑性使文化遗产在数字化加工、利用过程中,极易受意识形态、社会潮流、市场需求和商业资本等因素的干扰,致使遗产信息被放大、弱化甚至扭曲、失真。特别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利用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遗产信息异化还表现在文化遗产数字化对文化遗产多样性的破坏。多样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数字技术的开放性、接入性和互联性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但是也使文化产生了趋同效应。数字技术形成的话语霸权,在数字化传播、利用过程中削弱甚至抹煞遗产信息的差异,损害文化遗产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此外,在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技术至上的工具实用主义对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的弱化和消解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数字技术具有工具理性的特征,它把对象看作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关心的是效率和实用,为了达成目的分离事实与价值。文化遗产蕴含着重要的人文价值,如果把文化遗产当作数字加工的“材料”,那么可能会弱化或者抽空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使遗产数字化变成遗产数据化。
文化遗产数字化中遗产信息异化的本质是技术对文化的干扰,因此,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必须坚持人文精神,坚守文化立场,以保证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遗产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虚拟化下遗产在场性和体验性的遗失。
虚拟化是数字技术的一个重要功能,而且也是当前社会流行的文化趋势。人们通过数字技术营造的虚拟世界,可以进行各种便捷的经济、文化、娱乐活动,文化遗产工作也不例外。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和浙江大学合作的三维重建和复原展示,利用AR技术重建数字圆明园,虚拟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文化遗产传统的展示传播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文化遗产的活化工作。
虚拟化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但它只是一种手段而非我们生活的目的。虚拟化的生活是否有意义是目前人们探究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活动的遗存,遗产本体带有深深的自然和人文的烙印,遗产本体的重要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是毋庸置疑的。摩崖石刻的斑驳与漫漶,文玩古物的包浆与手泽,这种人类与自然对话所形成的历史气息是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虚拟化是如何也模拟不出来的。而且,这种遗产本体的时间感和沧桑感是我们中国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审美情愫。对文化遗产本体的尊重,就是对历史和过往的尊重。
文化遗产脱离不开文化遗产所处的环境,文化遗产所处的环境就是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遗产所处的山川、河流、道路包括自然气候都形成了文化遗产的特殊场域,文化遗产和这种场域之间的关系蕴含着重要的历史讯息,脱离开这种场域,文化遗产便成为毫无生命的文化标本。我们把千年古道的摩崖石刻搬到修葺一新的展室,把大漠戈壁的烽燧迁至山野平畴都会丧失掉文化遗产的原有意味。遗产本体和遗产所处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置身于遗产所处的环境便形成了一种在场性,身在其中会有一种时空交错、触摸历史的感觉。直接面对呈现在面前的事物本身,与历史的原初场景对话,才能获得具有强烈仪式性、参与性和事件性的遗产体验,这种体验在虚拟世界中是无法得到的。
数字虚拟技术是丰富文化遗产传播、展示和利用的重要科技手段,但是在文化遗产虚拟化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要注意以实为主,以虚为辅,虚实结合的原则,注意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否则会让技术喧宾夺主,使文化遗产虚拟化变得浅层化、世俗化。
三、警惕泛娱乐化和过度商业化。
数字技术的虚拟性和交互性特点使其在娱乐行业中如鱼得水,在商业资本的加持下更是极速发展。数字技术娱乐化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娱乐化解构了严肃和理性主题,满足了普通大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文化遗产数字成果娱乐化是文化遗产活化的一种手段,可以改变文化遗产高高在上、严肃僵化的形象,让其走下神圣的殿堂走进普通大众生活之中,增强了文化遗产和观众之间的亲和力,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如对关于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游戏开发,纯粹以娱乐为目的忽略甚至背离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内涵;为了刻意追求生动的效果而让文化遗产形象“翩翩起舞”或“耍宝卖萌”。为了一味迎合观众和市场的泛娱乐化,只会让文化遗产逐渐丧失其文化深刻性和历史厚重感。久而久之,让观众对文化遗产产生浅尝辄止的快餐文化消费心理,对文化遗产不愿做深入的学习了解。虽然这不是主流,但是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数字经济时代,对利用文化遗产形成的数字资产进行商业化开发可以有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增加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当前,各级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正在广泛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和数字化技术开发文创产品、文旅项目,开展商业经营活动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使原来小众冷门的文化遗产不仅“活起来”而且“火起来”。如敦煌博物馆利用敦煌数字化成果开发的文创产品涵盖服饰家居等生活用品领域,不仅获得了经济收益而且传播了敦煌文化。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在商业中的应用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但是在数字化商业应用中还应注意到文化遗产作为公共文化资源的属性,应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坚持文化价值传播的原则,不能把获取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目的,过度商业化。
数字化潮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的部署,明确提出要“分类采集梳理文化遗产数据,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应主动把握时代潮流,掌握数字化工作规律,趋利避害,以宏观的历史视野和真挚的人文情怀,处理好数字化与文化遗产的关系。让数字技术激活历史文化遗产活力,为繁荣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作者:饶涛
作者单位:张骞纪念馆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李思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新发现 | 宁夏周家嘴头遗址发现仰韶时期制陶业特征显著聚落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9:34:030000日享一书BGs01《顺山集,泗洪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前天分享的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评述(顺山集、石峁、海龙囤)中有一新石器中期的顺山集遗址,开创了苏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研究的新局面。而更难为可贵的,如此一个重要的遗址还能及早地将发掘报告出版出来,这在考古界是相当少见的。0000比夏朝更早的王朝:考古发现改写认知,难怪韩非说“虞夏二千岁”
先秦史书记载,比夏朝更早的是虞舜之朝,先秦并列表述“虞、夏、商、周”,尚书第一篇记载的就是《虞书》,韩非子更是声称“虞夏二千岁”,其中夏朝存世400多年,虞朝则是1500多年。虞朝过于久远,处于五帝时代,司马迁也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传世史料极少,兼之夏朝还未搞清楚,又何言虞朝,因此如今基本否定虞朝存在。我要新鲜事2023-06-11 20:27:160000云南少数民族为什么崇拜铜鼓?有一个秘密你可能不知道
铜鼓崇拜的传说本文作者张珍倪方六接着前面一篇,再来聊聊云南少数民族铜鼓崇拜的种种传说。勤王酒鬼跟赶来的村民述说了事情的原委。大家都感到奇怪和惊讶,一致认为葫芦救了他的命。只有勤王酒鬼心生疑惑:究竟是拍打葫芦时发出的响声赶走恶魔猛兽,还是恶魔猛兽闻到酒气而逃跑?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2:17:190001湖南人家盖房发现青铜猪 专家看后大呼庆幸(无价之宝)
挖掘出来的青铜器是青铜猪尊。我国5000年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数不胜数,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事实上,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谈论一个著名文物背后的故事。它的名字叫青铜猪尊,在当时是用来祭祀的,有着极其高贵的地位出土的宝藏伴随着一个故事。青铜猪尊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1:58:08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