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的讲话思想深邃、深入人心、催人振奋,在河南大学引起强烈反响。
5月29日上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历史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共同主办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会议精神专题座谈会。会议在明伦校区黄河文明中心316会议室举办,并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同步进行。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巍先生第一时间应邀参加会议并作主旨发言。河南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出席座谈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方燕明以及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立东、秦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刘春迎、吴朋飞、副教授侯卫东、贺俊、董好、郭子月等学者参加座谈会。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苗长虹主持座谈会,并领学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会议精神。与会学者分别就本次学习分享了各自的体会,并针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具体开展、多学科合作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的运用、研究成果的宣传和转化、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问题展开学术交流与对话,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作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解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负责人,王巍详尽地讲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历程和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并分享了自己参加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感悟,讲述了他在会议上发言的主要内容。他提出文明起源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出现,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形成阶级,权力逐渐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
该方案对西方提出的文明“三要素”的机械标准提出了科学质疑,把研究视角深入到社会内部,以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文明的标志,提出了一套较为客观,更有广度、更有深度的城市文明判断标准。同时强调,“中国方案”不仅适用于中国文明,也适用于玛雅、埃及等文明,能够用来解决其他文明起源的问题,“中国方案”需要向国际学界推广。
并由此进一步提出文明起源标准的“中国方案”包括的八个具体标准:
1.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的人口的增加;
2.手工业技术发展,高技术含量手工业专业化且被权贵阶层控制;
3.人口聚集,形成城市乃至大规模的都邑;
4.出现高度的社会分工;
5.社会贫富、贵贱分化加剧;
6.出现表明等级身份的礼器和礼制;
7.暴力和战争成为社会常见的现象;
8.出现稳定的控制区域和统治机构。
在这八项标准的基础上又提炼出三个最核心的标准,即:
1.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出现;
2.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形成阶级;
3.权力逐渐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按照这一标准,探源工程提出,在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关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阶段性,王巍先生提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进程为:
万年奠基——农业出现;
八千年起步——社会出现分化的端倪;
六千年加速——社会分化加剧;
到距今五千五百年左右形成以玉为贵的理念,五千年进入——跨入文明社会;
距今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距今四千年进入王朝文明。
并且指出八千年文明的说法混淆了文明起源与文明形成的区别,缺乏合理性。关于中国文明的特点和留给我们的启示,王巍指出多元融合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源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动力,文化认同是保持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关键等。在阐释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内容。他指出文明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深化对世界文明的比较研究、原生文明的原创性研究,同时还要加强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转化传播,既要让国际学者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明研究成果,争取国外学者的认可,也要用“中国方案”去解决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起源问题,和其他文明进行比较研究,此外还要开展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宣传工作。王巍提到,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历次讲话中,能够体会到他对中华文明的高度重视以及对考古学科的高度关注,在这个背景下,考古学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刘海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给考古工作带来了很多启发。作为考古人,应该认识到我们所做的工作对民族复兴的重大价值和对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中国的考古工作也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实证了中华民族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历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
刘海旺指出,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中原地区又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以及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中心地区,河南考古工作者面临着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问题,对中原地区的文明应该下更大功夫去研究。
基于河南的历史、地理发展情况,刘海旺进一步指出河南考古依然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发现较少,对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群的了解不多,对仰韶文化发展进程方面的研究显得空泛等,今后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精准要义,并将其深入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考古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唐际根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际上也是肯定了中国考古学的价值和中国考古学界的工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20年的工作中已经取得了斐然的研究成果,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使中央领导人进一步了解了考古学对社会的贡献,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整个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还为中国考古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局面。中国考古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考古界组织大规模、高质量、多学科团队对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中国考古学将会有更蓬勃的发展,也会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力量。
他特别注意到,总书记此次讲话除了论及考古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外,还谈到了考古学和历史文献的结合,这准确指出了当前中国考古学的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这一点十分重要,需要从全国布局上做一些安排。最后,唐际根从个人角度出发,就落实总书记提到的研究成果的转化问题,提出在做好本职研究的基础上,应该在人口聚集的一线城市努力推广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使更多的人能够真正了解考古工作。
方燕明指出,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以推动历史学科和考古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他回顾了近三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考古学发展作出的指示,并在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基本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文明起源研究,特别是夏文化研究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在当前工作中,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尚显不足,向前推进和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如夏文化的上限和下限问题、早期夏文化的研究等,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这些工作的难度主要在于材料的整合上,特别是对于历史文献、多学科合作成果与考古学材料之间的整合。夏文化研究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张立东认为王巍先生提到的文明形成的几个标准不仅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也为自己答疑解惑了,根据王巍先生提出的文明标准,可以用兵器的礼仪化来解释良渚文化少见兵器的现象。通过平时的研究和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学习,他深感在涉及国家、文明等方面的问题时,政治家的认识往往比学者的认识更深刻。通过这次学习,结合张光直先生提出的文明“连续”与“断裂”的观点,张立东指出向世界推广“中国方案”尤为重要,需要突破在欧洲中心论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些观点,根据中国、美洲等地的材料形成新的理论和标准。作为考古学界的一名教育工作者,他从个人角度提出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一方面落实夏文化研究机构设立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指导印度、希腊等国的留学生,从比较的视野对中华文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刘春迎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王巍先生的发言,从多学科合作的角度对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具体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具有很大的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但是目前中心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进行的研究还不够多,多学科合作的优势尚有待发挥。二是中心内部所有科研人员应该相互了解彼此的专长及其涉及的研究领域,加强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三是中心的每个人要对自己研究课题中能够进行多学科合作的地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介绍。随后刘春迎以自己在杜陵邑的考古工作为例,阐释了以上三条建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吴朋飞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内容对学术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多学科合作和研究成果的转化,对学术研究的发展意义重大。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在通过多学科合作对中国文明展开研究上大有可为,如将黄河改道与中国文明的嬗变结合等。
秦臻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极具深度,对考古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从个人角度抒发了此次学习的感想。第一,总书记对于多学科合作的强调极为重要,真正阐明了多学科合作的价值,这也激励着自己在今后工作中继续沿着多学科合作的方向开展研究。第二,总书记对于文化的交流互鉴、对世界其他文明的理解等方面的重视值得我们注意,目前国内开设考古专业的高校大多缺乏对国外考古学状况的介绍,学生对国外考古学的认识不足,因此开设世界考古学课程是目前需要去做的一个事情。第三,要增强国外考古学者对中国考古学成果的了解,一方面需要让更多国外学者参与中国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参观中国考古遗址,另一方面要推动国内考古学期刊的国际化,如对于国内重要的考古学期刊出版英文版或者设立英文考古学期刊。
侯卫东分享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体会,并就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化研究院、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等机构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会议精神,提出了几点想法。一是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中华文明的成就以及夏文化、商文明等,以现有成果为基础,设置重大课题。二是深化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与阐释,出版一系列著作,包括《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夏文化与中华文明主根主脉的形成》《夏文化十二讲》《黄河文化遗产研究报告(夏文化卷)》等。
贺俊提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为未来的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作为相关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一方面要立足中原,做好夏文化、早期国家和早期文明的研究,产出高质量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黄河文明的研究,此外还要利用新媒体做好研究成果的科普转化工作。
董好指出,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学的重视为考古学科的发展和考古学者及考古学生个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作为一名青年学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珍惜时代赋予的机遇。
在分享交流中,学者们深感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学的重视,中国考古学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并由此生发出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致表示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依托河南大学提供的平台与资源优势,乘势而上、拼搏实干,深入推动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充分发挥河大人的作用。
最后,孙君健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要从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汲取力量,来进一步推进中国考古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特别是三大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河南大学具有多学科发展的优势,要充分发挥这种多学科的优势,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发挥河大人、河南人、黄河人的作用,作出我们的贡献。
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有成果的宣传、教育、推广,一方面要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有的成果运用到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上,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学的哲学思想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实现考古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科教融合,培养创新性人才;另一方面要继续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有成果的普及性宣传教育,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推广。最后,孙君健表示,学校将继续大力支持和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希望在研究和弘扬中华文明方面作出河大人的贡献。
本次会议深入学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会议的重要精神,不仅为河南大学深入研究和弘扬中华文明、赓续历史文脉起到了振奋人心的效果,同时也为今后河南大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入研究及科技成果的转化与阐释工作指明了方向。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也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积极投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以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的整合、已有成果的转化传播为己任,为更好地研究和弘扬中华文明、赓续历史文脉,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贡献河大力量!
作者:丰杰 张鑫 侯卫东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齿河盗龙:阿根廷大型食肉恐龙(长7米/距今6500万年前)
恐龙时期的阿根廷,因为环境适宜,生活着许多食草恐龙,相应的自然少不了那些食肉恐龙,这里简直是它们的天堂。为了丰富大家的恐龙知识,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齿河盗龙,它是一种大型食肉恐龙,体长可达7米,生活在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齿河盗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2:04:500002地下文物看陕西:武王灭商时期的周文化
礼乐之邦——武王灭商经过百年发展,文王姬昌时,周已是商统治下“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主。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定都镐京。在殷商王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西周王朝建立了更加强大的王权体系。周公制礼作乐,礼制高度发达,对其后数千年的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也由此成为礼仪之邦。我要新鲜事2023-05-28 23:52:520000南京挖出来的公主墓 里面居然有活人居住
古墓里居住的是外来打工人。古墓当中有活人居住,如此骇人听闻的事情真的存在吗?相信很多人看了标题之话都有这样的疑问,不过这件事情就是真实发生过的,那么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古墓呢?住在古墓当中的人又是些什么人呢?明朝公主墓我要新鲜事2023-08-21 19:03:140001此人是盗墓贼的“祖师爷”,直言考古专家技术不如他,无人敢反驳
众所周知,古人一直都非常重视身后之事,身份越尊贵,地位越高的人陪葬品就越多,在古人的眼里他们死后只是来到地下世界,以另一种方式存在,所以生前若钟爱的东西都要放到陵墓中陪伴自己,陪葬的东西越多,自己在地下才能过得更舒服。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7:58:580001中国黑龙江发现一墓,内有10余具人骨,韩国人上心日本人关注
渤海国王陵考古本文作者倪方六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在位时的道光年间,其祖宗的发迹地——东北发生了一起盗墓事件。一石工将一座墓上的封石,偷偷凿出六七十公分大小的洞,乘夜溜进去,将墓中陪葬的金银财宝等值钱东西全部盗走了。事发地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境内。其事见于地方志书,民国《宁安县志》、《渤海国志长编》均有记载:“于道光年间被石工偷凿一孔,约二尺许,殉葬贵金品尽为盗去。”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2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