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土2000年前新式武器,功能如手枪,带弹匣能连续自动射击
江陵秦家嘴墓地47号楚墓考古发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现代武器的特点是“自动”,其是依靠火药燃气为动力源,完成自动循环,从而进行连续射击,即所谓“连发”的。考古中发现,先秦时中国人已发明了不用火药就能连发的射击装置——设计精巧的“连发弩”。

从湖北江陵秦家嘴墓地M47号楚墓中出土的一件“双矢并射连发弩”,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新式武器,竟然带现代枪支才会有的“弹匣”——里面可以放20支箭,称为“矢匣”更形象。
这件新式武器有两个“枪口”,扣动一次板机可以发出两颗子弹——矢。射出后,矢匣里的矢自进落入发射位置(槽),如此连续发射。其结构复杂、设计原理先进,放在今天也不落后!
更特别的是,这是一种短弩,随身携带非常方便,功能相当于现代的手枪。

双矢并射连发弩的发现,改写了中国武器发明史。它是怎么发现的?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说说这件新式武器的考古发现。
1986年2月,湖北动工修建荆门至沙市的“荆沙铁路”,在当时江陵纪南乡鱼场所辖的秦家咀铁路线段上,发现一处古墓群。


秦家咀属丘陵地带,地势高低起伏,岗地与水田延绵,西距楚国故都纪南城仅约2公里,东临长湖,南距荆州城也只有11公里。
墓地发现前,这一带不见坟墓,是一片岗地和水稻田。
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当地考古部门对这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了105座楚墓,收获很大,有许多重要发现。

双矢并射连发弩,是从考古编号为M47的墓中出土的。从出土陶鼎、漆盒、陶壶的形制推断,此墓的时代为战国晚期稍早。
据考古报告,M47号墓位于秦家嘴古城西垣夯土墙基之下,墓口上部堆积2米厚的夯土层。据考古报告,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墓口长3.4米、宽2米,墓底长3.12米、宽1.48米,墓底距地表深6.64-6.84米。
葬具为一椁一棺,椁内设头箱和棺室。棺室内置悬底方形木棺1具,长2米、宽0.58米、高0.64米。

此墓葬制在楚墓中很普通,令考古专家惊喜的是随葬器物,竟然有一批兵器。
这些兵器放在头箱和两侧,共有41件兵器。其1件铜剑,1件铜戈,1件长木弓,16支长矢,1件弩,19支短矢,2件短木弓。另有陶器、漆木器、竹笥等普通随葬物。
兵器中最特别,也具体研究价值的,是放在竹笥内的弩,发现时与短木弓、短矢放在一起,保存完好。

弩通长27.8厘米、通高17.2厘米、宽5.4厘米,髹黑漆。整体可分矢匣、机体两部分,机体又包括木臂、活动臂和铜机件。
矢匣置于机体的上方,呈长方匣状,长21.9厘米、宽3.8厘米、高5厘米。
矢匣前视呈长方形,下边开两个并列的半圆孔,与机体相应部位的半圆孔扣合而成圆孔,作为矢的发射孔,设计相当巧妙。

这件双矢并射连发弩,是迄今中国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形制奇特,与普通的弩相比,结构要复杂得多,可以说是当时武器中的“黑科技”,令现代兵器专家大为惊叹。
得到这件新式武器后,专家复制了一件,经过多次分析和试验,弄懂其使用方法和发射原理——
双矢并射连发弩发射的全过程,包括拉弦、发射、钩弦杆三个阶段,同时配合以自动落矢。这三个阶段互相衔接,于活动木臂的前后运行过程之中,一次完成。

拉动活动木臂后,能够同时完成钩弦、拉弦、发射三个过程,简化了发射程序。
成功复原的并射连发弩发射,一次可射出2支矢射程一般可达20米-25米。20支矢装满矢匣,可以连续发射10次。
值得一提是矢匣中的短矢,这是一种特制的“子弹”,比较短,方便装入矢甲内。

2000年多前中国人就想到了使用矢匣——这种现代武器才有的弹匣。将矢装满矢匣,不需要射击一次取一次箭。可连发的同时,两个并列的发射孔又可同时工作,因此提高了发射效率,对敌人杀伤力很大。
双矢并射连发弩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科技武器,中国古人充分利用了当时已有很大发展的力学成果。设计者将矢匣安在弩的上方,利用物体的滚动和重力下落的原理,巧妙地解决了自动进矢、自动落入发射槽的问题。

活动木臂的设计,则利用了运动力学和杠杆等原理,使发射的全部程序统一于活动木臂的前后运动过程之中,一次完成。双矢并射连发弩不只是兵器发明史上的重要文物,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物。
双矢并射连发弩长度不足30厘米,与大弓弩相比,轻巧灵便。如果说大弓弩是长枪、机枪,那这件双矢并射连发弩就是枪短,方便随身携带,是手握式近战护身武器,相当现代的手枪——是当年名副其实的新式武器。

楚人善射。“百发百中”、“百步穿杨”都是楚国神枪手创造的。《战国策·西周策》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除了养由基,楚人中还有兵器理论家、射手陈音。
双矢并射连发弩的出土不只证明了楚人善射,还证明楚人有高超的武器制造水平。

在先秦时,楚国的武器装备最好,领先秦、赵、吴、越等国。楚国的部队编制在当时也很前卫,大力发展步兵和骑兵,废除古老的机动性差的车兵作战编制。
而楚国的“军改”,就是建立在双矢并射连发弩这类先进武器、新式武器发明基础上的。

最后要交代的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字资料,M47号墓主的身份不明,但可以想见,其生前一定是一位军人,而且有相当的级别,所随葬的那些兵器,都应是他生前使用和拥有的。

河北发现苏麻喇姑墓 戳穿了康熙谎言(康熙骗局)
我要新鲜事2023-03-21 14:58:280000盗墓贼比专家还厉害 为何总是最先找到古墓 是天赋吗
考古专家在寻找古墓方面通常比盗墓者慢一步,这是因为盗墓这个行业已经发展了几千年,代代相传,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经验。盗墓这个行业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从未成功被彻底杜绝。在古代,随葬品丰富且身份高贵的人更是成为盗墓者的主要目标。尽管在安定的时代,人们仍然会为了巨大的财富而铤而走险。我要新鲜事2023-07-22 20:37:040000荐书 |《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内容简介《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收集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考古学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40篇文章。考虑面向公众,收文兼顾了学术性和可读性,文章大多是短篇,有学术论文也有通俗性的报纸文章,虽收录的文章只是学界研究成果很小的一部分,但也大致反映最近三四十年来中国考古学界有关中国文明起源探索的过程和样貌。目录前言陈星灿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8:29:5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