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从平民阶层看吴越地域文明特色——《宁国灰山土墩墓》读后
2022年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国市文物管理所编著的《宁国灰山土墩墓》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和发行,书中发表的是2012年在安徽宁国市港口镇灰山村发掘的36座土墩,共86座单体墓葬的考古资料。全书共分为五章四十三节以及附表、彩色图版,全书图文并茂,是关于江南地区先秦时期土墩墓研究的重要资料。

《宁国灰山土墩墓》
编著: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宁国市文物管理所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定价:298元
笔者与《宁国灰山土墩墓》的主编王峰老师和编辑组成员姬美娇老师皆有渊源,王峰老师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二考古研究室主任,笔者研究生阶段曾前往王峰老师的考古工地进行实习,记得当时前往工地是王峰老师用车载往,一路上王峰老师不仅介绍田野发掘的相关知识,还对未来可以合作的研究项目提供了建议。正是因为有了王峰老师及参与发掘师友的细心指导,才使得一个毫无田野发掘经验的小白,通过三个多月的田野实践和锻炼,既累积了考古发掘经验,也为未来从事文博工作奠定了基础。姬美娇老师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2021年加入吴中博物馆从事策展工作,在其加入吴中博物馆之前,就曾听一位好友说其有一个小师妹将入职吴中馆。和姬美娇老师熟识后,才知道她不仅是好友的师妹,而且也曾在王峰老师的考古工地参与过考古资料的整理工作,真真切切验证了一把“考古圈很小,小到每个人总能扯上点关系”的说法。这次承蒙姬美娇老师的慷慨赠书,倍感荣幸,这本对江南土墩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发掘报告,对于一名在博物馆从事吴文化研究的人是十分有帮助的。
“土墩墓”一词最早见于南京博物院邹厚本先生的《江苏南部土墩墓》一文中,顾名思义就是以人工堆筑的土墩作为埋葬的墓地。其最典型的特点便是“平地掩埋,不设葬具,堆土不夯,封土成墩”,是一种商周至春秋时期我国江南地区流行的特殊墓葬形式,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经发现,便引起了当时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目前这一特殊墓葬形式,在我国的皖南、江浙、福建北部以及江西等地区都有分布,其中地处长江之南的皖南地区的先秦土墩墓群是目前存世规模较大,且保护较好的遗存,宁国正是皖南土墩墓的集中之地。就全国而言,皖南土墩墓在江南地区土墩墓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历年经过考古发掘的也很多,但在工作结束后,能够及时对外公布资料的并不多,就算公布也多以简报的形式,能够以报告形式更少,目前仅有一处高等级的屯溪土墩墓在发掘结束三十年后出了发掘报告,远不能满足学界对土墩墓研究的需要。
宁国灰山土墩墓共计36座土墩,包含了一墩多墓型、一墩一墓型和空墩无墓型三种类型,其建造年代以西周、春秋为主,少数可持续至战国时期。发现了86座墓葬,共出土了366件材质各异的随葬器物,种类丰富,且型式变化明显,其中以原始瓷数量居多,以及印纹硬陶器和一定比例的泥质陶器与夹砂陶器。器形较为常见,多为鼎、钵、盂、碗、盅式碗、盘等饮食用器和罐、壶、盆、瓿、坛等存储器,以及少量以纺轮为代表的工具类,在整个江南地区土墩墓群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宁国灰山土墩墓》公布的资料涉及土墩、墓葬以及出土物等,基本达到了客观、全景式公布所得到的发掘资料,特别是报告中第五章的结语部分,对整个灰山土墩墓的分期和断代、墓葬形制、埋葬习俗以及随葬物的文化因素分析都颇有深度,这些都为未来江南土墩墓的进一步研究充实了资料。
当然报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报告中对出土物研究还多停留在层位学、类型学分析上,对一些细节研究不足,如出土器物纹饰,报告中多以文字简单描述,未能进行专门研究,更缺少纹饰的细节照片、拓片等。二、缺少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特别是关于陶瓷类出土物的化学成分、烧制温度、烧制工艺等重要信息未能进行检测分析。
但瑕不掩瑜,《宁国灰山土墩墓》依然算是一部优秀的报告,其对出土器物的类型学分析颇有深度,特别是将典型器物组合关系以及典型原始瓷的类型分期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使得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同时报告中通过对宁国灰山土墩墓整理研究发现一些新的特征,如一墩多墓主要形态作为宁国灰山土墩墓的主要形态,改变了以往学者认为这一现象多见于宁镇地区、浙江北部和环太湖地区,皖南地区多以一墩一墓为主要特征的看法,显然对江南土墩墓的进一步认识与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先秦时期的土墩墓作为长江下游的一种独特丧葬形式,其存在的时间与吴越的兴起和衰落过程始终相伴,具有鲜明的吴越地域文明特色,代表了江南地带的文明发展进程。吴越文明的产生、发展、繁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对吴越文化的研究多聚焦青铜器、玉器等高等级物质文化资料,其实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一般普通阶层对历史发展同样重要。《宁国灰山土墩墓》中就出土文物多为生活实用器皿,推断出这些墓的主人应该属于当时等级不高的平民阶层,反映的是生活在皖南地区吴文化势力范围内的一处小型聚落普通居民的墓葬遗存,并在春秋晚期以来,随着越国的兴起,受到了越文化扩张影响的结论,对于了解和认识皖南地区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推动长江下游吴越文化的研究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博物馆)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袁鹤窈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中华第一陵”是哪个人的陵墓?很少题字的朱镕基为其留下墨宝
伏羲出生地与墓地考本文作者倪方六正月团圆不忘祭祖。家有祖,国有宗,中华第一祖宗是谁?伏羲也!伏羲即太昊,亦作大嗥、太皞、大皥、风姓,号伏羲氏,中华“三皇”之中的首皇。传是上古东夷部落首领,故后被道家称为“东方天帝”,东方天帝以木德王,木为春,故伏羲又是“春皇”。(伏羲真像)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05:180000胄甲龙:北美洲大型食草恐龙(长7米/距今6800万年前)
说到食草恐龙,很多人心中想到的是腕龙,它体型巨大,性格温和,只能通过庞大的身体来威胁敌人。其实,在整个恐龙世界中,有很多食草恐龙不仅体型大,而且攻击力、防御力都不弱,比如世界上最强食草恐龙美甲龙,以及今天要介绍的胄甲龙等,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胄甲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23:12:090000巴塔哥尼亚龙:南美巨型恐龙(长20米/生于1.69亿年前)
巴塔哥尼亚龙是一种蜥脚亚目下的鲸龙科恐龙,体长可达18-20米左右,诞生于1亿6900万年前-1亿6300万年前的侏罗纪中期,主要是以植物为食,最大的特点就是脖子和尾巴非常修长,脑袋则比较细小,第一批化石出土于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7:28:490000加拿大的博物馆里 居然有清朝古墓(贩卖古墓)
加拿大里的清朝古墓是被中国人卖给了洋人。在加拿大的安大略博物馆,竟然展示着一座中国明末清初的古墓。墓主人名叫祖大寿,由于家道中落,急需用钱养家糊口,但世道兵荒马乱,迫于无奈只好将自家祖坟给卖了。洋人花巨资通过水路将整座墓园托运到了加拿大,最终落户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古墓雕刻我要新鲜事2023-12-28 16:20:480004保管在博物馆中的武则天孙女骸骨被当垃圾倒了,原想复原千年美人
永泰公主骸骨鉴定与失落之谜本文作者倪方六考古考古,考察证古。现代考古主要通过田野发掘,通过地层变化、出土文物来证明历史、发现历史、纠正历史,指引未来——让大家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应该往哪里去。由于考古结论毕竟是主观意识之产物,而不是历史实录,出现争议和错误都是可以理解的,并非不正常。当然但有意妄测,曲意为之,别有所图,另当别论。我要新鲜事2023-06-03 09:19:37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