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遗产贡献城市发展——“第六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与研讨”的《武汉倡议》要点析
城市更新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阶段。不论是空间形态重构,还是生活环境改善,都离不开有遗产保护之思的城市再生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探索,其中“活态”的20世纪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正是城市更新所需的源源不断的动力,20世纪遗产与城市发展目标彼此点亮。在2022年8月26日的“第六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暨建筑遗产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上,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在主旨报告《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中反复用国内外实例,说明建筑遗产保护要用“活起来”代替“锁起来”,20世纪建筑遗产一定要在保护传承中为城市发展服务,特别要尊重中国建筑师百年来的设计创作。今天,中国建筑与文博界要礼赞时代,20世纪遗产保护与传承是重要的推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遗产新类型及发展方式。
针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有待持续挖掘的“活态”优质资源,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自2016年至今联合向业界与社会推介六批共597个“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不仅推动国家遗产保护类型中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增加20世纪遗产项目,更要用对20世纪遗产保护与创新的方式引领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未来。中国文物学会与中国建筑学会联手推进20世纪建筑遗产研究、利用与传播,是跨学科的创新行动,是将建筑与文博知识建立协同沟通机制的尝试,它建立在遗产多样化与广义建筑学的基础之上,在创造20世纪遗产再生与优化的多方主体参与的城市发展愿景中,致力于指导20世纪遗产“活化利用”可持续提升的平台建设。
第六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100个项目的特点是:从思想与文化价值上,充分展现了相当数量的红色建筑,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建设成果的一个个侧面,从革命老区到改革开放特区、从纪念建筑到新中国建设、从创新城市更新模式到设计新作迭出,不愧为大历史观下以建筑致敬建党百年之经典,这里有党史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西南联大旧址;新中国史的重庆大田湾体育场建筑群、宁夏展览馆;改革开放史的深圳大学早期建筑、北京长城饭店;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北京方庄居住区、杭州铁路新客站等,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建筑物证,是体现20世纪百年“国情”与“史情”的珍贵档案与教材,是最辉煌的建筑遗产。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已写在中国建筑的城乡大地上,也必将载入世界建筑史的遗产册中。
会上见证了多易其稿的20世纪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武汉倡议》。《武汉倡议》作为体现专业性、技术性与社会文化普惠性的“智库”倡言书,使建筑遗产保护认知不局限于“小文化”的传统遗产圈子,而积极倡导“城市更新”文化目标下的协同合作平台机制,它重点倡言如何使20世纪遗产在保护中激活资源、联合供给发力,更要实现设计体验与创意的多元新业态,使20世纪中国建筑文化瑰宝在“活化”中发展壮大。《武汉倡议》呈现五个要点:
倡议一
20世纪遗产需要城市更新的借鉴“范本”。从2021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到2022年8月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都提出了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城乡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责任与要求。据此倡言,国家和地方不仅要完善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健全体系,更要支持并培育20世纪经典建筑应留尽留、活化利用的设计与营造个案“样本”。
倡议二
20世纪遗产需要立法保护的策略。2008年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加强20世纪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及住房城乡建设部也连续发文,提出严禁在城市更新中出现大拆大建行为,无论从国际视野乃至国家创新城市治理上看,依法保护身边的20世纪遗产势在必行。倡议有关部门在“十四五”期间,要尽快编研出台与“十四五”城市更新相配套的《城市建筑遗产保护法》。
倡议三
20世纪遗产需要“见物见人”的记忆。从国际上看,近20年来,《世界遗产名录》已经收录了十多位世界各国的20世纪建筑大师及其作品,很遗憾中国著名建筑匠师尚无缘于此。倡议要借20世纪与当代遗产推介之力,让设计与施工建设机构在自己的“作品集”“功勋榜”上呈现设计师与营造者的署名,弥补以往建设项目“见物不见人”的缺憾。
倡议四
20世纪遗产要发扬工匠精神。中外20世纪有丰富的宏大叙事,建筑经典之作在此也不仅是事件的见证者与追述者,同时也是建筑融入生活的重要创新者和参与者。讲述并挖掘 20 世纪遗产项目与事件的工程,其价值中最可贵的是体现建筑与城市血脉的“工匠”技艺的遗产内涵,这里有当代建筑文博学人应珍视的严谨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能力、虔诚敬畏的信仰与道技合一的创作态度。
倡议五
20世纪遗产“活化”要借助数字手段与传播力。在当下的存量更新时代,20世纪遗产的丰富性及当代性,首先要使之持续“活化”,并为构建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服务,以探求传播的力度与广度。不仅要为遗产保护传播插上“云端”之路的数字翅膀,更要打通“文”的“物化”,向“物”的“文化”转型之路。倡议20世纪遗产专题要用生动故事带领公众回到历史现场,向世界讲好中国20世纪与当代遗产的故事。让建筑事件与人物,在融媒体时代“思其树、怀其源、落其实”。
作者:金磊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李 丹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夏处何境——大禹治水背景分析
作者:郭立新、郭靜云编者按:郭静云教授与郭立新教授已发表多篇关于中国上古时期洪水与治水的文章,本公众号将整理成系列并陆续推送,《夏处何境——大禹治水背景分析》为该系列第二篇。0004双庙龙:中国大型食草恐龙(长8米/距今9400万年前)
在中国,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就是辽宁,这里目前已出土了35种恐龙化石,其中包括前面介绍的中华丽羽龙和神州龙,还有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双庙龙,一起去认识看看吧!双庙龙基本资料体型:双庙龙是一种中国的大型恐龙,它体长8米,与锐龙和时代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234位,生活在距今1亿年-9400万年前的早白垩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1:22:530002天禹文化集团强势加盟中国文物报社“品牌文博计划”携手共塑文博品牌
4月21日,中国文物报社与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盟“品牌文博计划”,共同推进博物馆展陈创新、文博生态圈繁荣发展,助力文化传播,塑造新时代文博品牌。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柳士发和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秀福分别代表双方签约。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3:19:390004新发现 | 江苏薛城遗址发现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台型聚落遗存
薛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街道薛城十村,南距高淳市区约4.2公里。遗址原处于石臼湖南岸,为一岛形台地,顶部海拔14米,当地人俗称“小岗头”,现在遗址东南面大部仍临水,西北部为鱼塘。其平面大致呈椭圆形,南北宽约210米、东西长约330米,经初步勘探,遗址中心面积约6万平方米。薛城遗址于1997发现,并于1997、2010、2021年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385.4平方米。我要新鲜事2023-04-20 14:08:060000山西发现一座古墓,和朱元璋大有渊源,考古队:历史谜题有了答案
在霍州市某公司为家属楼打地基前,文化局照例前来勘探文物。在一处空地上,他们发现了一座古墓。考古队立刻赶到了现场,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抢救性挖掘。这座古墓保存比较完整,没有经受过盗墓者的破坏。在这座墓中,专家挖出明代的铜镜一座,琉璃香炉1台,琉璃烛台2个。除此以外,有出土了水缸、灯盏贝片各一个。从陪葬的器物来看,这座墓的墓主身份应该不低。果不其然,随后两座墓碑的出现印证了专家的猜想。我要新鲜事2023-04-22 03:07:2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