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在广州召开
8月24日至26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南沙区人民政府支持的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在广州召开。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出席论坛并讲话,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斌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论坛开幕式由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柳士发主持。

关强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各地方协同推进下,广大考古工作者履职尽责、奋力进取,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考古工作全面纳入国家战略,主动性考古研究成果显著,考古工作为基本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水下考古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科技应用和多学科合作更加普及,中外合作考古促进中华文明国际传播。
关强强调,当前,中国考古学已经开启了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广大考古工作者要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高站位统筹谋划,高标准科技创新,高水平阐释宣传,高起点开放合作,共同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推动新时代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5日上午的主旨报告阶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委员、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国祥主持。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等6位专家学者分别以《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大学考古学科的展望》《新时代河南考古:谱写华夏文明新篇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视野下的石峁考古发掘与研究》《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新时代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履践致远穷海隅 砥砺深耕溯古今——新时代广东考古工作回顾与展望》为题作主旨报告。
25日下午至26日上午的交流发言阶段,近30位专家学者进行了跨学科、宽领域、多维度的交流和研讨,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性、建设性的新概括、新阐述、新思想。
25日下午交流发言第一阶段的主题为“新时代考古成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主持。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郭京宁,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芬,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马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郭伟民,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院长易西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委员、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国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赵古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马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等12位专家学者结合工作实践与思考,分享了北京、河北、宁夏、新疆、湖北、广州等地新时代考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以及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章丘焦家遗址发掘进展、长江中游文明探源工程巡礼、新时代公共考古回顾与展望、“考古新发现博物馆”建设、新时代考古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25日下午交流发言第二阶段的主题为“中华文明探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主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莫多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吴小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等5位专家学者分别介绍了环境与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年代研究、中华文明探源话语体系建设、陶寺遗址考古重要收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安徽力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工作实践。
26日上午交流发言第三阶段的主题为“考古中国”,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小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海涛,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郑媛,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军,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刘锁强等6位专家学者分享了西安太平遗址、二里头遗址、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垣曲北白鹅墓地、海昏侯墓、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的考古新发现、研究进展、多学科研究阐释模式等内容。
26日上午交流发言第四阶段的主题为“多学科合作”,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主持。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朱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崔剑锋、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教授胡耀武等4位专家学者围绕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科技考古学科建设、铅同位素考古研究、科技考古与多学科合作等进行了交流分享。
论坛闭幕式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张国春讲话。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李让作总结。
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处,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考古研究院(所),部分高校考古院系负责同志参加论坛。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作者 | 郭晓蓉 张怡 张宸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河南出土最早女将军墓,挖出16具孩童尸骨,专家:墓主是可怜之人
河南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时期有许多的王朝在这里兴起又衰落,所以在这片土地之下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遗址。在河南境内,有这样一个说法,据说如果在地上无故踩出一个窟窿,那一定就是古墓。这句话听起来虽然带有着夸张成分,但却也是事实,建国以来,我国在河南境内发现的古墓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最早女将军墓了,不论是规模还是文物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我要新鲜事2023-07-11 20:41:050000非洲大型食肉恐龙:三角洲奔龙 速度极快(每小时45公里)
三角洲奔龙是一种有着超高奔跑速度的兽脚类恐龙,灵活的四肢和现在的猎豹非常相似,十分修长,不过后肢显得更加粗壮一些,身长最长可达13.3米,属于大型的肉食恐龙,主要就是凭借着每小时45公里的超快奔跑速度进行捕猎,最早三角洲奔龙的化石发现于非洲北部。三角洲奔龙的外貌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4:57:380001三国时期盗墓记:诸侯如何盗掘古墓 文化遗迹惨遭破坏
在纷乱的三国时期,各路诸侯相互争斗,割据一方。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系列政治斗争和势力扩张,还出现了许多盗墓事件。这些盗墓行为旨在获取珍贵的文物和财宝,与政治斗争和势力争夺紧密相连。以下是一些诸侯盗墓的案例,以及一些文化遗迹遭受破坏的情况。1.曹操的盗墓行动我要新鲜事2023-08-22 15:39:210001蓝尾龙:蒙古国大型食草恐龙(长6米/可单挑异特龙)
对于恐龙,大家总是偏爱食肉恐龙,因为它们战斗力强。其实这样想是错误的,因为有些食草恐龙虽然不凶狠,但战斗力并不弱,比如最强食草恐龙美甲龙,还有今天要介绍的蓝尾龙,它们都是大型食草恐龙,单挑可捶死同等级食肉恐龙,一起去认识看看。蓝尾龙基本资料1、体型:蓝尾龙是一种蒙古国的大型食草恐龙,它体长6米,比肃州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312位,生活在距今8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4:20:420000三国魏将邓艾被杀后葬四川,传覆土时现诡异天象,如今成当地一景
三国魏将邓艾墓本文作者倪方六三国名人多,墓亦多,话题更多。在“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已说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等人的墓,这些人都是刘系蜀国大将。这篇要说的一座三国墓——墓主则是曹系魏将、灭蜀主帅邓艾。邓艾墓在哪里?目前国内至少有两处邓艾墓,但说的比较多、被视为真墓的一座,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北庙乡孤玉山南麓,剑阁县北庙乡小学旁。邓艾墓就在当年的著名蜀道“金牛道”旁边。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08:1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