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动物与人类社会——《中国北方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殉牲研究》读后
考古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复原古代人群的生活面貌,研究者们从物质材料出发,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入手进行科学合理的阐释,《中国北方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殉牲研究》一书通过殉牲这一特定的角度,为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埋葬习俗、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北方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殉牲研究》
作者: 包曙光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5月
定价: 138元
书中以长城地带沿线的中国北方夏至战国时期以及新疆和欧亚草原东部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动物殉牲资料为研究对象,将其纳入所在地区、考古学文化、墓地中的墓葬形制、共存随葬品和埋葬位置等背景,从殉牲现象背后的行为模式和生业方式及其所反映在生态、经济类型、族群辨识和社会意义等方面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中国北方地区和欧亚草原东部区农牧混合经济向游牧经济过渡的动态发展历程。本书通过分别探讨西北、内蒙古中南部、晋中、晋北及陕北、燕山南北、东北、新疆和欧亚草原东部区的殉牲特点和变化趋势,得出以下三方面结论:
1.按照殉牲的总体特点将中国北方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划分为夏至早商时期、商晚期至西周晚期、东周时期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典型特征,但就整体而言又遵循了同一发展轨迹。在殉牲种类上,三阶段的殉牲主体动物经历了“猪→牛、羊→羊、牛、马和狗”的变化;在殉牲部位上,三阶段分别对应“下颌骨→头骨和肢骨→头骨和蹄骨”;在殉牲数量上,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是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殉牲的轨迹特征表明了中国北方地区各阶段的经济类型为第一阶段以定居农业为主,辅之以家畜饲养业和狩猎业;第二阶段仍以定居农业为主,畜牧业所占的成分比例大大提高;第三阶段至少在春秋中期之后,就已走上早期游牧化经济道路。
2.将欧亚草原东部区殉牲的发展情况划分为公元前三千纪、二千纪和一千纪三大阶段,殉牲习俗相较于中国北方地区出现得要早,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前者的第二阶段相当于后者的前两个阶段,两者的第三阶段大体同时。
3.殉牲是古代人类祭祀仪式活动和宗教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势力和权威,具有凝聚社会和稳定秩序的作用。欧亚草原东部区和中国北方地区这类殉牲形式和仪式的源头或可起源于奥库涅夫文化和切木尔切克文化,战国晚期由于长城的建立,原本一致的殉牲习俗被割裂——长城以内融入中原体系,殉葬完整的车马;长城以外为匈奴文化体系,殉牲依旧发达。
纵观全书,该书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建树:
第一,收集资料全面、翔实。将原长城一带的中国北方扩展至包括新疆和东北在内的中国大北方;利用黑龙江大学学生的俄语语言优势,对欧亚草原东部区的相关殉牲资料进行收集和翻译,实属国内首见。
第二,编写体例完整、系统。该书在内容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相关研究概念的厘清;第二部分分区对中国北方地区的殉牲进行了详尽地梳理和分析,同时对比了与欧亚草原东部区在殉牲特点上的异同;第三部分结语中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北方地区殉牲的时空变化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并对殉牲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这种逐层递进的叙述方式,使本书从具体的考古学文化分析上升到社会结构研究这一过程循序渐进。
第三,“因区施策”,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国际化特点。近年来,中国考古学更多地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包曙光先生采用动物数量统计法,在殉牲动物的鉴定结果基础上展开动物性别、死亡年龄以及有无切割痕迹等进一步鉴定和讨论工作,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首次尝试。同时结合国外学者在畜产品开发方面的成果,借鉴“过程考古学”和“后过程考古学”的研究经验,运用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的研究方法。
综上,正如杨建华先生所做的书中序所言“该书在殉牲现象的深入研究和背后的历史意义的讨论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作为系统讨论整个中国北方殉牲现象的第一本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作者:钟雪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李 丹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老人挖到西汉文物 主动上交给国家(上交文物)
老人挖到价值百万的青铜器选择上交国家。2010年的一天,74岁的老人史保财在自家地里干活时,一铁锹下去,听到光的一声脆响,抛开土层石堡,才发现黄土中隐约有块深绿色的东西,完全挖出时,发现他是一个三条腿,另有一鸟嘴形状的铜孔。拿回家乡亲们也都特意赶到他家里参观鉴宝。不久后,听说史保财在地里挖出价值连城宝贝的消息在村子里传看,闻讯赶来还有很多文物贩子,在看到铜仆时,都愿意出高价进行收购。上交文物我要新鲜事2023-10-29 19:55:530000十大考古新发现探秘之十丨这里,他们发现了数十吨瓷片堆积
漩涡状团花纹、双层花卉纹、带状四花叶纹、戳点纹、深剔刻缠枝莲花纹、折扇纹……历经近1000年的水淹土埋,这件北宋晚期的龙泉青瓷依旧纹饰精美。这是一件“北宋龙泉窑青釉篦划莲花折扇纹瓷碗”,出土于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这处遗址已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中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4-27 19:57:410000大型食肉恐龙:哥斯拉龙 体长5.5米(三叠纪顶级掠食者)
哥斯拉龙是一种腔骨龙超科的恐龙,体长可达5.5.米,重量也高达150-200公斤,据科学家推测它可能是三叠纪时期的最大食肉恐龙之一,并且由于哥斯拉龙有着类似霸王龙一样的能力,有着尖锐锋利的牙齿和爪子,而粗壮的后腿也能让它跑的更快更敏捷,所以在当时哥斯拉龙几乎可以说是陆地霸主般的存在。哥斯拉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7:47:360001新疆3000年前的古墓,出土世界最早“破洞裤”,改写历史认知
中华民族的发展从古代至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5000年时间里我们的祖先依靠自已的智慧在这片华夏大地上创造出了璀璨的文化、遗留下了珍贵的文物。在我国的考古历程中专家们也曾在古墓中出土古人的衣物,就比如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蝉衣”就十分的珍贵,但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在新疆的古墓中发现的史上最早的裤子,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要新鲜事2023-07-06 17:22:470000古代更讲考试公平:宋朝15次没考上可破格录取,官二代另外考
原题:古代高考如何公平录取本文作者倪方六眼下,2015年普通高校录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录取能否公平公正备受关注。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如何做到录取公平?从古籍记载来看,历代都曾制定出相应的办法和政策,如明朝按南北卷录取,清朝录取实行官民分开、商民分卷……图:现代高考录取现场唐初科考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0000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8:16: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