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动物与人类社会——《中国北方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殉牲研究》读后
考古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复原古代人群的生活面貌,研究者们从物质材料出发,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入手进行科学合理的阐释,《中国北方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殉牲研究》一书通过殉牲这一特定的角度,为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埋葬习俗、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北方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殉牲研究》
作者: 包曙光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5月
定价: 138元
书中以长城地带沿线的中国北方夏至战国时期以及新疆和欧亚草原东部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动物殉牲资料为研究对象,将其纳入所在地区、考古学文化、墓地中的墓葬形制、共存随葬品和埋葬位置等背景,从殉牲现象背后的行为模式和生业方式及其所反映在生态、经济类型、族群辨识和社会意义等方面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中国北方地区和欧亚草原东部区农牧混合经济向游牧经济过渡的动态发展历程。本书通过分别探讨西北、内蒙古中南部、晋中、晋北及陕北、燕山南北、东北、新疆和欧亚草原东部区的殉牲特点和变化趋势,得出以下三方面结论:
1.按照殉牲的总体特点将中国北方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划分为夏至早商时期、商晚期至西周晚期、东周时期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典型特征,但就整体而言又遵循了同一发展轨迹。在殉牲种类上,三阶段的殉牲主体动物经历了“猪→牛、羊→羊、牛、马和狗”的变化;在殉牲部位上,三阶段分别对应“下颌骨→头骨和肢骨→头骨和蹄骨”;在殉牲数量上,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是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殉牲的轨迹特征表明了中国北方地区各阶段的经济类型为第一阶段以定居农业为主,辅之以家畜饲养业和狩猎业;第二阶段仍以定居农业为主,畜牧业所占的成分比例大大提高;第三阶段至少在春秋中期之后,就已走上早期游牧化经济道路。
2.将欧亚草原东部区殉牲的发展情况划分为公元前三千纪、二千纪和一千纪三大阶段,殉牲习俗相较于中国北方地区出现得要早,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前者的第二阶段相当于后者的前两个阶段,两者的第三阶段大体同时。
3.殉牲是古代人类祭祀仪式活动和宗教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势力和权威,具有凝聚社会和稳定秩序的作用。欧亚草原东部区和中国北方地区这类殉牲形式和仪式的源头或可起源于奥库涅夫文化和切木尔切克文化,战国晚期由于长城的建立,原本一致的殉牲习俗被割裂——长城以内融入中原体系,殉葬完整的车马;长城以外为匈奴文化体系,殉牲依旧发达。
纵观全书,该书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建树:
第一,收集资料全面、翔实。将原长城一带的中国北方扩展至包括新疆和东北在内的中国大北方;利用黑龙江大学学生的俄语语言优势,对欧亚草原东部区的相关殉牲资料进行收集和翻译,实属国内首见。
第二,编写体例完整、系统。该书在内容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相关研究概念的厘清;第二部分分区对中国北方地区的殉牲进行了详尽地梳理和分析,同时对比了与欧亚草原东部区在殉牲特点上的异同;第三部分结语中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北方地区殉牲的时空变化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并对殉牲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这种逐层递进的叙述方式,使本书从具体的考古学文化分析上升到社会结构研究这一过程循序渐进。
第三,“因区施策”,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国际化特点。近年来,中国考古学更多地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包曙光先生采用动物数量统计法,在殉牲动物的鉴定结果基础上展开动物性别、死亡年龄以及有无切割痕迹等进一步鉴定和讨论工作,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首次尝试。同时结合国外学者在畜产品开发方面的成果,借鉴“过程考古学”和“后过程考古学”的研究经验,运用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的研究方法。
综上,正如杨建华先生所做的书中序所言“该书在殉牲现象的深入研究和背后的历史意义的讨论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作为系统讨论整个中国北方殉牲现象的第一本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作者:钟雪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李 丹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又见班簋,就是废品站救回来的这件。1972年,北京市考古工作队的
1972年,北京市考古工作队的呼玉衡、华以武师徒二人,来到北京有色金属供应站废铜仓库中寻么有价值的文物,突然一块带有特殊纹样的铜片赫然出现在了他们眼前,当擦去上面的污垢后,上面竟然有青铜铭文,凭借丰富的经验,断定这些铭文一定是西周时期的文字。于是二人立即决定搜寻散落各处的其他铜片,他们耗尽了九牛二虎之力,翻遍了像小山堆一样的废铜堆,终于将所有残片收集到了一起。我要新鲜事2023-04-22 02:23:020000中亚姑娘出嫁时会从娘家带上这种水果,中国姑娘不带但也当吉祥物
“石榴”得名与丝绸之路本文作者倪方六通过古丝绸之路上传入中国的水果很多,上篇说了葡萄,这篇再来说石榴——与葡萄一样,石榴是眼下正当季的水果!“石榴酒,葡萄浆。兰桂芳,茱萸香……”从唐乔知之《倡门女》唱词来看,石榴与葡萄一样,是唐朝人眼里的名果。但与葡萄相比,如今通称的“石榴”一词,出现要晚一些,是从唐朝人嘴里喊出来的。(树上石榴)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28:060000农村新娘子婚礼上穿的鞋子为何要扔进床底?新郎知道应该十分感动
新娘婚鞋风俗本文作者倪方六女孩子嫁人,要准备嫁衣,对婚鞋更为上心。新娘子为什么对鞋子都很在意?不只是一生一世只这一双婚鞋,更因为鞋子在婚礼上是少不了的“道具”和风俗元素。在过去,婚礼上鞋子处理得是否恰当,会影响一辈子的婚姻生活,所以,马虎不得。(婚鞋)做为女人,结婚时的“鞋”有很多,但一般来说,都是红色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53:520004安徽境内有一处御葬林,传墓主是明朝大官,盗墓者来了两批没得手
不懂盗墓,邀请高手本文作者倪方六安徽省有个东至县,与江西接壤。当年徽州古道西线,即经过东至县境内的葛公镇、洋湖镇、尧渡等乡镇。古徽道始于唐朝,明清时是南来北往的咽喉要道,古道两侧遗存大量明清古建筑、古墓葬及古战场遗址等。凡有历史的地方必有盗墓活动,东至县正是这样。这么些年来,盗墓者的身影在东至就没有消失过,既有来自江西、浙江、山东等省的外地盗墓者,也有本地盗墓者。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44:350000「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大坌坑遗址
▲大坌坑遗址分布图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贝丘遗址。位于台湾省台北县八里乡,地处淡水河口。1964年台湾大学发掘。下层为大坌坑文化的代表性遗存,上层属圆山文化。▲大坌坑遗址现况大坌坑文化层出土的陶器质地松软,以褐色砂陶为主。器腹普遍印有绳纹,口沿部分习见单线或双线的刻划纹,还有少量红色条带彩饰。▲大坌坑遗址出土陶片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5:38:2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