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燕山北麓青铜文化遗存系列新发现
燕山北麓的滦河中游地区,是辽西古文化区南下通往华北平原的咽喉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011年以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这一地区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新发现了十余处青铜时代遗址,其中对四全地和魏家沟两处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另有三处遗址做了试掘,发现了一系列丰富的青铜文化遗存。
一、四全地:双重围壕聚落遗址
四全地遗址位于承德县四全地村西,遗址区分布在滦河支流武烈河东岸的高台地上,高出现河床约20米。这是一处内外双重围壕的聚落遗址,平面大致为椭圆形,双壕沟间距15米左右,围壕内面积约1.5万平方米。内外壕沟断面皆呈梯形,内壕沟口部宽295、底部宽70、存深207厘米,外壕沟口部宽320、底部宽95、存深185—190厘米。壕沟内分布着房址和灰坑等遗迹,其中发掘房址6座、灰坑30余座。根据地层及出土遗物综合分析,四全地遗址可分为两个文化期:第一期文化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范畴,第二期文化大致属于魏营子文化范畴。
发掘的房址均属于四全地一期文化。结构均为圆形浅地穴式,直径约近3米。室内地面设有地灶,中央置一或两个柱洞,柱洞壁及底贴附碎陶片以作围护坚固之用。此种柱洞在敖汉旗兴隆沟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亦有发现,形式完全相同。室内地面残存遗物有陶器残件、石器、兽骨和石块等。陶器以夹砂绳纹陶为主,其次为泥质素面或磨光的灰陶及黑陶,器形主要有鬲、甗、尊、盆、罐、瓮和豆等。发现少量彩绘陶,多为红色和白色复彩,图案为钩状云纹。骨制品有锥、笄和卜骨等。石器有斧、铲和穿孔刀。房址内多残留大量石块,颇具特色,以2号房址为例:近300块石块之中,河卵石约占三分之一,块石约占三分之二。
已发掘的四全地二期文化遗存,只发现有灰坑遗迹,其中有的打破壕沟,由此证明围壕系统至第二期时或已废止。第二期出土陶器的器类与上期大致相似,但开始流行口沿附有一周堆纹的花边鬲。






二、魏家沟:居址与墓地
魏家沟遗址位于隆化县三十家子村东北,遗址区分布在武烈河东岸的岗坡上,高出今河床约30米。根据地层堆积及出土遗物综合分析,魏家沟遗存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基本属于魏营子文化范畴,只发现少量灰坑,出土陶器以夹砂绳纹灰褐陶为主,素面者约占三分之一,典型陶器为绳纹花边鬲。另还发现仿海贝的石贝,用白色石片磨制而成,菱形薄片状,长2.5、宽2、厚0.2厘米,正面刻划仿贝齿的短细线,顶端及底端各一穿孔。
第二期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为遗址主体遗存,遗迹主要是大量的圆形袋状窖穴和少量墓葬。窖穴直径一般为3米左右,斜壁平底,形制规整,其中有的应属于房址。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小型墓,散布于窖穴群间,但其间没有叠压或打破现象。多数墓葬未见随葬物品,其中M11、12随葬有石制细管状项链。陶器以夹砂灰褐陶为主,几乎均为素面陶,形体一般较大,器类有鬲甗罐盆等,流行鋬耳。以高达40厘米左右的大型素面鬲最具典型,口沿下多置有扁柱状双鋬耳,深筒形腹或弧鼓腹,粗肥大袋足,高实足尖。值得注意的是,另还发现少量花边素面小鬲。
第三期属于战国燕文化,只发现少量灰坑和墓葬。这些墓葬除一座为独立墓葬外,其余均打破第二期的窖穴。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小型墓,个别发现木质棺木,大多未见随葬物品,其中M10、13随葬有铜带钩。






三、花边鬲:年代标记与文化标识
四全地和魏家沟两个遗址的文化分期,构建了燕山北麓青铜文化至战国燕文化的年代序列,大致分4个阶段:第一至第三阶段属于战国前的青铜文化遗存,陶器群中一直流行各种类型的陶鬲,尤其是口沿附加有一周花边式堆纹的陶鬲,不仅是分期断代的标记器,同时也是文化性质变化的标识器。
第一阶段:四全地一期,文化性质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流行鼓腹绳纹鬲和素面筒形鬲。花边绳纹鬲数量较少,处于早期形态,特征是唇外缘略外凸,其上戳印或压印花边。
第二阶段:四全地二期和魏家沟一期,文化性质基本属于魏营子文化范畴,花边绳纹鬲数量大,处于流行时期,特征是口沿下置附加堆纹条状花边,亦即典型花边鬲。
第三阶段:魏家沟二期,文化性质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流行素面大型鬲,另有少量花边素面鬲,属于花边鬲的孑遗。
第四阶段:魏家沟二期,文化性质属于战国燕文化,陶鬲基本消失。
花边鬲是北方地区青铜时代的代表性器物,延续时间长,分布地域广泛,存在着复杂的自身演变及文化性质谱系。燕山南北是花边鬲分布的一个集中地域,涉及多个文化范畴,长期以来由于资料缺乏,对于这一地区花边鬲的演进轨迹及所依附的文化属性变迁等问题,学界一直未能达成广泛的共识。四全地和魏家沟二遗址的新材料,将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依据。
四、滦河流域青铜文化的重要节点
滦河南北纵穿燕山山脉,是连接蒙古高原东南缘和华北平原的重要通道。长期以来,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和燕山以南的滦河下游地区,青铜文化考古工作开展的较为集中,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而燕山北麓滦河中上游地区则比较薄弱,只有零星的考古调查或小规模试掘,缺乏系统完整的考古学资料。此次四全地和魏家沟二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这一地区考古的某些空白,其中最关键的考古意义是重要的节点位置:
其一,纵向上所建立的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有助于燕山南北地区进行整合比较。
其二,横向上有助于相关文化的分布及属性的辨析,例如:四全地二期和魏家沟一期遗存,文化面貌介于辽西魏营子文化与燕山以南围坊三期文化之间;魏家沟二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也具有不少的地域性特点等等。
其三,燕山北麓的地理环境多属于相对落差较大的山间河谷,与辽西地区的高原或低山丘陵、燕山以南的平原均存在着不少的差异,这种环境所孕育支撑的生业模式及聚落形态也必将具有地域性特色。
总之,四全地和魏家沟二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将燕山以南与辽西地区丰富的青铜文化遗存有机连接起来,有助于对燕山南北从滦河到西辽河广大范围内的青铜文化整合研究。
作者:段宏振
作者单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盛泽君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讲座消息:南京大学人文讲坛
南京大学人文讲坛讲座时间5月28日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郭静云5月29日盘龙城时代的历史地图郭立新时间:16:00—18:00地点:图书馆报告厅讲者介绍郭静云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3:00:370000皇帝葬后四年陵被盗,棺中尸未腐如生,盗墓者接下来真是坏事做绝
南宋皇陵被盗小史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中国历朝被盗皇陵中,最惨的,大概是两宋皇陵。贵为天子的帝王,有的遗体遭盗墓者拉出地宫,摆在地面上“晒尸”;南宋一位皇帝的尸身竟被盗墓者拧断脖子,割下头来,遭到极端侮辱……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聊聊南宋皇陵被盗。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32:390000雷兴山: 考古学的新使命
#在头条看见彼此#考古学是一门科学,归根到底,考古学就是历史学。但考古学与传统的历史学不同。传统的历史学家是坐在书斋里,阅读研究的是古籍,是文献,而考古学家是工作在田野里,阅读的是古人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可谓是一本“无字天书”。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2:36:030000民间传刘备“克妻”,会死老婆,最宠爱的红颜甘夫人死时才23岁
刘备的“女人缘”本文作者倪方六喜欢三国的网友都知道,刘备是三国时风云人物,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川蜀定天下……这些都是中国民间流行千年的故事。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我谈过位于今成都武侯祠景区内“惠陵”的真伪。有人说,刘备的真墓在今天重庆奉节境内,为什么刘备要葬在奉节?除死在那里外,还因为他生前宠爱的一位大美女——甘夫人。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2:18:450000豫鲁盗墓者先后盯上了安徽一座大墓,河南人得手了,山东人被抓了
安徽淮南武王墩被盗经过本文作者倪方六在安徽淮南三和镇徐洼村村南,有一座大土堆,有五六千平方米,十几米高,当地人称“武王墩”。附近几公里范围内还有不少这样的土堆,都叫“墩”:黄泥孤堆、望坝孤堆、白泥孤堆、尖孤堆、平孤堆、马家孤堆、大孤堆、李三孤堆等,只是规模比武王墩稍小。安徽考古部门勘探后证实,这些土堆全是先秦古墓葬。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1:01:2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