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家园需携力共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世界眼光
自2006年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诞生至今,“遗产日”作为一个传播“主体”支撑了遗产保护传承丰富的国家与城市活力,不但彰显政府作为,更成为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举措,这里有“行”的参与,也有“情”的感染,它使每个人都与遗产“家园”紧密相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主题正说明了它的广泛性。今年恰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颁布50周年,如何使“遗产日”活动在中国精神上更具国际化视野,是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有三点联想和浅识:
其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50年前“遗产之策”有当代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11月16日第十七届会议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其标识设计就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图案中央的正方形是表现人类创造的形状,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连接在一起,整体圆形的标识设计,既象征全世界,也体现了保护理念。1972年,教科文组织的会议提出了适应各国的遗产保护整体政策即“要使文化和自然遗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要同时关注当代成就、昔日价值和自然之美”。它无疑旨在创造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遗产和谐家园。2017年,中国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实践证明,这个做法是正确的,还需要遗产研究与管理者、媒体传播机构,加大对其丰富内涵的宣传和解读,尤其要将“遗产日”国际上文化与自然的“双主题”予以充分解读。在《世界遗产公约》颁布50年之际,审视中国文化和遗产日,在用遗产育民并惠民的同时,“遗产日”的认知及影响力引导确需“他山之石”。
其二,国际社会对遗产保护一直在多机构鼎力携手相助。伴随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的颁布与推进,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将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遏制全球典型公害事件与环境灾害,促进环境意识的觉醒与可持续素养的提升,体现出为构建遗产家园文化建设的迫切性。2022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其主办国是瑞典,除采取务实行动保护共同家园外,还用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保护原则强调“申遗”潜力。如果说,遗产堪称人类献给未来的礼物,那么自然遗产只有“美景”并不够。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2020年世界遗产展望》报告分析,世界自然遗产与自然文化双遗产,全球整体状态处于“较好”的比重为63%,而中国占比为89%。如果说“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所以,守护遗产家园愈来愈需遏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使地球人与自然回归安宁,要以真诚之心体察并呵护遗产。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布《气候变化下的世界遗产与旅游业》报告预警,揭示灾难正对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产生负面影响;2017年,教科文组织出台《气候变化问题行动战略》,2021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行动(2021-2024)”科学计划等都是对遗产保护在科学与人文、技术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技术保障策略。
其三,挖掘遗产保护的“基因库”需要文化自然的深度融合。面对疫情致全球文博业的“停摆”或歇业,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重塑创意产业政策:文化作为一种全球公共产品》,其要点是文博与文旅既作为全球文化公共产品,就要融入可持续发展框架,加强合作与遗产共识共享。如果说由“遗产日”的概念认知与外延,开启了人们认识文化和自然两个层面的视野之旅,那它体现了遗产保护与传承应融合的两种文化,这里既有强调遗产“文化性”价值的“人文文化”,也包括凸显遗产自然价值的“科学文化”,重要的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要以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纪念研究与传播活动,为融合这两种文化指明方向,并从本质上弭平它们各自产生的本源,促进综合的遗产观的建立,创造社会共识,以形成携力建设“遗产强国”的局面。之所以,在“遗产日”要再提文化和自然的“统一”遗产观,是因为人类已经留下太多人工与自然的瑰宝,它们是思想与情感、记忆与技艺的杰作,不仅是文化的“基因库”,更是自然的“基因库”,是文化与自然缺一不可的和谐美好家园的“基因库”。
建设“遗产强国”贵在注入精神之力,这里不可轻视国内外历史背景、精神内涵与发展线索,尤其是文化传播影响力的作用,“文化和自然”的遗产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观”的遗产价值魅力。在2021年于福州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主题边会,强调了全面的世界遗产教育在促进个体生命价值与文化认同上的时代意义,以告知各国度提升全民参与遗产保护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使之汇聚成全球文化与文明互鉴之力。作为对我们的启示,它至少说明从培育严谨求是的遗产观出发,一是加强国民自觉参与意识培养;二是再塑自然观,用遗产智慧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是令世界瞩目的遗产富集地,“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年年推进,必将以向全社会负责任的维度,传播着中国文化遗产的美好,守护住万物和谐的遗产家园。
作者:金磊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怡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一元朝贵族墓设计成“复式户型”反盗阴宅,墓下有墓,含阴阳玄机
考古中发现的一座特别“墓下墓”本文作者倪方六史天泽是元朝开国丞相,也是元朝官场上官做得最大的汉人。1993年,其家族墓地被发现,次年先后考古发掘了其中的8座墓。前一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介绍了其中四号墓(M4)的罕见葬法。这篇再来说说发现的反盗墓设计——特别的七号墓(考古编号M7)。七号墓是石室墓,墓全长16.76米,基底距地表深6.50米,带墓道,位于家族墓地西南角。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44:510000吃这么多年饭,你知道筷子为何叫“筷子”?啥人最早叫“筷子”?
古人用筷子的讲究?本文作者倪方六中国人是何时开始使用筷子的?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便开始使用筷子了。小时开始学用筷子吃饭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16:430000小型偷蛋龙类:雌驼龙 体长近1-2米(嘴巴像鹦鹉)
雌驼龙又叫做母鸵龙,是一种新兽脚类恐龙,属于偷蛋龙科的一种,外形和鸟类非常相似,都是诞生于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体长只有1.5-2米,算是小型恐龙的一种,第一批化石是在蒙古国的南部发现的。雌驼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0:37:450000城墙与文字:早期国家的形成
本文节选自《作茧自缚:人类早期国家的深层历史》第四章“谷物立国:早期国家的农业生态”。作者:詹姆斯·C.斯科特,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斯特林(Sterling)教授,农业研究项目主任,曾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和柏林高级应用科学研究所的古根海姆研究员。译者:田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立法与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城墙造就国家:保护以及封闭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4:01:110003甲骨文创造时代 “酉”字溯源发现 甲骨文字始于5000年前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代表,它起源于商代,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字的开端。然而,现代考古研究的发现挑战了这一传统观点,揭示了甲骨文字的根源可能追溯到远古时代,尤其是“酉”字的溯源,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一、甲骨文的创造时代我要新鲜事2023-09-20 19:33:3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