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今古集线上社教活动简述
6月11日,为配合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今古集: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教育活动在线上举办。本次活动以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的天后宫和慎余里保护性修复项目为例,邀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学者以及文商旅等行业代表,共同解读和探讨城市有机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经纬交织,宣传展示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凝聚全社会文物保护共识。
原貌修复重现百年岁月荣光
苏州湾位于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在上海近现代城市发展中占据着核心位置。作为上海城市变迁的亲历者,它承载着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印记,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妈祖庙建筑遗迹天后宫以及民国海派石库门建筑群慎余里,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2016年,天后宫异地保护和慎余里保护性修缮项目启动,经过六年的精心勘察、研究、设计和施工,两处建筑拂去时间的尘埃,重现昔日荣光。
作为天后宫保护项目设计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颇有感慨。建于1884年的天后宫是典型的江南殿堂式古建筑,同时也是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全、规格最高的妈祖庙。它曾经香火鼎盛,吸引过四海来客,也一度成为中国外交官员进出国门的驿站;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曾改建成道观、医院……“无论是在营造技艺还是历史文化上,天后宫都有着独特、重要的研究、保护和利用价值”曹永康认为。

2006年,因城市改造需要,对仅存的大门、戏台、西看楼实施了落架保护,南部清砖门墙由区文物保护部门编号保存。这次天后宫的异地保护是利用当年落架后保留的各种构件,恢复戏台、门楼、看楼的原状。在实际的维修中,施工方发现天后宫文物原件的修复难度很大。比如门楼的砖细墙面有十几种构件,数量超过千件,其中大多残缺不全,修复工作犹如完成一幅高难度的拼图。
“我们根据图纸先将各种砖细归类整理形成表格,再由经验丰富的老工匠赴仓库进行现场复核、辨认、试拼,对每一成果进行核实、测量、拍照、记录,整个过程都相当考验工人的耐心和细心。”过去六年间,曹永康教授团队与业主方、施工方共同对1000多件木构件和1600多件砖石构件进行了逐一修复,并一一复原到了新建成的天后宫建筑上。
天后宫戏台螺旋形藻井是建筑中最出彩的部位之一,由700多个构件组成。施工方建为历保选派古建筑木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香山匠人”,用丰富的经验,结合三维模拟等技术手段,摸清了藻井各个部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准确还原了藻井的模样。据悉,修复后的天后宫将于年内向公众开放。


活态保护找回消失的城市空间
建于1932年的慎余里,是上海苏州河北岸保存最完整的海派石库门建筑群之一。近两百年来,一代代慎余里的新造、翻新、修复,成为了上海从乡土中国到摩登都市的一个缩影。
全程参与了慎余里设计和保护性修复工程的上海都市再生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凌颖松,从理念升级、技术创新、文化传播三个层面,分享了他对于文脉传承和城市更新关系的理解。
为了传承上海石库门的历史文化和营造技艺,修缮团队为整个建筑群严选了当年的建筑老材料和传统施工工艺,并在“复原单元”完全采用有限的原材料,严格重现了慎余里室内外原状风貌。在修复过程中,团队也融入了创新技术,比如,用安装消防水幕的方式,解决了老式里弄布局与消防安全规范冲突的难题,项目还为此研发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而为年轻潮流人群打造的“文化修缮实验室”则在文化传播端,打开了历史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想象空间。
负责此次慎余里项目施工的负责人,则透露了慎余里“修旧如旧”背后的细节。慎余里的房屋装饰考究,在过街楼、檐部等立面大量运用直线和块面,带有明显的有机线条装饰纹样。“通过查阅史料,对比当时的建筑材料、工艺,我们总结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构件,确定了里弄宽度、立面门窗式样等多处历史细节。”由于一些传统的施工工艺已经极少使用,团队只能找来“老法师”手把手地传授指导。
“‘保护性修缮’不只是针对建筑,让大家有机会看到技艺的解读,了解到历史的切片,找回正在消失的城市空间,才是其正确的打开方式。”凌颖松如是说。

城市更新需调动全社会力量
随着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实践的深入,一些新理念、新课题正不断地涌现,如何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其中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对此,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杜晓帆提出,在老旧城镇更新的过程中,应当为居民留住一些“乡愁”。人们仍旧生活在那里,老旧的房屋不适合他们现在的居住,也不必简单粗暴地拆旧建新。它应该是不断发展的,可以建造一些现代化的建筑,但是一定要符合城市和村落本来的体量、形制,要符合周围的自然环境,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如何在保障民生、发展经济、加速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使文化遗产和老城区、老街区的文化内涵丢失,是我们城市更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杜晓帆说。
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张众则认为,应加大加快文物的保护利用与文商旅联动的步伐,充分利用好修缮后的历史建筑,举办更多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活动。还可结合周边的绿地、商业,形成融合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于一体的文商旅联动的新服务。
作为两处历史建筑修复工程的代建单位,华润置地代表则认为,历史建筑保护是一种重拾文化自信的态度,既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承载文化记忆,同时还要适应未来的需求,给大众提供融合公共文化空间、文化活动、生态环境、商业场景的文化旅游新地标。
上海建为历保的代表通过分析历史建筑保护案例认为,随着未来城市更新不断扩大和深入,简单的“拆除重建”将成为历史。各种微改造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如局部改造、功能置换、保留修缮,环境整治、保护活化等模式,这些仍需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得以实现。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怡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上海挖出的神秘地宫 出现绝世珍宝(地宫珍宝)
上海隆平寺的地宫出土了佛教圣物舍利子。在四十年前上海施工队发现了一口枯井旁边有古代砖块,经过考古学家的鉴定后确认,这口井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距今已经有着1000年的历史了。这使得专家非常的兴奋,赶紧对于这口井进行了清理工作,谁曾想他们竟然在井底发现了一些价值连城的精美瓷器。等到工作结束准备收工的时候,突然有人发现井底竟然开始渗水,难不成这口枯井复活了?上海寺庙我要新鲜事2023-04-02 02:37:320000何国俊;支艳杰:南海史前文化的考古学观察
南海,北靠中国大陆和台湾岛,东接菲律宾群岛,南邻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西接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海域广袤,岛屿众多。自古以来,华南大陆就是南海的倚靠与屏障,南海先民来源于华南大陆。南海史前文化根植于华南大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表现出强烈的华南文化特征,在考古学上表现为华南本土石器传统和陶器传统的传承。一、华南旧石器时代的砾石石器传统0001纤手龙:北美洲小型杂食性恐龙(长2.9米/7000万年前)
在恐龙世界中,除了大家熟知的食草恐龙、食肉恐龙外,还有杂食性恐龙,也就是那些既吃肉也吃草的恐龙,而这里面就包括今天要介绍的纤手龙,它有强壮的指爪,修长的脚趾,体长可达2.9米,可能是吃小型的蜥蜴及哺乳动物,或是植物、蛋及昆虫,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纤手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22:42:160000浙江考古:海岛之光 宁波大榭遗址的考古发现
浙江省海域广阔,海岸曲折,海岸线长约2200多公里。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2100多个,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三分之一。在这些岛屿中,有一座大榭岛,面积30.84平方公里,距宁波市中心约40公里,西与北仑港相邻,南距大陆最近处不足500米。因古时这里树茂林密,远眺似浮于海面上的亭台楼阁,故名“大榭”。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35:450000讲座:张小刚:宿白先生与敦煌石窟考古
#2022生机大会#本文为“敦煌学”系列讲座,主题为“宿白先生与敦煌石窟考古”。主讲人为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张小刚。现将讲座纪要摘录于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46: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