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以色列死海旁挖出完好无损的一万年前的篮子
以色列专家在死海旁边的洞穴中发现了一个完好无损的1万年前的植物编织篮子,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疑问。人们纷纷质疑植物编织的篮子如何能够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保存完好无损。

网上出现了各种质疑的声音。一些人认为,经过1万年的时间,土质和地表会发生变化,植物编织的篮子应该会腐化掉或发生挤压变形。此外,一些人质疑为什么只能挖出一个文物,而且篮子在被挖掘时只用双手抬走。
对于这些质疑,也有人提出了合理的解释。篮子被发现在死海附近的一个人迹罕至的洞穴中,气候干燥,保存环境相对稳定。该洞穴地理位置特殊,且篮子埋在干燥的沙漠地带,地质变化对篮子的保存并没有产生影响。
这个篮子采用的植物是一种罕见的草本植物,其纤维素含量较高,使其内部结构相当稳定,不容易被氧化分解。类似的例子可以在我国吐鲁番的发现中找到,那里挖掘出的麦杆在被发现时保持完整且色泽鲜亮。

人们看到的只是图片,考古人员很有可能在将篮子抬出来之前对其进行了处理,例如喷上专用的保护液固化表面,使其更加坚固。同时,考古学家在该地点还发现了一批金属货币和一具骨骸,这进一步支持了篮子的真实性。
事实的真相只有专家能够准确判断,我们作为外行人只能根据相关证据来推测。如果有相关的古籍记载或挖掘时出现的文物佐证,那就有理由相信这个发现的真实性。
这一发现不仅仅是一个篮子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时期植物编织工艺和保存技术的珍贵信息。它揭示了古人在原始条件下创造的惊人技艺,并为我们提供了对古文化的深入了解。这个篮子的发现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尽管对于这个植物编织的篮子的保存状态产生了一些质疑,但根据相关的证据和解释,有理由相信这个篮子的真实性和完好保存的可能性。这个发现将进一步拓展我们对古人技艺和文化的认知,并为人类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郭静云:新石器南北文化的传播方向及路线
编者按:本文摘自郭静云,《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9-37页。本次编发时省略了注释和参考文献,若有参考或引用,务请查阅原著。新石器南北文化的传播方向及路线文化北传和人们北移的趋势在稻作农产北传的同时,长江流域的工具、用具、礼器、陶器、石器加工技术、生活方式等等,也传到北方。既然长江流域的人口密度已相当高,南方人遂向北开辟农田,逐步迁移到北方的土地。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18:550000荐书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21)》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21)》主编:国家文物局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9月定价:180元ISBN:978-7-5010-7758-8目录序言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8:08:030000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2:44:380000日本考古学的三重面相:人类学、文化编年、社会重建
日本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一般以美国人莫斯(E·S·Morse)于1877年9月至10月对位于东京都品川区大井6丁目的大森贝塚的发掘为标志。当时的日本学术界很快接受了从西方传来的“三期说”,并将大森贝塚置于石器时代,认为其属于当时分布于北海道地区的原住民阿伊努人的先人所留下的遗存。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3:39:430004多刺甲龙:英国中型甲龙类(长4.6米/臀部长有整块板甲)
多刺甲龙是一种覆盾甲龙亚目下的甲龙科恐龙,诞生于1亿3200万年前-1亿12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体长可达4.6米,属于中型恐龙的一种,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臀部荐骨部位带有一块硕大单一的甲壳,并且背部长满了尖刺,第一批多刺甲龙化石是在英国发现的。多刺甲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7:56:0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