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城垣 华美再现——记南京城墙博物馆建成开放
南京城墙是中国明代都城城墙,修筑于公元14世纪中后期,由明太祖朱元璋设计并督工,长江中下游五省近百万工匠参与,历时28年建筑而成。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长度最长、保存原真性最好的都城城墙,也是南京市的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在习近平总书记“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和“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殷切嘱托下,经过城墙人和建设单位三年的不懈努力,2022年5月18日,承载了南京市民美好期望及丰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南京城墙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南京城墙这座旷世城垣,以另一种形式华美再现。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以及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地,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建立无疑为南京城墙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展示与活化利用打造了一块坚实的阵地,也是南京市开展长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内容。南京城墙博物馆不仅扮演着讲好城墙故事,发扬传统文化,阐释遗产价值的重要角色,还在建筑特色、专题陈列、基础研究、文物征集、展陈形式等方面独具特色、亮点频出。
博物馆建设背景及建筑特色
南京城墙博物馆隶属于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该中心成立于2014年,隶属于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承担着南京城墙遗产的保护、管理、修缮、研究等任务,其前身为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位于解放门段城墙内部空间中,展厅面积约200平方米,这样局促的空间难以全面展现南京城墙历史文化各方面的信息。
南京市政府很早就提出建设南京城墙博物馆的设想。目前,包括南京、西安、荆州、兴城、襄阳、临海、寿县、凤阳等14个拥有城墙的城市正在共同推进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工作,南京作为牵头城市,应该起到示范性作用。国家文物局和南京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新馆的筹建因而被提上日程。此外,南京市民对城墙的情怀也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大家都希望有一个专门的文化场所对南京城墙进行展示和宣传。
自2014年有计划以来,博物馆的选址颇费周折,经过多方研究最终确定在中华门瓮城东侧,这个选择主要是考虑到可以看见古城墙、亲近秦淮河,同时将城墙本体作为博物馆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城墙与博物馆形成对话,使城墙与中华门瓮城成为博物馆最大的藏品。博物馆从2017年开始甄选建筑方案,2018年6月9日开始营建,2021年12月28日向公众开放试运营,其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共约5100平方米。
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设计与建设者们独具匠心,攻坚克难,努力为南京增添一座新文化地标。
独特的设计理念 博物馆建筑设计团队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领衔,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紧密结合周边的城墙本体和环境,对博物馆建筑高度和体量的设计以城墙本体为优先考虑,建筑的设计理念以“呈墙”为概念,采用南京城墙中华门瓮城东侧的斜坡马道和层楼平台为设计元素,以青灰色为主要色调,实现了古城墙与新展馆之间的和谐交融,避免现代建筑与古代文物的视觉审美冲突。
返璞归真的审美 走进博物馆,内部建筑呈现出青灰色。这是南京城墙的象征色,是每一块城砖的颜色。在低调而沉稳的灰色底调中,融入的一丝青色又内敛地显露出隐隐约约的生机与活力。为了使现代艺术与古典制作能够有机融合,博物馆的内部建造采用了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现代建筑与古典文物的视觉审美冲突,实现了与城砖颜色协调呼应的效果。置身大厅内外,满目青灰,恍然间以为穿越回城墙初建的那个年代,给人以真实感的同时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匠心之制的工艺 博物馆建设是全市重点民生工程,用心品味,就会发现许多匠心细节。比如,博物馆外观设计所使用的夹胶夹丝幕墙玻璃,是国内首次将这种新材料用于大型建筑外立面。国内没有现成可复制的经验,经过多次反复地实验,才最终探索确立了这套方案。在精细施工下制作出来的玻璃幕墙,正反两面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从建筑外观看,模糊映射,和古老的中华门瓮城相融共生,博物馆建筑消隐于周边环境之中。从内向外,中华门瓮城的雄姿清晰可见,新旧对话,完美地达到了设计团队“呈墙”的设计理念。
全面实时的监测 为了更好地呵护650多岁的南京城墙,2020年2月,南京率先启动南京城墙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作为城墙申遗的配套工程,监测预警中心设置在博物馆负二层。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城墙中心工作人员因地制宜、独具匠心地设计和研发了具有南京城墙鲜明特色的监测预警平台,从而实现了“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管理。同时,该平台在国内城墙类遗产地中摘下四个“最”:一是规格最高——全部采用地理信息、物联网、大数据等最新技术成果;二是体量最大——可以全方位立体化监测所有现存的25公里城墙;三是功能最全——拥有8个子系统、57个功能模块;四是设备最多——全线共安装263套自动化监测设备,不间断监测服务总计1575个点位。这一串串数字,正是南京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管理南京城墙的写照。
专题化陈列新角度阐释城墙
南京城墙博物馆基本陈列题为“旷世城垣——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之所以选择“旷世城垣”作为主标题,是因为南京城墙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组成。其中京城13门,城垣长35.267公里,现存25.091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砖石构造城市城墙。外郭18门,长约60公里,遗迹约30公里,围合城市面积达到230平方公里。无论历史还是现状,南京城墙的长度和规模都可谓世界第一。明代著名学者顾起元将其誉为“高坚甲于海内”,同时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也认为南京城论秀丽和雄壮“或许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与它匹敌或胜过它”。
从展览创意来说,本展览有别于精品文物类展览和通常所见的历史叙事类展览,结合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展示地的需求,立足于南京城墙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定位,力图通过专题化的形式对城墙历史文化价值的诠释,以阐明其文化遗产价值。
基本陈列以南京城墙的历史和文化为主题,分五个单元分别展示南京城墙的设计思想、筑城技术、都城文明、军事防御和遗产传承。第一部分“天地融合 大明之都”围绕城墙设计思想,从人地关系、象天法地学说阐释当时的筑城思想;第二部分“一砖一石 众志成城”突出城墙的建筑技术和工程的典范之处;第三部分“四重城垣 皇都威仪”侧重于展示城墙的都城规模和格局,体现其作为文明见证的独特之处;第四部分“战火洗礼 城垣沧桑”则通过城墙经历的重要战役,穿插小专题,展现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第五部分“山水城林 遗产传承”聚焦城墙近代以来的功能转换以及同当代南京和南京人的关系,呈现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展览的五个部分均密切结合南京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展开叙述,通过对相关文物的解读和多种形式展项的运用,向观众传达南京城墙在南京古都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长江文化遗产的杰出案例。它符合见证、典范及人地关系三项世界遗产价值评定标准,浓缩了中国6000年的筑城文明,达到了14世纪东亚城市城墙营建技术的巅峰。南京城墙与中国现存的明清时期城市城墙,共同构成了带有中国古代城市礼制差序格局与内在逻辑关系的遗产体系。
夯实基础研究提升展览水准
一个好的展览必须要有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同时研究工作也是保护、传承、弘扬好南京城墙的基础。八年来,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秉持“专业引领、学术先行”理念,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手抓,依托数十名不同学科背景的博、硕士人才,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形成了城墙研究“4 1”模式,包括“打造一个学术研究品牌”“对接一个专业国际组织”“建设一个重点实验室”“形成一个智囊团队”和“支持多项重点课题”。
一个学术研究品牌 即“文旅先锋 国际视野下的‘城墙学’研究”党建品牌。以建立“城墙学”研究体系为目标,致力于构建中国乃至世界“城墙学”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在这一体系下,中心创办国内首家“城墙学”研究专业辑刊《中国城墙》,出版《中国明清城墙》《南京城墙研究》等十余部书籍,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获得国家级及省市多项荣誉。
一个专业国际组织 即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防御和军事遗产科学委员会(ICOFORT)。2020年,南京城墙成为中国首个加入该科学委员会的文博单位,依托这一国际平台,南京城墙研究有了更广阔的视野,相关成果及动态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也为扩大南京城墙的国际影响力创造了更多机会。
一个重点实验室 即国家新闻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内容呈现与表达智媒体实验室。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作为该实验室主任单位,积极运用多种创新智媒手段,加强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着力于融媒体出版、数字文化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完成了“南京城墙军事防御功能研究与展示”项目、《帝都王城——从良渚王城到大明帝都》融媒体图书等多项数字化成果,初步形成“数字城墙”规模。
一个智囊团队 即“一院两会”智囊团队。通过发起成立“中国城墙研究院”“南京城墙研究会”“南京古都城墙保护基金会”,从而形成稳定的外部专家力量。“一院两会”的建设与发展,维系着关注、支持城墙研究的各领域专家学者,为南京城墙各项研究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多项重点课题 即围绕城墙遗产价值辨识、保护、传承、弘扬等方向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城墙研究课题集群。目前,已完成30余个省市级课题研究项目,在南京城墙四重城垣体系、古都格局、护城河体系、中国城墙乃至国际视野下的城墙遗产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正是在城墙研究“4 1”模式的指导下,八年来南京城墙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南京城墙博物馆在基本陈列中大量运用新成果,以此作为展览内容的支撑。如第一单元中“南京城墙历史演变研究与复原展示”项目的多媒体成果生动清晰地为观众展示了南京山水形势及城池演变的历程;2016和2019年开展的“南京明城墙砖窑遗址研究”和“南京城墙砖窑实验考古及复原研究”课题,对南京长江中下游五省各地的窑址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不仅发现了百余座南京城墙砖窑遗址以及砖坯晾晒场、道路、港口、铭文砖、古钱币、族谱等重要遗迹和遗物,还对制砖流程和原理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第二单元展陈提供了丰富的文物和多媒体展品。
为深入解读南京城墙及其文化遗产价值,为观众带去科学严谨的科普内容,南京城墙围绕明故宫、外郭城、护城河、黏合剂、军事防御功能等基础内容研究开展了多项科研课题;历时三年开展的“南京城墙记忆”数字化系列项目收集了百位社会各界人士的城墙故事,不仅有谢辰生、蒋赞初等著名专家学者,也有城墙保护工作者、志愿者及城墙边生活的普通人。在展览末尾以这些珍贵的口述历史搭建起的“百人记忆墙”向观众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城墙历史,也在唤醒每一位观众心中属于自己的城墙记忆。
各类文物征集丰富展陈内容
南京城墙博物馆在建馆之初就面临着展示对象过于庞大和藏品单一的困境。从展示对象来说,南京城墙作为世界现存体量最大的城市城墙,博物馆如何在封闭的有限空间展示这个位于空间外现存长达25公里的“不可移动文物”,这从展品的征集和展示的设计来说都存在巨大的难度。同时,南京城墙还不仅是一种通常意义上的“文物”,它也是南京城市记忆和市民生活记忆中不可忘却的一部分。展示这样的“文物”能否真正做到跳脱于物,进而看待更为广泛的人与生活,这将成为博物馆不得不面临的挑战。从藏品的角度来说,在筹建之初,馆藏文物约有1900件,但95%以上均是城墙砖。至于文献类文物,基本没有,仅靠现有的文物无法支撑起整个展览。
面对上述困境,城墙博物馆拓宽思路,扩展文物的征集范围,以展览五个部分的主体思想和南京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为核心,征集与之相关的各类文物和展品。通过组成专门的文物征集团队,经过三年多的持续工作,从网络、私人藏家、拍卖会等多种途径,共征集到2500多件文物,例如记载着清代南京东水关管理的清代告示碑、明代用于守城的佛郎机铜炮、20世纪初西方人拍摄的南京城照片、明代永乐十二年诰命等。此外,也向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总馆、无锡博物院共十家文博机构协商借展了相关文物。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图书馆等十四家相关单位给博物馆提供了数字资源和文物复制件,最终展览确定展出的文物藏品共计1544件(不包含复制件和数字文件)。这些展品种类齐全,各具特色。
馆藏体量最大文物 走进第二单元,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明代砖窑,它在机缘巧合下被发现,经过困难重重的迁移,从江西黎川跋山涉水而来,因形状像一个馒头,也被称为“馒头窑”。砖窑直径超3米,高度超2米,后上方有3支短烟囱,窑内出土印有“建昌府”“新城县”的砖坯,与南京城墙“建昌府”铭文城砖相吻合,实证此窑为明代烧造南京城墙砖的砖官窑之一,也成为还原明初南京城墙砖烧制工艺的重要遗存,是典型的长江文化遗产。
城砖阵列令人震撼 南京城墙历经650余年沧桑岁月依旧可以屹立不倒,得益于南京城墙砖的高质量。这些城砖来自于今天长江中下游五省,170多个县市。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内,700多块精品城砖按照产地来源、文化内涵等进行分类,整齐有序排列在观众眼前,带来一场令人震撼的视觉盛宴。
文物见证历史硝烟 军事防御是南京城墙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它见证了时代变迁、抗日激战。在博物馆内,不仅有明朝制作的火铳、佛郎机等守卫利器,还有一批抗战文物:弹孔痕迹清晰可见的“中华东门”“中华西门”匾额;武定门机枪暗堡内发现的水烟壶、雪花膏瓶、印章、刺刀和子弹等。驻足于此,透过这些文物身上的伤痕,我们仿佛能看到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时,武定门守军反抗侵华日军的壮烈场景。
外国人眼中的城墙 自明代利玛窦来访南京以来,经晚清至民国时期,西方传教士、商人、政治家们通过书籍、版画、照片等,描绘了他们眼中的南京城墙,博物馆中展出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大中国志》《尼霍夫中国游记》等文物,记录了西方人对南京乃至对中国的认识和想象。时至今日,观众依旧可以通过这些文物,穿越古今,与他们对话。
多样展陈形式加强观众互动
展览的另一个特殊之处是通过各种方式传递文物丰富的文字信息。通常情况下博物馆展览以文字内容精简为要,“旷世城垣”展览的单元说明文字精简,但在文物说明和解读中,尽可能进行了详细的诠释和介绍。对于文字信息量比较大的展项,博物馆采用智慧博物馆、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进行压缩和折叠,由观众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是否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辅助展示手段也有相应的运用,目前国内这方面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很难有重大突破,南京城墙博物馆做法是以实际需求为主。例如,很少使用场景复原和雕塑,尽量不采用虚拟的场面,要传递给观众真实的信息。为了丰富表达方式,展览采用了较多的多媒体技术,试图用多样化的展陈形式加强与观众的互动。
城砖铭文查询 城砖和城砖铭文是一座明初历史资料库。包含了南京城墙的烧砖产地、制砖工艺、造砖人员、城砖责任制和书法篆刻、字体演变等丰富文化信息。博物馆在展厅内设置有城砖铭文查询系统,观众可以寻找展厅内与自己相同的姓氏、地点的城砖信息,与这座数百年前古老城墙建立跨越时空的联系。
沉浸式影院 在博物馆内,观众还可以走进三折幕沉浸式影院“穿越”到明朝,通过多媒体沉浸式影像跨越时光,跟随朝贡使臣一起,以第一视角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朝南京城墙的巍峨壮丽,体验明朝南京城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欣赏明朝都城的繁华盛景。
明都复原沙盘 负一层展厅设置了一个大型明代南京城全貌沙盘,通过大型沙盘、彩色水磨石地图、立面投影及顶面解读投影,可以看到在城墙的守护之下明朝南京城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城墙环绕之内,街道、桥梁、楼馆、集市、官署等,共同绘就了大明都城辉煌壮丽的画卷。
实时影像展示 城墙本身就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展品,为提升展览质量、升级观展体验,展览第五部分设置专门的城墙实时图像显示设备,并在城墙各点位上铺设摄像头,观众可以通过点击屏幕上的不同城墙地点,触发摄像头,获取该点位当下的实时图像信息,即使身在博物馆中,也能实时体验馆外城墙沿线风光。
城墙记忆互动 博物馆于2017-2019年开展课题,陆续搜集、整理、归档了百余位专家、市民、游客等不同人群的“城墙记忆”,并运用科技手段展示出来,市民朋友也可在开馆后自主留言,加强人墙互动的同时,形成持续更新的“记忆”数据库。
业界专家寄语城墙博物馆
2021年12月28日,南京城墙博物馆在试运营首日迎来了一批业界专家。在参观完博物馆并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后,专家们纷纷留下了他们最直观的感受。
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赞叹道:“这是一个从选址到题材都极具挑战的项目,但挑战得很成功,看了很感动。新建筑和周边风貌融为一体,既尊重了城墙,尊重了历史,又让老百姓觉得很接地气,没有感觉是一个新房子和古城墙争来夺去。”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表达了对博物馆开放之后的期待:“随着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开放,我想,市民能够深刻感受到,南京城墙不仅仅是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一段段的城墙和一个个的城门,而是能够看到城市的整体格局和美好生活。”
福建博物院院长吴志跃认为这座博物馆形成了一种典范,“建筑的合理性让人印象深刻,展陈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整体的设计和制作的精致度都可以感觉到。”
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对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表示认同,“建筑的融合度好,与世界遗产相协调、展览内容有互动,低调又有高度、灰色又有光彩。”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刘鹭表示自己被博物馆建筑风格和展览内容所震撼。“青灰色的建筑外观与周边老城建筑融为一体,和谐而有特点。而馆内又与城墙的主题陈列高度融合,烘托一种很雅致的博物馆范儿。”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高级顾问杨玲赞赏道,南京城墙博物馆丰富了线下博物馆的类型。“这个展览无论主题、内容还是到文本的研究、形式设计,它还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浙江省博物馆首席专家、研究馆员陈浩认为,“这是能够充分体现南京城墙博物馆性质的精品陈列,内部设计、展品的研究呈现出广度和深度。”
南京市博物总馆首席研究员曹志君说道:“城墙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城墙,它还成为展示南京这座城市的一个博物馆。”
江苏省美术馆原副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陈同乐高度肯定了展览的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称它为“学术研究下的通俗表达、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时尚表达、时代风貌背景下的沉浸表达、生态环境对比下的多元表达。”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表示:“南京城墙博物馆承载着中国明清城墙申遗的一部分重担,所以在内容上把南京城墙、正在申遗的中国明清城墙、世界文化遗产之列里的城墙三个层次都体现了出来。其中,揭示南京城墙的内涵是其核心,城墙建设工艺、历史文化、承载的多样性功能等等都通过不同的文物展示了出来,再通过展现现代保护方式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城墙的研究、理解,让城墙‘活’了起来。”
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建成与开放开启了南京城墙全新篇章,不仅为南京增添了一座新的文化地标、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将在各城墙申遗城市中起到表率引领作用,为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助力,也为长江文物及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贡献力量。未来博物馆将继续践行科研模式,拓宽研究领域,增加藏品数量与质量,加强国内外交流,引进优秀展览,不断提升文化内涵与博物馆品质,为市民与游客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争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
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华美绽放之际,南京城墙保护中心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2021年12月,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市明故宫遗址公园管理处、南京市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研究中心、南京市清凉山公园管理处、南京市石头城公园管理处等相关单位整合,设立新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描绘城河一体、古今生辉的历史人文画卷,汇聚各方力量推进申遗,南京城墙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工作翻开新的篇章。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怡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甲骨文摹本大系》新书发布会暨学术论坛在京召开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学堂在线”合作,在云端召开了黄天树教授主编的《甲骨文摹本大系》新书发布会,并实现了全球同步直播。包括海内外著名学者在内的35万多人次线上观看了发布会。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5:55:180000夏王朝考古新方向,致中国新老考古人及全球汉学家的宣言!
我要新鲜事2023-10-03 19:49:220000关于海洋生物一乐同学考古专业考研问题的回答(附模拟卷)
海洋生物一乐:你好,就“本人已参加工作七年,现在打算考研,出于从小对历史的热爱,打算报考考古学专业。现有以下问题:1,专业方面书籍推荐;2,院校推荐及要求;3,其他注意事项。”中的一些列问题,由于我刚进驻不久,不太熟悉头条的规则,昨天的问题未能规范回答,抱歉。今天补上。首先感谢“考古学了吗”同学,已经回答了不少干货!关于3,其他注意事项及其他我的回答如下: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42:430001女子带骨灰盒鉴宝 专家给出百万高价(鉴定文物)
女子带着骨灰盒是宋朝时期祭祀用的文物。在前些年,大家肯定在电视上看过一些鉴宝类的节目,这些节目通常都是会邀请一些民间持有文物的人上台鉴定宝物的真伪。一般来说,拿上来的不是名人字画,就是一些古玩玉器,再不记得是一些铜钱之类的东西。在2014年,有一个女子参加节目,但她却带上了一个骨灰盒。神秘骨灰盒我要新鲜事2023-11-03 20:24:240000「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屯溪西周墓
西周中期贵族墓葬。位于安徽省屯溪市西郊约5公里的奕棋村附近。1959和1965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先后发掘3座墓。这几座墓的形制和随葬品的特点,都和中原地区的西周墓葬有所不同,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点。▲屯溪奕棋村位置图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8:22:140000